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位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要关注阅读与写作,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然而,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写作缺乏新意一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桎梏,也是教师的“心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读出其中的精妙,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阅读中的发现和生活中的积累。这就是升华阅读,它是提高自身认知素养的重要步骤。可以说,升华阅读能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一、选读摘录,理出妙言
要想吟诗,首先要会读诗;要想妙笔生花,首先应该会读文章。教师可以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语句、片段等,引导学生自我阅读理解,能在发现其中精妙之处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体味其中的内涵和意义。选读摘录,能让学生在自我认知积累的过程中增强语感,生成丰富的思维情感。
例如,在《师恩难忘》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以“师恩”为主题,摘录筛选出与师恩相关的词汇语句,同时,要求学生针对这些描述,主动批注,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学生摘录出了“我”听田老师讲故事时的入迷情景,“恍如身临其境……我却仍在发呆……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并作了批注:“田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诗歌背诵教学模式,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表现出了极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智慧。”有的学生摘录了作者40年后在村边遇到田老师的情景,“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并作了批注:“老师的教诲深深影响了作者,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要遵守的为人准则。”有的学生摘录了诗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并作了注释,认为这样的诗歌对自己学习语文很有帮助,通过搜集、整理相应的语句开阔了认知视野,丰富了表达思维。
以摘录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语句,能使学生在不断搜集、整理相关词汇中主动拓展延伸,让他们的主观投射更有语料。教师要多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导思话题,帮助他们在归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知体验。借助增加批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表达,有利于学生丰富语文学习内容。
二、活读谋思,探本溯源
阅读是知其然的开始,更应该是知其所以然的前提。运用多元化的阅读形式深入构思,能在激活学生阅读潜能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自我归纳总结的机会,利于他们在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可探究的内涵。
例如,在《陶校长的演讲》阅读指导中,围绕演讲中“每天四问”的主题,教师建议学生运用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默读的形式,就“四问”的内容找出相应的语句,帮助他们在整体默读的过程中掌握语篇表达的主旨意图。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文章后,思考:“齐读陶校长的演讲后,你有哪些精彩的发现?”主动搜集相应的词汇、语句,给他们更多的自我交流的机会。结合学生的朗读,可引导他们运用模拟演讲的方式感悟其中的内涵意义。很多学生尝试在模拟演讲的过程中结合肢体动作抒发情感,并根据身体、学问、工作、道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出陶校长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理解演讲主题也便水到渠成。
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教学重点,教师可引导他们针对朗读素材的不同内容提出自己的认知想法,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原因、对策。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进行朗读、默读、齐读等,让他们在主动选择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知感悟,帮助他们增强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多给学生归纳演绎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探本溯源中提高表达技巧,让阅读教学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三、勤写感悟,拓展延伸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告诉我们实践是增长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推手。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知,不仅能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更能使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有所积累。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让阅读与写作形成有机融合,更能让他们在不断丰富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发现文本的“与众不同”。
多写读后感,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倾诉和表达的机会。例如,在阅读《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后,教师不妨设置以下问题:通读全文后,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写一篇400字以内的读后感。有的学生写道:“法布尔聚精会神地观察,让我明白,唯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有的学生则以《痴迷——一个兴趣的开始》为题目,表达了对法布尔的钦佩之情。认为法布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他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保持高涨的激情和兴趣。有的学生则以“法布尔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为撰写素材,以解说员讲解的形式向参观者讲述了其中的有趣故事,使写作内容更加真实饱满。多写读后感,让学生在不断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表达素材。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差异,多给他们创设一定的前置性表达话题,引导他们在主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组合,更利于其增强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产生更多表达思维的灵感。组织学生运用展览切磋的形式来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可以让他们在接受观摩和点评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积累更丰富的表达素材。
四、细心观察,表达精彩
写作是基于主观观察和认知积累基础上的语言信息输出,是学生获得感知体验的重要基础。多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让他们在书写观察所见中不断丰富认知情感,更利于其在实践运用中提高知识技能。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梳理相应表达要点中获得深刻体验。例如,在一篇题目为《放学路上》的习作中,教师在习作前建议学生多留心观察自己放学路上的发现,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有的学生观察到暴雨欲来时,蚂蚁们忙而不乱的情形:“蚂蚁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有条不紊地搬弄着自己的食物,有的蚂蚁即使乱了队形,也会立刻跟上大部队,形成了富有战斗力的有机联系整体。”有学生观察到在公园里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景:“有的老人抖起了空竹,吱吱的声音和敏捷的动作,向人们展示着宝刀不老的精神风貌。”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在过马路时,一群少先队员帮助盲人过人行横道的画面,对少先队员助人为乐的精神竖起了大拇指。
给学生创设相应的话题,鼓励他们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描述的对象,能使写作有更多充足的表达素材。结合学生的不同表达,可建议他们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找出各自的精彩点,让他们在发现趣点的基础上予以主动活化运用。
总之,讀写虽类别不同,但不可人为分家。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引导他们在选读中积累丰富语感,在自觉谋划构思中探本求原,不仅能起到“知其然”的作用,更能通晓知其“所以然”。读活文章的每一词、每一句,经过日积月累,定能使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多指导学生抒写感悟,在反复推敲、比较中获得更多的深厚认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一定能得到稳步提高。
【本论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农村小学双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策略研究”(16A8P2NT329)立项后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选读摘录,理出妙言
要想吟诗,首先要会读诗;要想妙笔生花,首先应该会读文章。教师可以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语句、片段等,引导学生自我阅读理解,能在发现其中精妙之处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体味其中的内涵和意义。选读摘录,能让学生在自我认知积累的过程中增强语感,生成丰富的思维情感。
例如,在《师恩难忘》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以“师恩”为主题,摘录筛选出与师恩相关的词汇语句,同时,要求学生针对这些描述,主动批注,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学生摘录出了“我”听田老师讲故事时的入迷情景,“恍如身临其境……我却仍在发呆……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并作了批注:“田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诗歌背诵教学模式,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表现出了极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智慧。”有的学生摘录了作者40年后在村边遇到田老师的情景,“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并作了批注:“老师的教诲深深影响了作者,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要遵守的为人准则。”有的学生摘录了诗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并作了注释,认为这样的诗歌对自己学习语文很有帮助,通过搜集、整理相应的语句开阔了认知视野,丰富了表达思维。
以摘录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语句,能使学生在不断搜集、整理相关词汇中主动拓展延伸,让他们的主观投射更有语料。教师要多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导思话题,帮助他们在归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知体验。借助增加批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表达,有利于学生丰富语文学习内容。
二、活读谋思,探本溯源
阅读是知其然的开始,更应该是知其所以然的前提。运用多元化的阅读形式深入构思,能在激活学生阅读潜能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自我归纳总结的机会,利于他们在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可探究的内涵。
例如,在《陶校长的演讲》阅读指导中,围绕演讲中“每天四问”的主题,教师建议学生运用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默读的形式,就“四问”的内容找出相应的语句,帮助他们在整体默读的过程中掌握语篇表达的主旨意图。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文章后,思考:“齐读陶校长的演讲后,你有哪些精彩的发现?”主动搜集相应的词汇、语句,给他们更多的自我交流的机会。结合学生的朗读,可引导他们运用模拟演讲的方式感悟其中的内涵意义。很多学生尝试在模拟演讲的过程中结合肢体动作抒发情感,并根据身体、学问、工作、道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出陶校长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理解演讲主题也便水到渠成。
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教学重点,教师可引导他们针对朗读素材的不同内容提出自己的认知想法,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原因、对策。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进行朗读、默读、齐读等,让他们在主动选择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知感悟,帮助他们增强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多给学生归纳演绎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探本溯源中提高表达技巧,让阅读教学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三、勤写感悟,拓展延伸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告诉我们实践是增长知识和才能的重要推手。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知,不仅能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更能使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有所积累。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让阅读与写作形成有机融合,更能让他们在不断丰富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发现文本的“与众不同”。
多写读后感,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倾诉和表达的机会。例如,在阅读《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后,教师不妨设置以下问题:通读全文后,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写一篇400字以内的读后感。有的学生写道:“法布尔聚精会神地观察,让我明白,唯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有的学生则以《痴迷——一个兴趣的开始》为题目,表达了对法布尔的钦佩之情。认为法布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他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保持高涨的激情和兴趣。有的学生则以“法布尔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为撰写素材,以解说员讲解的形式向参观者讲述了其中的有趣故事,使写作内容更加真实饱满。多写读后感,让学生在不断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表达素材。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差异,多给他们创设一定的前置性表达话题,引导他们在主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组合,更利于其增强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产生更多表达思维的灵感。组织学生运用展览切磋的形式来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可以让他们在接受观摩和点评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积累更丰富的表达素材。
四、细心观察,表达精彩
写作是基于主观观察和认知积累基础上的语言信息输出,是学生获得感知体验的重要基础。多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让他们在书写观察所见中不断丰富认知情感,更利于其在实践运用中提高知识技能。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梳理相应表达要点中获得深刻体验。例如,在一篇题目为《放学路上》的习作中,教师在习作前建议学生多留心观察自己放学路上的发现,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有的学生观察到暴雨欲来时,蚂蚁们忙而不乱的情形:“蚂蚁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有条不紊地搬弄着自己的食物,有的蚂蚁即使乱了队形,也会立刻跟上大部队,形成了富有战斗力的有机联系整体。”有学生观察到在公园里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景:“有的老人抖起了空竹,吱吱的声音和敏捷的动作,向人们展示着宝刀不老的精神风貌。”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在过马路时,一群少先队员帮助盲人过人行横道的画面,对少先队员助人为乐的精神竖起了大拇指。
给学生创设相应的话题,鼓励他们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描述的对象,能使写作有更多充足的表达素材。结合学生的不同表达,可建议他们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找出各自的精彩点,让他们在发现趣点的基础上予以主动活化运用。
总之,讀写虽类别不同,但不可人为分家。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引导他们在选读中积累丰富语感,在自觉谋划构思中探本求原,不仅能起到“知其然”的作用,更能通晓知其“所以然”。读活文章的每一词、每一句,经过日积月累,定能使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多指导学生抒写感悟,在反复推敲、比较中获得更多的深厚认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一定能得到稳步提高。
【本论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农村小学双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策略研究”(16A8P2NT329)立项后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