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如今却面临一些问题。阅读教学该如何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如何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如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文章从“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语文基础”“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方法,学会自主阅读”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真语文;阅读教学;本真意义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单来说,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家陶行知用一个“真”字概括了教育的本质,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但从教以来,笔者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细腻的课文分析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如果遇到一个能力较弱的班级,就会出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一问一答,缺乏能力训练。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会花大量时间把书中的精读课文讲得透彻,只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而不注重学习方法,以至于换了一篇文章,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事倍功半。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实在,在享受和利用现代资源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而教。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字词,积累优美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真正学以致用。
要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
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语文基础
从狭义上来说,字词句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说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且大多是记忆型的。文中的生字词、近义词、反义词、成语、标点符号的运用等都可以随文积累,与课文同步学习与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又便于学生通过课文来理解积累词语的含义。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珍贵的教科书》中有许多省略号的运用,怎样理解这些省略号的作用呢?如果单独抽出来学习,学生会感到很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明白这些省略号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省略号,使表达更贴切、清楚。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许多变化,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精神愉悦。但是,课堂上虚浮、吵闹、杂乱、琐碎、偏离等现象时有出现,与之相伴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不能扎实进行,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因此,彰显语文课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本真特点显得尤为重要。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书五大能力,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细心听、大胆说、正确读、完整写、工整书,夯实语文基础。
二、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要适时引导学生。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这里的“贫乏”,首先是指语言的贫乏。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多积累语言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多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让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细品味,感悟作者的情感。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增加读书实践。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半节课,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给全体学生足够的时间试读、练读和评议,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加强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多背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诵、悟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没有“诵”这个环节,没有一定量的储存积累,理解、感悟就显得浅薄。显然,在这一过程中,“诵”与其他环节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把握好这一环节,语文学习才会变得轻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背诵并加强“背功”的培养训练,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使其在背诵中形成“兴趣合力”。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背诵兴趣。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被教师发现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因此,在“背功”的培养中,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尝到背诵的甜头。一句适时的赞许、一句温馨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背诵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还必须打破种种强加于学生身上的束缚,给背诵者以充足的空间和自由。
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下水”背诵。教师“下水”背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自表演,给学生做表率,能对学生起到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把自己感受到背诵的难点、要领和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从心里亲近老师、效仿老师,并让背诵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最后,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导之以法。我们提倡背诵,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巧背”。要让学生在背诵中理线索,背出层次,背出情调,背出感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背诵训练:如采用课堂五分钟背诵比赛;采用分组分桌分男女擂台赛背诵;采用“接力式”,前一个同学刚背完,后一位同学接着背;采用“纠错式”,让学生专找背诵同学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背诵;采用“跟进式”,即教师选择领起任意一段开头句,学生立即跟进背完整个段落;采用“对仗背”,教师出上句或下句,学生抢着对下句或上句,此方法可以强调性地检查背诵古诗文中的重点句,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这些形式的背诵,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背功”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读中积累和背中积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这篇写景文章,语言十分优美、生动,有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竞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想象庐山的美景,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然后就顺理成章把这篇文章背下来了。学生积累多了,久而久之,待到写作时便能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积累方法,学会自主阅读
崔峦老师说过:“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導,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坚守语文教学本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主张教材改革,以写作内容来分单元,如写人、写事、写景、写童话、写读后感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相关内容授以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而且示范性较强。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都是写景物的文章,单元作文也要求学生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出景物的美。其中一个写作手法非常突出,在本单元每一课中都有运用,就是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其中《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描写庐山云雾的特点分别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为开头第一句,然后具体描写庐山的样子和变化。在教学这两段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进行仿写,写公园里的花,写果园里的果子等。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在接下来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的学习中,也能利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条分缕析地讲解,而应该让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学习课文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而积累又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实实在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为功利而教,不为表演作秀而教,而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真切切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真语文;阅读教学;本真意义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单来说,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家陶行知用一个“真”字概括了教育的本质,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但从教以来,笔者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细腻的课文分析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如果遇到一个能力较弱的班级,就会出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一问一答,缺乏能力训练。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会花大量时间把书中的精读课文讲得透彻,只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而不注重学习方法,以至于换了一篇文章,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事倍功半。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实在,在享受和利用现代资源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而教。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字词,积累优美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真正学以致用。
要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
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语文基础
从狭义上来说,字词句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说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且大多是记忆型的。文中的生字词、近义词、反义词、成语、标点符号的运用等都可以随文积累,与课文同步学习与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又便于学生通过课文来理解积累词语的含义。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珍贵的教科书》中有许多省略号的运用,怎样理解这些省略号的作用呢?如果单独抽出来学习,学生会感到很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明白这些省略号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省略号,使表达更贴切、清楚。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许多变化,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精神愉悦。但是,课堂上虚浮、吵闹、杂乱、琐碎、偏离等现象时有出现,与之相伴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不能扎实进行,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因此,彰显语文课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本真特点显得尤为重要。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书五大能力,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细心听、大胆说、正确读、完整写、工整书,夯实语文基础。
二、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要适时引导学生。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这里的“贫乏”,首先是指语言的贫乏。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多积累语言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多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让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细品味,感悟作者的情感。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增加读书实践。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半节课,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给全体学生足够的时间试读、练读和评议,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加强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多背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诵、悟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没有“诵”这个环节,没有一定量的储存积累,理解、感悟就显得浅薄。显然,在这一过程中,“诵”与其他环节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把握好这一环节,语文学习才会变得轻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背诵并加强“背功”的培养训练,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使其在背诵中形成“兴趣合力”。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背诵兴趣。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被教师发现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因此,在“背功”的培养中,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尝到背诵的甜头。一句适时的赞许、一句温馨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背诵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还必须打破种种强加于学生身上的束缚,给背诵者以充足的空间和自由。
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下水”背诵。教师“下水”背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自表演,给学生做表率,能对学生起到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把自己感受到背诵的难点、要领和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从心里亲近老师、效仿老师,并让背诵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最后,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导之以法。我们提倡背诵,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巧背”。要让学生在背诵中理线索,背出层次,背出情调,背出感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背诵训练:如采用课堂五分钟背诵比赛;采用分组分桌分男女擂台赛背诵;采用“接力式”,前一个同学刚背完,后一位同学接着背;采用“纠错式”,让学生专找背诵同学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背诵;采用“跟进式”,即教师选择领起任意一段开头句,学生立即跟进背完整个段落;采用“对仗背”,教师出上句或下句,学生抢着对下句或上句,此方法可以强调性地检查背诵古诗文中的重点句,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这些形式的背诵,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背功”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读中积累和背中积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这篇写景文章,语言十分优美、生动,有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竞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想象庐山的美景,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然后就顺理成章把这篇文章背下来了。学生积累多了,久而久之,待到写作时便能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积累方法,学会自主阅读
崔峦老师说过:“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導,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坚守语文教学本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主张教材改革,以写作内容来分单元,如写人、写事、写景、写童话、写读后感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相关内容授以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而且示范性较强。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都是写景物的文章,单元作文也要求学生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出景物的美。其中一个写作手法非常突出,在本单元每一课中都有运用,就是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其中《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描写庐山云雾的特点分别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为开头第一句,然后具体描写庐山的样子和变化。在教学这两段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进行仿写,写公园里的花,写果园里的果子等。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在接下来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的学习中,也能利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条分缕析地讲解,而应该让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学习课文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而积累又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实实在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为功利而教,不为表演作秀而教,而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真切切学有所得、学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