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科学这一课程在进行实验性的探究教学时,应尽量避免混乱探究场景,应形成其有序性,切忌因主体性的理论知识,而让学生无规则地进行实验。本文就针对科学实验课中发现的无序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团队精神主体性
现代教学中,小学科学这一学科主要是以实验作为前提来教学的,它最能突出科学课的基本特性。一整套实验教学的具体步骤通常是由教师准备实验教学材料或者直接让学生提前自带材料的,然后再由老师进行实验的指导,先让每个学生都设计实验的具体计划、具体流程,然后就是亲自做实验,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一个实验结果。实验探究中的“探究”一词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科学这门课的主要方法,更是整个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中体现上述的理念就是目前教育事业者们一直在追求中的。另外在这一过程里存在着种种与科学实验课程相关的混乱情况,并因为这一混乱而带来的低效探究教学。那么换句话讲,怎样才能让整个科学实验变得有条理,不混乱?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有结构地预备实验所需材料
亲自动手做是很关键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想要进行深入探究,必须亲身经历的观点。所以提前让学生准备那些探究活动所用到的实验材料也是关键的一步。举一例讲,对《把固体放入水中》进行教学时,老师就先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好这节课所需的实验材料,可是在课堂上当学生真的将所有带的材料全部倒在桌上的时候,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里都发出“丁丁当当”的响声。同学带来的固体是五花八门:木头、塑料、铁丝、铜片……各式各样的都有。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师在预先指导实验探究教学的时候,对所需准备的材料根本没有给予最大的重视性,在科学优化材料及呈现材料方面缺乏一定的技术性,整个材料在其结构性方面也不算太强,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学生做进行整个实验探究课程时,学习目标不够确定,让正正经经的实验变成小孩子间的玩乐。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教学所研究的课题根本不能切合现实生活来理解,一整节课上下来,学生最大的认知就在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玩了哪些,做了哪些,根本意识不到从这一实验上到底学了什么知识。
二、有目的性的展开实验
有问题的存在,才会有实验的深入探究,也就是说,没有问题的话就产生不了实验探究性课程。由此可知,明确实验主要探究的课题,不单单可以简单决定一整节课的重点内容,还能决定这一整节课教学流程下来的思路。换句话说,明确一个实验所探究的重点课题就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确定做科学实验探究课的一个教学目的,简单来说就是 必须让他们清楚了解到,他们做这个实验的原因,这个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让他们心里都有个方向感、目的性。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己做主地實施教学工作,直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做实验。可实际结果却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欠缺思索、不知道实验目的的前提条件下,直接动手操作。这样做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仅仅让学生们发现最层面化的一些实验规律,大部分学生对待实验材料就如玩具一般,根本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始终没有获得一点点的成果。现在的小孩子内心都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在自己内心深处,就想让自己成为实验的发掘者、探索家。可事实上却是,目前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难题。这一系列的教学都是需要有老师在旁边指导的,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协助的,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实验过程才会更加顺利、有条理。
三、合理性地分组实验
对实验探究活动实施分组教学是目前科学课程最常用的一种组织方法,同样也是高效率的学习办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高效发挥出这一科学实验课程的最大优势, 进而让每个学生形成教学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并能让学生快速把握住沟通、交流的能力,是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达到教学发展的和谐化。可实际情况确实,小学科学老师大多数对实验探究的实施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论是活动具体过程还是最终实验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难以让人心满意足的。老师们都觉得学生间不懂得合作、交流。针对这一点,提出两点建议:
1.合理分组。比如有的孩子对操作很擅长,有的对观察很擅长,那么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2.科学分工。比如有的孩子有较强组织力,有的在语言方面有较强天分,同样的,教师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作业。
四、科学指导实验流程
整个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化,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单单只包括学生整个动手操作的步骤,还包括了他们整个动脑思考的流程。实际上,思维是整个探究过程的本质,在做实验之前,应让每个学生都做好思考的环节。在真正操作时,老师应规范性地亲手操作一遍给学生看,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如:教学“带电的报纸”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思考的就是:怎样不借助胶水之类的事物,让纸贴附于墙面上。原理又是什么?老师可以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一把尺或者一支铅笔以及一张白纸。
具体实验步骤:
1.将纸展开,平整铺在墙面上。
2.用尺或铅笔快速摩擦白纸,这样纸就不会掉了。
3.慢慢掀起纸的一角,松手,可发现那一角的纸片又会粘回到墙壁上。
4.慢慢揭开墙上的白纸,注意是否能听到因“静电”而发出的“噼啪”响声。
这一整套简单的流程下来,学生就会依照老师做的实验一下,并且还会举一反三,比如用小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就能吸起一些碎纸片了。这样学生知道了摩擦生电的原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里存在的混乱实验环节,就是这门课的最大魅力了,同样也是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小学科学课程的老师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要有一块“模板”,要想方设法地将那些混乱实验转变成有效、有条理的实验探究课程。而另一方面,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里,应强调组织实验探究的正确方案,从而让整个实验探究课程实实在在地变成学生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课程载体,进而提升整个实验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金伟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0(02).
[2]管建林,施卫.精心准备,有序呈现——谈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和控制[J].浙江教育技术,2010(04).
[3]任文章.小学科学教育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影响[J].教育革新,2009(08). (编辑徐世杰)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团队精神主体性
现代教学中,小学科学这一学科主要是以实验作为前提来教学的,它最能突出科学课的基本特性。一整套实验教学的具体步骤通常是由教师准备实验教学材料或者直接让学生提前自带材料的,然后再由老师进行实验的指导,先让每个学生都设计实验的具体计划、具体流程,然后就是亲自做实验,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一个实验结果。实验探究中的“探究”一词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科学这门课的主要方法,更是整个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中体现上述的理念就是目前教育事业者们一直在追求中的。另外在这一过程里存在着种种与科学实验课程相关的混乱情况,并因为这一混乱而带来的低效探究教学。那么换句话讲,怎样才能让整个科学实验变得有条理,不混乱?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有结构地预备实验所需材料
亲自动手做是很关键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想要进行深入探究,必须亲身经历的观点。所以提前让学生准备那些探究活动所用到的实验材料也是关键的一步。举一例讲,对《把固体放入水中》进行教学时,老师就先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好这节课所需的实验材料,可是在课堂上当学生真的将所有带的材料全部倒在桌上的时候,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里都发出“丁丁当当”的响声。同学带来的固体是五花八门:木头、塑料、铁丝、铜片……各式各样的都有。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师在预先指导实验探究教学的时候,对所需准备的材料根本没有给予最大的重视性,在科学优化材料及呈现材料方面缺乏一定的技术性,整个材料在其结构性方面也不算太强,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学生做进行整个实验探究课程时,学习目标不够确定,让正正经经的实验变成小孩子间的玩乐。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教学所研究的课题根本不能切合现实生活来理解,一整节课上下来,学生最大的认知就在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玩了哪些,做了哪些,根本意识不到从这一实验上到底学了什么知识。
二、有目的性的展开实验
有问题的存在,才会有实验的深入探究,也就是说,没有问题的话就产生不了实验探究性课程。由此可知,明确实验主要探究的课题,不单单可以简单决定一整节课的重点内容,还能决定这一整节课教学流程下来的思路。换句话说,明确一个实验所探究的重点课题就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确定做科学实验探究课的一个教学目的,简单来说就是 必须让他们清楚了解到,他们做这个实验的原因,这个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让他们心里都有个方向感、目的性。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己做主地實施教学工作,直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做实验。可实际结果却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欠缺思索、不知道实验目的的前提条件下,直接动手操作。这样做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仅仅让学生们发现最层面化的一些实验规律,大部分学生对待实验材料就如玩具一般,根本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始终没有获得一点点的成果。现在的小孩子内心都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在自己内心深处,就想让自己成为实验的发掘者、探索家。可事实上却是,目前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难题。这一系列的教学都是需要有老师在旁边指导的,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协助的,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实验过程才会更加顺利、有条理。
三、合理性地分组实验
对实验探究活动实施分组教学是目前科学课程最常用的一种组织方法,同样也是高效率的学习办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高效发挥出这一科学实验课程的最大优势, 进而让每个学生形成教学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并能让学生快速把握住沟通、交流的能力,是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达到教学发展的和谐化。可实际情况确实,小学科学老师大多数对实验探究的实施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论是活动具体过程还是最终实验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难以让人心满意足的。老师们都觉得学生间不懂得合作、交流。针对这一点,提出两点建议:
1.合理分组。比如有的孩子对操作很擅长,有的对观察很擅长,那么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2.科学分工。比如有的孩子有较强组织力,有的在语言方面有较强天分,同样的,教师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作业。
四、科学指导实验流程
整个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化,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单单只包括学生整个动手操作的步骤,还包括了他们整个动脑思考的流程。实际上,思维是整个探究过程的本质,在做实验之前,应让每个学生都做好思考的环节。在真正操作时,老师应规范性地亲手操作一遍给学生看,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如:教学“带电的报纸”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思考的就是:怎样不借助胶水之类的事物,让纸贴附于墙面上。原理又是什么?老师可以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一把尺或者一支铅笔以及一张白纸。
具体实验步骤:
1.将纸展开,平整铺在墙面上。
2.用尺或铅笔快速摩擦白纸,这样纸就不会掉了。
3.慢慢掀起纸的一角,松手,可发现那一角的纸片又会粘回到墙壁上。
4.慢慢揭开墙上的白纸,注意是否能听到因“静电”而发出的“噼啪”响声。
这一整套简单的流程下来,学生就会依照老师做的实验一下,并且还会举一反三,比如用小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就能吸起一些碎纸片了。这样学生知道了摩擦生电的原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里存在的混乱实验环节,就是这门课的最大魅力了,同样也是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小学科学课程的老师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要有一块“模板”,要想方设法地将那些混乱实验转变成有效、有条理的实验探究课程。而另一方面,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里,应强调组织实验探究的正确方案,从而让整个实验探究课程实实在在地变成学生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课程载体,进而提升整个实验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金伟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0(02).
[2]管建林,施卫.精心准备,有序呈现——谈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和控制[J].浙江教育技术,2010(04).
[3]任文章.小学科学教育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影响[J].教育革新,2009(08). (编辑徐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