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实行,数学是一种理性抽象的学科,相比其他语言思想类学科,中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是灌输抽象的知识,还应当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理解数学法则和公式,便于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
引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中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我在从事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就如何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发了一些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并逐渐在教学中渗透运用,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由教师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灵活指定学生依次进行. 要求学生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的形式不仅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老师没想到的,学生总结到了,方法更简洁新颖. 学生在合作操作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合作精神,还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动手操作积极性
小学的教材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机会,设置动手操作的教学氛围。比如:一些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尊重学生,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交流探究,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授一年级学生认识图形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各图形名称,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长方形,我以黑板、门框、课桌、窗户等来介绍长方形是由四条边构成的,相对的两边平行,而平行的意思是从黑板的左边框能够平移到黑板右边框并且完全重合,我用手比着从黑板左边框平移到右边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加强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发挥不同的作用:(1)操作前——教师要把操作要求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好操作步骤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述时教师要注意: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重点来讲述,但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2)操作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在操作中教师还应用语言辅助,帮助学生进行操作的指点,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3)操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得出的结论做精要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我们,能随时做好应对课堂教学万变的准备,巧妙、精当恰到好处的处理好课堂中的各种生成,这样,课堂教学才真正是有效、高效的教学。
4精选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动手实践
操作实践能把枯燥的数字规律转化成有趣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有可塑性的思维模式,通过实践把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选择易操作的、直观的教学材料,把数学知识具体化,在实践教学中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收获。在每次的实践活动中,难度应该适中,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要根据课堂教学时间科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合理又充足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的规律和联系。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中,学生要开始学习乘法。我在上课时先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只手有几根手指,一双手呢?两个人有几根呢?三个人有多少?十个人呢?”学生一开始能够很快的答出,一只手五根手指,每个人有十根手指,这是常识。而两个人,是10加10,为20根手指,三个人,再加10,得到30,因为在一年级已经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个计算对学生来说不成问题,十个人就一共是10个10相加得到100。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每一次都是加上相同的数字10,也就是同一个数字累计的和,分别为2,3,5...10次累计求和,我告诉学生,这是另一种运算法则,乘法:一个数几次相加求和与用几乘以这个数得到的结果相同。这是乘法运算的来源。学习乘法,需要背九九乘法表。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背诵让他们相互检查,课后作业抄写乘法表5遍加深记忆。并告诉学生下一次上課前会设计一个奖励小游戏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下一次上课就开始趣味游戏: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有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说到这里我停顿了一下,给学生一个反应时间去想象青蛙的构造,先记住一只青蛙的样子。然后我问“2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学生就会快速思考抢答,第一个说出答案的我奖励一颗糖。然后一直到6只青蛙,让学生举手抢答,每次多奖励一颗糖。设计了这个游戏后,课堂的氛围被积极调动了起来,学生们都十分活跃,虽然中间也有说错的,但是最终游戏延续到了最后,学生得到奖励也很开心,课后还跟同学之间继续游戏。我觉得这个游戏很适合乘法教学内容,既能够加深记忆,又锻炼他们反应能力和快速信息整合能力。
结语:
綜上所述,我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操作方法,最终论证出动手操作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建设性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性思维。希望小学数学教师们都能善于运用课堂内外动手实践的教学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索实践,体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参考文献:
[1]葛景霞.对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5,12(07):49.
[2]高永健,王丽华.主动参与,快乐学习——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20):134.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
引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中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我在从事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就如何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发了一些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并逐渐在教学中渗透运用,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由教师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灵活指定学生依次进行. 要求学生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的形式不仅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老师没想到的,学生总结到了,方法更简洁新颖. 学生在合作操作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合作精神,还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动手操作积极性
小学的教材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机会,设置动手操作的教学氛围。比如:一些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尊重学生,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交流探究,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授一年级学生认识图形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各图形名称,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长方形,我以黑板、门框、课桌、窗户等来介绍长方形是由四条边构成的,相对的两边平行,而平行的意思是从黑板的左边框能够平移到黑板右边框并且完全重合,我用手比着从黑板左边框平移到右边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加强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发挥不同的作用:(1)操作前——教师要把操作要求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好操作步骤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述时教师要注意: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重点来讲述,但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2)操作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在操作中教师还应用语言辅助,帮助学生进行操作的指点,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3)操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得出的结论做精要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我们,能随时做好应对课堂教学万变的准备,巧妙、精当恰到好处的处理好课堂中的各种生成,这样,课堂教学才真正是有效、高效的教学。
4精选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动手实践
操作实践能把枯燥的数字规律转化成有趣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有可塑性的思维模式,通过实践把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选择易操作的、直观的教学材料,把数学知识具体化,在实践教学中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收获。在每次的实践活动中,难度应该适中,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要根据课堂教学时间科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合理又充足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的规律和联系。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中,学生要开始学习乘法。我在上课时先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只手有几根手指,一双手呢?两个人有几根呢?三个人有多少?十个人呢?”学生一开始能够很快的答出,一只手五根手指,每个人有十根手指,这是常识。而两个人,是10加10,为20根手指,三个人,再加10,得到30,因为在一年级已经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个计算对学生来说不成问题,十个人就一共是10个10相加得到100。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每一次都是加上相同的数字10,也就是同一个数字累计的和,分别为2,3,5...10次累计求和,我告诉学生,这是另一种运算法则,乘法:一个数几次相加求和与用几乘以这个数得到的结果相同。这是乘法运算的来源。学习乘法,需要背九九乘法表。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背诵让他们相互检查,课后作业抄写乘法表5遍加深记忆。并告诉学生下一次上課前会设计一个奖励小游戏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下一次上课就开始趣味游戏: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有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说到这里我停顿了一下,给学生一个反应时间去想象青蛙的构造,先记住一只青蛙的样子。然后我问“2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学生就会快速思考抢答,第一个说出答案的我奖励一颗糖。然后一直到6只青蛙,让学生举手抢答,每次多奖励一颗糖。设计了这个游戏后,课堂的氛围被积极调动了起来,学生们都十分活跃,虽然中间也有说错的,但是最终游戏延续到了最后,学生得到奖励也很开心,课后还跟同学之间继续游戏。我觉得这个游戏很适合乘法教学内容,既能够加深记忆,又锻炼他们反应能力和快速信息整合能力。
结语:
綜上所述,我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操作方法,最终论证出动手操作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建设性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性思维。希望小学数学教师们都能善于运用课堂内外动手实践的教学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索实践,体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参考文献:
[1]葛景霞.对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5,12(07):49.
[2]高永健,王丽华.主动参与,快乐学习——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