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现代转型向其政治体系提出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双重目标。在中国特殊的转型时期,怎样协调好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解决其中所产生的矛盾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就是在学理上分析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关系的前提下,对于现阶段两者产生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思路。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机制
一、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之间的两种关系效应
1.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效应
(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从政治稳定的内涵来看,其最关键的是政治体系深层核心稳定,政治路线、政局和政策稳定,政治认同感稳定等。因此,离开这些最基础的稳定因素作保障,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在转型时期,对于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中国来说,没有政治的稳定也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政治发展最终也不会走向最优的轨道。同时,政治发展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实现。政治发展的内容,诸如政治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人民政治参与水平和程度的提高,民主政治建设等,均离不开政治体制的改革。通过改革谋求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来保证改革的顺利完成。(2)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推动力和内在要求。纵观各国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一般比现代化程度较低的社会更加稳定”。而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和所要实现的政治稳定是动态的稳定、发展中的稳定,是一个从原有的稳定到新的更高层次的稳定的渐变过程,这有赖于政治发展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活力。同时,政治体制、政治运行机制相对于稳定的政治制度而言,具有相对的可变性。在社会形态既定的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政治运行机制的建构和完善无不围绕着政治制度的巩固进行。而且政治发展本身也能消除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政治发展在具体目标上不外乎是提高政府行政质量,提高政治制度化、民主化水平,疏通和拓宽政治参与渠道等,这里的每一个目标都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2.二者之间的负相关效应。政治稳定并不一定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某些情况下的政治发展可能会导致不稳定的出现。同时,稳定又不是绝对的,过分片面地强调政治稳定,就会窒息政治发展的生命力,从而丧失发展的时机。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强调稳定是相对的,但强调的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稳定是我们共同期望的,但它并不能坚决一切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正因为这样,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
二、中国在政治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
(1)大力发展经济,建立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大力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我国目前要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稳定局面的取得最终要靠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为政治的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上和社会上的落后不是稳定的根源,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逐步消除贫穷,消除贫富差距,也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取得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转型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法则就是残酷竞争、优胜劣汰,极易造成贫富差距的拉大,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2)强化权力制约,建立反腐机制。强化权利制约关键在于将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相结合。首先,要增强党组织监督能力,疏通党内监督渠道。要有效发挥纪委的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纪委的自主权,确保纪检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执纪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党内监督的职能作用;其次,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真诚和主动地接受监督,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不断改进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发挥人大、政协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对施政行为的监督渠道,增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设立专用举报电话,提倡实名举报;建立健全受理群众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的工作机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总之,要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最好的杀毒剂。(3)完善政治参与和表达机制。研究表明,“如果各种群体利益没有畅通的表达渠道,没有反映、代表他们的利益以及对他们的利益诉求做出回应的政治机制,就有可能导致各种利益的自发表达、无序表达和抗议性表达,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我们应尽量疏通现有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争取让问题通过现有的途径和渠道得到较好的解决。加快民主化建设步伐,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切实健全民主制度,一旦民主渠道得以拓宽,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得以疏通,那么我国的政治制度化建设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动员起来的参与力量就能得到较好的吸纳,从而避免因政治参与而可能带来的政治不稳定。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机制
一、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之间的两种关系效应
1.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效应
(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从政治稳定的内涵来看,其最关键的是政治体系深层核心稳定,政治路线、政局和政策稳定,政治认同感稳定等。因此,离开这些最基础的稳定因素作保障,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在转型时期,对于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中国来说,没有政治的稳定也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政治发展最终也不会走向最优的轨道。同时,政治发展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实现。政治发展的内容,诸如政治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人民政治参与水平和程度的提高,民主政治建设等,均离不开政治体制的改革。通过改革谋求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来保证改革的顺利完成。(2)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推动力和内在要求。纵观各国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一般比现代化程度较低的社会更加稳定”。而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和所要实现的政治稳定是动态的稳定、发展中的稳定,是一个从原有的稳定到新的更高层次的稳定的渐变过程,这有赖于政治发展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活力。同时,政治体制、政治运行机制相对于稳定的政治制度而言,具有相对的可变性。在社会形态既定的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政治运行机制的建构和完善无不围绕着政治制度的巩固进行。而且政治发展本身也能消除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政治发展在具体目标上不外乎是提高政府行政质量,提高政治制度化、民主化水平,疏通和拓宽政治参与渠道等,这里的每一个目标都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2.二者之间的负相关效应。政治稳定并不一定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某些情况下的政治发展可能会导致不稳定的出现。同时,稳定又不是绝对的,过分片面地强调政治稳定,就会窒息政治发展的生命力,从而丧失发展的时机。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强调稳定是相对的,但强调的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稳定是我们共同期望的,但它并不能坚决一切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正因为这样,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
二、中国在政治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
(1)大力发展经济,建立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大力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我国目前要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稳定局面的取得最终要靠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为政治的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上和社会上的落后不是稳定的根源,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逐步消除贫穷,消除贫富差距,也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取得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转型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法则就是残酷竞争、优胜劣汰,极易造成贫富差距的拉大,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2)强化权力制约,建立反腐机制。强化权利制约关键在于将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相结合。首先,要增强党组织监督能力,疏通党内监督渠道。要有效发挥纪委的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纪委的自主权,确保纪检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执纪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党内监督的职能作用;其次,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真诚和主动地接受监督,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不断改进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发挥人大、政协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对施政行为的监督渠道,增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设立专用举报电话,提倡实名举报;建立健全受理群众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的工作机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总之,要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最好的杀毒剂。(3)完善政治参与和表达机制。研究表明,“如果各种群体利益没有畅通的表达渠道,没有反映、代表他们的利益以及对他们的利益诉求做出回应的政治机制,就有可能导致各种利益的自发表达、无序表达和抗议性表达,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我们应尽量疏通现有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争取让问题通过现有的途径和渠道得到较好的解决。加快民主化建设步伐,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切实健全民主制度,一旦民主渠道得以拓宽,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得以疏通,那么我国的政治制度化建设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动员起来的参与力量就能得到较好的吸纳,从而避免因政治参与而可能带来的政治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