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辖10年来,重庆引进各类外国及港澳台专家、留学归国博士和硕士10万余人,他们作为新鲜血液被“输入”科技教育战线。“输入”效应显现:10年来,重庆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西部首位、全国第10位,技术成果交易额连续7年居西部第一。
一条条笔直的大道,一座座崭新的校舍,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绿荫……规划入住15所高校25万人,已入驻高校6所莘莘学子5万人……这,就是建设中的重庆大学城,这是重庆斥资100亿元的规模化“鸿篇巨制”,目前已完成投资50亿元。50亿元,相当于1996年重庆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
这是一道战略性的命题,这道命题的答案里彰显着战略的成就:科教兴渝,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完善法规政策;加强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一句话,科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支撑和引领作用。
盘点10年重庆科教的关键词,“精彩”成为最好的注脚。
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重庆列全国第9位,居西部地区第1位。其中,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升到全国第12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居西部首位、全国第10位。
支撑“精彩”的是令人振奋的事实——
教育事业全国率先。取得了“两基”人口覆盖率、“普九”欠债偿清、中小学“库内危房”全部排除、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等4个全国率先;10年,“两基”人口覆盖率翻了两番多,2006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8.3年,增长了1.63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增长2.78倍;职业教育初步建立起“一体两翼一组团”布局,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增幅达155.32%;高校生均占地面积翻了一番,全市普通高校增加到35所,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达48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0%,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科技创新国际领先。掌握了家蚕基因框架图谱、超声聚焦刀、0.13微米手机核心芯片、“用时间测量空间”等国际领先技术;2006年,获国家科技奖励84项,比直辖前增长25%,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设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3大科技平台,初步构建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
服务发展能力增强。全市申请专利总量和授权量分别是直辖前10年的6.5倍和9.1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45%以上,渝糯7号等特用玉米良种创新进入全国领先水平;攻克了重大数控制齿装备、汽车摩托车等一批关键技术,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增长到20.4%,催生出天然气汽车、MEMS、镁铝合金、混合动力汽车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截至2006年,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77家、高新技术产品1680个,年均增长分别为20.9%、31.4%。
科技影响力大幅提升。技术交易额连续7年西部第一;成功举办了7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3届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以军民结合为特征的科技盛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组建的渝港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批准的内地第一家合资生产力促进中心……
一条条笔直的大道,一座座崭新的校舍,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绿荫……规划入住15所高校25万人,已入驻高校6所莘莘学子5万人……这,就是建设中的重庆大学城,这是重庆斥资100亿元的规模化“鸿篇巨制”,目前已完成投资50亿元。50亿元,相当于1996年重庆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
这是一道战略性的命题,这道命题的答案里彰显着战略的成就:科教兴渝,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完善法规政策;加强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一句话,科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支撑和引领作用。
盘点10年重庆科教的关键词,“精彩”成为最好的注脚。
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重庆列全国第9位,居西部地区第1位。其中,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升到全国第12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居西部首位、全国第10位。
支撑“精彩”的是令人振奋的事实——
教育事业全国率先。取得了“两基”人口覆盖率、“普九”欠债偿清、中小学“库内危房”全部排除、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等4个全国率先;10年,“两基”人口覆盖率翻了两番多,2006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8.3年,增长了1.63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增长2.78倍;职业教育初步建立起“一体两翼一组团”布局,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增幅达155.32%;高校生均占地面积翻了一番,全市普通高校增加到35所,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达48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0%,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科技创新国际领先。掌握了家蚕基因框架图谱、超声聚焦刀、0.13微米手机核心芯片、“用时间测量空间”等国际领先技术;2006年,获国家科技奖励84项,比直辖前增长25%,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设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3大科技平台,初步构建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
服务发展能力增强。全市申请专利总量和授权量分别是直辖前10年的6.5倍和9.1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45%以上,渝糯7号等特用玉米良种创新进入全国领先水平;攻克了重大数控制齿装备、汽车摩托车等一批关键技术,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增长到20.4%,催生出天然气汽车、MEMS、镁铝合金、混合动力汽车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截至2006年,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77家、高新技术产品1680个,年均增长分别为20.9%、31.4%。
科技影响力大幅提升。技术交易额连续7年西部第一;成功举办了7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3届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以军民结合为特征的科技盛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组建的渝港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批准的内地第一家合资生产力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