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脚步不断加快,教育事业也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更加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教学重点科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但是目前教学形式下,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环境影响,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缺少重视。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教学问题需要教师有意识解决并积极给出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存在问题;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法治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學生需要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目的是更好的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以及法治知识。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重要内容,教师想要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就需要其拥有丰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思想,通过开展有效教学课堂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但实际上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远远不够被重视,使得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很大的教学问题,本文就结合教学中存在问题给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提升
小学时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课堂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化,在《道德与法治》课讲解中教学设计以及讲解方式上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基础条件,因此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培养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对于该课程来说,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记忆,由于部分内容具有一定法治理论所以存在记忆难度。尤其是法制教育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存在难度所以学习兴趣降低。再者就是部分教师在课堂内容教学设计时,往往依赖传统形式下的单向教学传播,而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情况。针对小学法律知识内容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并改进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但是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法律知识教学中所使用教学手段依旧不具备多样性、趣味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课堂上的活跃度也比较低,因此法律意识培养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缺少探索性实践,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
通过观察发现,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当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知识传输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并且《道德与法治》内容教学局限于教材,忽视了教材以外的理论性探索。“实践出真理。”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能够很好的培养法律意识,提升自身思想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但是目前来看,学生缺乏从生活实践中培养法律意识的机会,社会主义价值观良好发展具有局限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直接的交流和探讨,一般是教师在对照课本讲内容,学生在座位上听教师讲内容。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制教学部分,教师单纯讲解法制内容以及理论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全面理解,尤其是生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并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从生活中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自身法治意识也会变得比较薄弱。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以外,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贴近学生生活,那么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法律知识也不能学以致用。这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参与感,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
(一)丰富课堂多样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有相关人员曾做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有很大关系。当教师教学方法以及课堂内容设计比较新颖且有趣时,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会逐渐上升,其课堂学习效果也会显著提升。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比较老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情绪也会降低,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教学形式设计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可以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无规矩不成方圆”,调动学生听讲积极性。或者进行小组合作进行“班规制定研讨会”,提高学生参与度并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回答“什么样的班规是合理的?”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回答,体现民主性。教师丰富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生生活化实践,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给学生讲解该课程教材,而是应该把教学视野移到教材以外,把教材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去。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生活中养成的,而把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并且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接近生活,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让学生投身到实践当中去认识和了解道德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增强自身思想道德意识。尤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法治”部分的内容学习,结合生活进行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其遵纪守法观念。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部分内容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了解“法治知识”。比如不同场景下,学生需要遵守什么法律法规?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到超市、马路以及工厂等场所,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在回到班级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外实践活动提出问题,比如“开学典礼上,学校播放国歌让学生大合唱,请问该场景涉及到哪些法律?”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可以轻松了解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学生在分析和实践当中,可以逐渐理解法律意识的培养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了解教学存在问题。教师需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积极解决,并给出有效应对策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比如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创新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完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7).
[2]张春娟.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案[J].课程教育研,2018,(31)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存在问题;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法治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學生需要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目的是更好的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以及法治知识。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重要内容,教师想要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就需要其拥有丰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思想,通过开展有效教学课堂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但实际上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远远不够被重视,使得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很大的教学问题,本文就结合教学中存在问题给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提升
小学时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课堂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化,在《道德与法治》课讲解中教学设计以及讲解方式上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基础条件,因此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培养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对于该课程来说,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记忆,由于部分内容具有一定法治理论所以存在记忆难度。尤其是法制教育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存在难度所以学习兴趣降低。再者就是部分教师在课堂内容教学设计时,往往依赖传统形式下的单向教学传播,而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情况。针对小学法律知识内容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并改进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但是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法律知识教学中所使用教学手段依旧不具备多样性、趣味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课堂上的活跃度也比较低,因此法律意识培养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缺少探索性实践,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
通过观察发现,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当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知识传输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并且《道德与法治》内容教学局限于教材,忽视了教材以外的理论性探索。“实践出真理。”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能够很好的培养法律意识,提升自身思想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但是目前来看,学生缺乏从生活实践中培养法律意识的机会,社会主义价值观良好发展具有局限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直接的交流和探讨,一般是教师在对照课本讲内容,学生在座位上听教师讲内容。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制教学部分,教师单纯讲解法制内容以及理论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全面理解,尤其是生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并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从生活中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自身法治意识也会变得比较薄弱。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以外,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贴近学生生活,那么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法律知识也不能学以致用。这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参与感,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
(一)丰富课堂多样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有相关人员曾做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有很大关系。当教师教学方法以及课堂内容设计比较新颖且有趣时,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会逐渐上升,其课堂学习效果也会显著提升。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比较老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情绪也会降低,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教学形式设计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可以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无规矩不成方圆”,调动学生听讲积极性。或者进行小组合作进行“班规制定研讨会”,提高学生参与度并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回答“什么样的班规是合理的?”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回答,体现民主性。教师丰富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生生活化实践,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给学生讲解该课程教材,而是应该把教学视野移到教材以外,把教材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去。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生活中养成的,而把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并且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接近生活,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让学生投身到实践当中去认识和了解道德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增强自身思想道德意识。尤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法治”部分的内容学习,结合生活进行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其遵纪守法观念。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部分内容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了解“法治知识”。比如不同场景下,学生需要遵守什么法律法规?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到超市、马路以及工厂等场所,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在回到班级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外实践活动提出问题,比如“开学典礼上,学校播放国歌让学生大合唱,请问该场景涉及到哪些法律?”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可以轻松了解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学生在分析和实践当中,可以逐渐理解法律意识的培养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了解教学存在问题。教师需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积极解决,并给出有效应对策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比如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创新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完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7).
[2]张春娟.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案[J].课程教育研,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