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正值春拍季,在市场处于理性回调的当下,如何以优质拍品吸引更多买家入场,是各大拍卖公司都十分关心的事。而自今年以来,无论是早先3月的纽约春拍,还是近来香港苏富比、嘉德香港、保利香港春拍,人们注意到,新买家的活跃程度不容小觑。
新买家频频出现
在不少藏家看来,每年春拍“大战”的开启无疑要数从3月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开始。今年同样如此,尤其是众多新买家的入市,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在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班上尽是似曾相识的面孔,以至于连乘务员都会问:您是去纽约参加拍卖的吗?可见这架飞机上的同好有多少。”日前,资深藏家陈先生趣味横生地向媒体描绘道,他甚至觉得现场簇拥的中国买家令自己恍如身处北京的拍卖场。
而来自广州的李先生却发现,在参加纽约亚洲艺术周的买家中,除了常见的面孔外,还有很多新面孔出现。他感觉“相当一部分人应该都是冲着大藏家安思远的专场拍卖来的。因为对于安思远,收藏界几乎无人不识。”而根据陈先生的观察,这些新买家大多来自中国内地。由于按照安思远的意愿,这一专场的拍品都实行无底价拍卖,陈先生认为这也是吸引新买家参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可以说,新买家出手,令像陈先生这样的资深藏家也感到措手不及。他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透露,就拿安思远的专场拍卖来说,自己本来最心仪的拍品是一件金磁州窑黑釉铁锈花瓶,打算在10万美元左右拿下。但没想到的是,这件拍品经过激烈争夺直至55万美元才落槌,远远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纽约拍卖结束之后,向来被内地拍卖业视为“风向标”的香港春拍也随之而来。4月初,香港苏富比、嘉德香港与保利香港春拍先后收槌,2015年香港春拍第一阶段激战落下帷幕。其中例如“雍廷聚瑞——雍正御制珍品”、“1间房——比利时侣明室藏明式家具”、“所济弥远——王济远书画撷珍”等特色专场,颇受藏界关注。整体上看,随着拍卖公司的策略调整,该轮春拍成交平稳,甚至还出现了上亿元的拍品,有局部回暖的迹象。而在每一轮激烈竞争中,新买家的露面,不仅让拍卖公司“眼前一亮”,也令一众老藏家感到不容小觑。
《中国收藏》记者了解到,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日前公布的香港春拍“战绩”就表明,新买家表现十分活跃。比较典型的如现当代亚洲艺术板块,“在晚间拍卖中,大中华地区买家的成交额增加20%,有17%的艺术品(金额)由新买家投得。”香港苏富比给出有力的数据。
而作为保利拍卖成立十周年庆的首站拍卖,此次保利香港春拍同样吸引了不少新买家的关注。据保利香港拍卖执行董事张益修介绍,本次春拍中每个板块均表现出众,几个专场不单引起固有客户的高度关注,更从欧美与亚洲各地带来不少新买家。“由此可见市场在良性增长,收藏品位更见多元化与不同层面的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香港春拍中,例如香港苏富比的东南亚客户群体今年就增长了7%;在其中国艺术品的拍卖板块中,香港本土买家成交额比例增长11%,非亚洲买家成交额比例增长69%。可见新买家的群体“扩容”并不仅限于中国内地客户,其他地区甚至是非亚洲客户数量也有所增长。
他们是谁?
必须承认,客户群体的新旧更替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规律,这也是一个市场在健康有序前行的表现。那么,今年的新买家有着怎样的特点?他们的偏爱与口味又如何?
谈到这个话题,张益修向《中国收藏》记者透露了一个令他印象十分深刻的例子。“在上一季的保利香港拍卖中,我们结识了一位来自台湾的新客户。之前这位客户对拍卖并不熟悉,更没有参加过任何拍卖会。由于他在自身所从事的行业中属于业界翘楚,因此在他的人际关系圈中,平日所接触到的、打交道较多的大多数也是类似群体。在听人说起拍卖后,他产生了兴趣。上一次我们去台北做预展,吸引了这位客户的眼光,这是他首次体验拍卖行业。通过细致的了解,他又到香港参加我们上一季的拍卖会,对他而言同样也是第一次。这位客户出手很大方,在我们的油画专场中出手阔绰。在进一步的接触中,我们也建议他在拍场上多看看、多比较和感受。后来,他又参加了香港另一国际拍卖行的拍卖会,购藏了更为进阶的作品。”
像这样的例子让张益修常常会思考,作为国际性的拍卖行,如何能因地制宜,带来更多的新客户?“保利香港成立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以我的经验来看,所接触到的客户群体确实与在内地,比如京沪会有所不同。保利香港现有7个部门,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新买家活跃其中。作为拍卖行,我们对于新买家的界定是那些从未在拍场上露过面、之前对拍卖缺乏认知;或者本身对艺术品感兴趣,且有一定实力基础的行业精英人士。他们通常不一定年轻但深具活力,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初,往往从自身喜好出手,且没有太多顾虑。”
作为中国瓷器古董艺术品的业内专家,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艺术品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对于新买家现象的观察则更多集中在中国艺术品板块上。他告诉《中国收藏》记者,来自中国内地的新买家较集中收藏本土文化的御制瓷器和工艺品,这除了是当下市场品位的一种趋势外,也是基于投资考虑。而在众多中国艺术品类中,御制玉玺、乾隆花瓶等无疑是稳固可靠的投资选择,“当然也有一些实力雄厚、眼光独到的新买家开始收藏西方艺术品,如印象派艺术等。”来自海外的新进中国艺术买家则偏好雕塑、家具、文玩和工艺品等,这些无疑都是跟生活品位及态度息息相关之物,且相对来说,这一类的藏品不易损毁,又适合作为家居摆设,也符合21世纪当代风格。 而相比起老一代藏家习惯—以较严谨的态度有系统地专注收藏单一品类,业内人士注意到,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的新进买家,更喜欢发掘不同收藏品类和生活风格,他们乐于接受不同品类的新刺激,表现得更加多元化。“这可以说是全球化的产物。人们的游历、见识和对不同文化的了解都比以前丰富,会很容易接受和欣赏其中跨文化的对比碰撞;另外,快节奏让现代人缺乏耐性,收藏古董,必须穷毕生精力去学习,而这在21世纪可能比较令人却步。” 仇国仕认为。
仇国仕还强调道,在此轮香港春拍中,除内地以及香港本土买家外,亚洲其他地区与西方新买家身影的出现,令业界普遍认为是这一市场国际化不断凸显的表现。特别是来自西方的买家参与竞投高价艺术品,打破了以往由一个地区(比如大中华)主导市场的局面,这种趋势不但表明了现在中国艺术、包括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走出去”,被更广泛的人所了解,还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值得不断发掘
当然,从宏观数据上分析,中国的新买家、尤其是来自内地的新买家,依然是亚洲地区拍卖会上成长最快、最为多元化的一个群体。比如在香港苏富比的相关统计数据中,其此轮春拍共吸引全球53个国家的藏家参与,其中66%的客户来自大中华地区。市场人士指出,这固然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有关,不过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我们与客户的接触可以发现,比如印度同样是人口大国,但是财富的占有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上。中国却不同,从经济基础来说表现比较平均。”张益修分析道。
同时他认为,中国的新买家们“口味”没有那么受局限。例如在中国的家族收藏中,也许第一代、二代收藏者钟爱的是瓷器,但到了第三代,却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对比国外有着百年收藏历史的大家族,由于历史原因,收藏在中国内地有一定时期的“断代”,即便是改革开放后走进这一领域的老藏家,至今不过也就是30年的历史,要真正形成自身的收藏风格,需要时间不断摸索。更何况,类似这样后期崛起的藏家在风格形成过程中是没有“包袱”限制的。因此,一定程度而言,当前内地的收藏整体看来还处在一个成长期,可发掘潜力不小。
另一方面,在内地玩收藏,往往会有一种“中国式”的习惯性模式,而到了香港这样有着“自由港”优势的地区,无论是领域还是门类上,都能让新买家在眼界的博览中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种种因素相结合,今年香港春拍新买家的增长也就不难理解。
与此同时,这种现象与拍卖企业的定位培养也不无关联。
以香港苏富比为例,据悉,今年其“当代文人艺术专场”就吸引了不少正在冒起的年轻买家群。因为在香港苏富比看来,这种生活方式的拍卖容易吸引新买家。当代文人专场的拍品比较亲和,可以与当代艺术品一起融入纽约、伦敦或东京任何一家当代大宅的陈设当中,就像从前文人的书房里摆置一些收藏品。
同时,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也是香港苏富比这一季拍卖的主要对象之一,“事实上,近数十年来不少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家均留意并收藏奇根怪石以及其他蕴藏文人风雅且引发奇思妙想的物件,艺术家如Damien Hirst、Anish Kapoor、Brice Marden等,他们多年来均有留意甚至在谈及个人艺术创作时提及这些物件。”仇国仕介绍说。
而为了培养这一群体,可以说,各家拍卖行都在花费心思、高招百出。“我们首先会重新锁定了目标客户群——比如说,这次的当代文人艺术拍卖图录除了寄赠给传统中国艺术品藏家外,更扩大范围地寄给从未接触过中国艺术的人,当中包括收藏古罗马雕塑、非洲艺术、当代艺术或有涉猎多个收藏品类、较愿意涉足新品类或作跨门类收藏的客户。此外,我们也针对有经验的西方藏家。同时,这次我们在会场布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精心地把中国艺术品与21世纪生活连结起来,体现当代生活雅趣品位。因此,美国藏家首次在苏富比购藏中国水墨艺术、艺珍及工艺品的情形出现让我们非常高兴。另一方面,我们也把化石、法国固结砂岩等自然历史类奇珍推介给亚洲藏家,至今已经收到了不少有关化石的查询。”对此,仇国仕显得信心满满。
保利香港则将不少注意力放在了入行“门槛”上。“对于新买家来说,如果从中国书画、瓷杂这样的传统门类开始涉及,无疑门槛很高。所以我们针对这个群体年轻而有活力的特点,试图从其他门类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的甚至跟拍卖无关。这些门类包括爱马仕铂金包、红酒等等,反响不错。”
或许,在尝试并逐渐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的灌输影响已经为未来客户的形成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