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以后,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进入了司法程序的侦查阶段,就会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出现,客观原因引起了这些人主观上的心理变化,从变化的基本规律来看,多数犯罪嫌疑人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既不甘心如实交代,也不敢一味对抗。侦查部门为了查清犯罪事实,其侦查手段之一就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而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消极心理就是抗拒心理。审讯的全过程就是从消极心理向积极交罪心理转化的过程,也是讯问人员消除对抗心理的过程。由于犯罪嫌疑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在接受审讯时的心理特点也不相同,有其各自其主导作用的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审讯对象的心理障碍。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畏罪。这是一般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犯罪嫌疑人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无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面对将要受到的惩罚,害怕和恐惧心理困扰着自己,在审讯时表现为:拒绝回答、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情绪消沉、对审讯人员进行反侦查、趋利避害等,例如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由于畏罪心理的作用,他或主动坦白或抗拒审讯;或检举揭发或嫁祸他人,犯罪嫌疑人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以逃避或减轻法律对他的制裁。
  2、侥幸。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以为能逃脱法律惩罚的主观存在的自信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的一种认识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认为自己作案手段高明、隐藏得较深,司法机关拿不到证据,只要自己不说就无法定罪;第二、轻视司法机关的侦查能力,认为审讯只是问问话而已,只要没有证据摆在眼前,我不说你就没有办法;第三、认为自己多年来在社会上影响广,利用钱权交易编织不少“关系网”和找到不少“靠山”,这些都会对自己起到很大帮助,司法机关不敢对我怎么样;第四、认为自己订立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不会出卖自己;第五、有的犯罪嫌疑人对司法机关内部情况有所了解,更是不怕审讯,片面认为所有的调查、讯问只不过是怀疑自己,并没有真凭实据,这种心理状态时妨碍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的主要心理障碍。侥幸心理是支撑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基础,为了使其交代罪行,讯问人员应设法矫正其侥幸心理,设法全面具体地了解整个案情,摸清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存在的根源,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步骤,对自恃作案手段高明的犯罪嫌疑人,审讯人员应加强心理攻势,技巧地使用证据,利用供述矛盾进行“心理限制”。在证据不全的情况下应间接地使用证据使其产生错觉,但应注意有的犯罪嫌疑人为了试探摸底,向你索要证据,此时可以间接地使用出示证据。有的犯罪嫌疑人认为我们无法掌握的证据而被我们掌握了,直接使用效果更好。对那些依靠外援,建立攻守同盟的被审讯人,应设法使用谋略型讯问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离间计”消除其幻想。
  3、戒备。戒备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种防御心理,也是一种自卫的本能反应。这类犯罪嫌疑人对审讯保持高度的戒备和警觉,使我们的讯问人员很难接触到他们的内心活动。在这种戒备心理的支配下,犯罪嫌疑人不相信审讯人员是真诚地挽救他们,不相信审讯人员会公正地处理问题,始终把审讯人员放在敌对的位置上。产生这种戒备心理的原因是:在客观上,由于犯罪嫌疑人和审讯人员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同,处境不同,相互的关系不同,决定了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戒备;从主观上来讲,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畏罪心理”,怕受到惩罚表现出自卫的本能而产生“戒备心理。其表现是:犯罪嫌疑人在戒备心理的支配下,认为祸从口出,往往不主动开口说话。即使开口,也是经过周密的考虑,尽可能避免出现矛盾和漏洞,不让审讯人员找到缺口,以此来保护自己的防御体系。由于戒备心理的存在,使犯罪嫌疑人不可能针对其罪行做出真实的供述,阻碍了讯问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设法加以矫正。首先必须弄清楚犯罪嫌疑人所处的戒备程度,这种戒备程度又常常以我们讯问人员的言谈举止、审讯方法、职业道德而定。因而在讯问过程中应当以客观、公正、诚恳的态度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信任。讯问之初,先不要急于追讯案件的实质问题,可以采用自由交谈的方法,先问一些与案情关系不大的问题,逐渐松弛犯罪嫌疑人的戒备心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露出马脚,谈出关键问题,一举成功。
  4、对抗。对抗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司法机关和侦查讯问人员不信任和敌视心理活动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因案件的来源。司法机关的案件来源,有的是通过举报,有的是通过上下级移交或有关部门交办。而犯罪嫌疑人误认为别人在利用司法机关整人,甚至有的还将自己与他人的对立矛盾的个人关系与司法机关打击犯罪职责混为一谈,认为司法机关在帮助对立面整自己。第二、有时还因我们办案人员不注意讯问方法,强化了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在主观上,由于自己的犯罪行为已经暴露,怕受到惩罚,本能地对办案机关、办案人员产生一种抵触、对立、敌视和不信任的心理表现。对抗心理常表现为情绪冲动,情绪反复无常,进而拒供、乱供,时而公开对抗、出言顶撞,时而喊冤叫屈、极力狡辩,时而漫不经心、不予理睬,使讯问陷入僵局。消除犯罪嫌疑人对抗心理,首先应缓解情绪,仔细地观察,从平心静气的交谈入手,不要急于追讯的具体案件情节和实质性内容,避免造成直接对抗。建立相应的交流基础,再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出现直接对抗状态时,要迅速避开,从对方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让其思维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对抗定势心理的轨道上去,逐步转化对抗心理。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下和职务犯罪衍变的形势下,通过对信息引导初查体系的理论探讨和对域外司法经验以及公安机关信息引导侦查经验的借鉴,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如何构建检察机关信息引导初查体系。  关键词:职务犯罪;信息化;引导;初查  引言: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正之后,对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艺术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面对初查这一检察
期刊
摘 要:证据与民法密不可分。民法体系特别是合同法中容纳了相当数量的证据规范。本文旨在以《合同法》为例,探讨合同法中的证据方法规范。  关键词:证据规范;合同法;实体法;程序法  证据与民法密不可分。民法典里容纳相当数量的证据规范早已是大陆法系国家通行的事实,不仅以法国法系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民法典专章规定了证据,即便最强调实体法与诉讼法分离的德国法中,民法典里仍保留着数目惊人的证据规范。基于此,我国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游荡于城市与农村边缘, 成为城市犯罪活动重要部分之一, 并且该群体犯罪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2010 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 年以后出生并在城镇务工
期刊
引言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分化,矛盾多发,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司法裁判作为解决社会纠纷主要方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自由对司法裁判是一把双刃剑,不恰当的行使新闻自由权,无疑会给司法裁判施加巨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左右裁判结果,侵犯到司法裁判的独立性、公正性与权威性。如何让司法裁判与新闻自由达到合理的平衡,使得司法裁判与新闻自由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值得我们深入的分析探究。  一、 司法裁判
期刊
在刑事犯罪案件中,特别是以人身权为侵害客体的案件,施害者在对被害者实施了有形的物质性侵害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被害者与其家属巨大的精神痛苦。法官在判决的时候,根据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往往本着不应人为扩大损害赔偿的主旨,认为刑事处罚已包含精神损害赔偿。但以上说法有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单纯的民事案件都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为什么损害程度大于单纯民事案件的侵犯人身权利的刑事附带民事行为却被
期刊
摘 要:新刑诉法也给检察机关工作带来重大影响,特别对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给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刑诉法的实施,侦查人员出庭率将大大提高,应利用好庭前会以制度,合理、适当的让侦查人员出庭,缓解庭审工作压力,提高诉讼效率。新刑诉法同时吸收两个证据规定,明确将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写入法条,但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不等同于英美法系中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它有着中国特色的内涵。检察
期刊
假释,是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由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制度,是暂予监外执行的一种主要情形。  一、假释的条件和工作机制  1、必须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从实际内容看,假释是变更自由刑的执行场所,其有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必须由监狱提请,法院裁定,人民检察院依法监督。  但是,在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中,如果属于累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各市场经济主体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商标,近年来频现的各种商标抢注大战和大型企业的商标之争也显示了商标价值的日益重要。商标专用权受到侵害之后最重要的是积极寻求法律的救济,包括民事、刑事、行政的救济,而民事救济是商标侵权救济的最常见形式,文章主要介绍了现行各国常用的民事救济方式,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也积极探讨新型的权利救济方式,以期能更好弥补商标权人权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众多与姓名有关的法律问题凸现出来,姓名商标便是其中的代表性问题之一。姓名商标己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但可见的法律规范却只是从近百十年来才有的。姓名商标是商标的一种类型,但在注册、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做法,因此研究姓名商标的相关法律保护问题便具有了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商标保护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姓名商标的含义、特征和经济价值以及姓名商标第二含义取得等问题进
期刊
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工作的一个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已成为困扰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其典型的表现就是渎职侵权犯罪判处实刑少,缓刑免处多,量刑偏轻。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改善查办渎职侵权犯罪的执法环境,是当下检察机关应当重点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渎职犯罪轻刑化的原因  1、外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