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无话可说,看见山冲里的雨雾一浪一浪地横扫而至,扑湿了牛栏房的一面土墙,扑皱了田里一扇扇顺风而去的水面,向前推去,一轮轮相继消逝在对岸的芦草丛里。于是草丛里惊飞两三只无声的野鸭。溪流的和声越来越宏大了,粉碎了,以致无法细辨它们各自本来的声音,也不知道它们来自何处,只有天地间轰轰轰汇成的一片,激荡得地面隐隐颤抖。我看见门口有一条湿淋淋的狗,对着满目大雨惊恐地狂吠。
每一屋檐下都有一排滴滴嗒嗒的积水窝,盛满了避雨者们无处安放的目光,盛满了清明时节的苦苦等待。
满山树叶都是淅淅沥沥的碎粒。
春天的雨是热情的,自信的,是浩荡和酣畅,是来自岁月深处蓄势既久的喷发。比较来说,夏天的雨显得是一次次心不在焉的敷衍,秋天的雨是一次次蓦然回首的恍惚,冬天的雨则是冷漠。恐怕很难有人会像知青这样盼望着雨,这样熟悉每一场雨的声音和气味,还有在肌肤上留下的温度。因为只有在雨天,我们才有可能拖着酸乏的身体回到屋里,喘一口气,享受弥足珍贵的休息机会。
我的女儿从不喜欢雨。春天的雨对她来说,意味着雨具的累赘,路上的滑倒,雷电的可怕,还有运动会或者郊游的取消。她永远不会明白我在雨声中情不自禁的振奋,不会明白我一个个关于回到乡下的梦境里,为什么总有倾盆大雨。她永远错过了一个思念雨声的年代。
也许,我应该为此庆幸。
现在,又下雨了。雨声总是给我一种感觉:在雨的那边,在雨的那边的那边,还长留着一行我在雨中的泥泞足迹,在每一个雨天里浮现,在雨浪飘摇的的山道上落入白茫茫的深处……
(节选自《马桥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注释】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曾经到湖南汨罗江边天井乡插队,从事写作以后,善于以知青的眼光体察自己和人民的命运。
【鉴赏评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面对清明雨,作者没像他人一样,以浓笔重墨描绘家家插柳、上坟祭祖等清明风俗画面,而是将镜头集中在一场春雨的“凭吊”上。由眼前的雨,作者联想春雨的热情、自信、浩荡和酣畅,联想到当年的知青生活和雨给知青们带来的美好回忆,并同女儿的思想情感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清明雨的热爱之情。
但是,知青生活毕竟发生在屈原投江的地方,发生在凭吊先人的清明时分,因此,这种感情又带有迷茫、隐约等复杂的色彩。雨雾“横扫”而至,“扑湿”土墙,“扑皱”水面,草丛“惊飞”野鸭,湿淋淋的狗惊恐地狂吠,檐下积水窝盛满了避雨者们无处安放的目光,盛满了清明时节的苦苦等待。这些描写,冷峻幽深,沉郁含蓄,若今若昔,恍惚迷离,表现感情上的迷离晦涩而又幽思深远的凝重感。而在感慨女儿永远错过了一个思念雨声年代的同时,举重若轻,将对民族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生活相互观照,表现自己深沉的忧虑,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反思和探索意识。
【思考练习】
1“也许,我应该为此庆幸。”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本文在抒情艺术上独具匠心,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我应该庆幸有这样一段知青生活,有一段独特的人生体验:田间劳动艰苦,身体极度酸乏,热切盼望下雨,享受弥足珍贵的休息机会,而那种辛酸而又幸福的人生体验,也许是知青们独有的精神财富。
2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间接抒情和对比衬托手法。作者本意是抒发自身清明节的独特情感,却将重笔放在开头雨景的描写和他人对清明雨的态度上,包括狗对着满目大雨惊恐地狂吠,避雨者们无处安放的目光盛满了清明时节的苦苦等待,我的女儿从不喜欢雨等,而这些恰恰与自己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衬托了作者对那一段下乡生活留恋而又苦涩的复杂情感和生活的反思意识。
沉默是表示轻蔑的最完美方式。——萧伯纳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伊朗谚语
每一屋檐下都有一排滴滴嗒嗒的积水窝,盛满了避雨者们无处安放的目光,盛满了清明时节的苦苦等待。
满山树叶都是淅淅沥沥的碎粒。
春天的雨是热情的,自信的,是浩荡和酣畅,是来自岁月深处蓄势既久的喷发。比较来说,夏天的雨显得是一次次心不在焉的敷衍,秋天的雨是一次次蓦然回首的恍惚,冬天的雨则是冷漠。恐怕很难有人会像知青这样盼望着雨,这样熟悉每一场雨的声音和气味,还有在肌肤上留下的温度。因为只有在雨天,我们才有可能拖着酸乏的身体回到屋里,喘一口气,享受弥足珍贵的休息机会。
我的女儿从不喜欢雨。春天的雨对她来说,意味着雨具的累赘,路上的滑倒,雷电的可怕,还有运动会或者郊游的取消。她永远不会明白我在雨声中情不自禁的振奋,不会明白我一个个关于回到乡下的梦境里,为什么总有倾盆大雨。她永远错过了一个思念雨声的年代。
也许,我应该为此庆幸。
现在,又下雨了。雨声总是给我一种感觉:在雨的那边,在雨的那边的那边,还长留着一行我在雨中的泥泞足迹,在每一个雨天里浮现,在雨浪飘摇的的山道上落入白茫茫的深处……
(节选自《马桥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注释】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曾经到湖南汨罗江边天井乡插队,从事写作以后,善于以知青的眼光体察自己和人民的命运。
【鉴赏评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面对清明雨,作者没像他人一样,以浓笔重墨描绘家家插柳、上坟祭祖等清明风俗画面,而是将镜头集中在一场春雨的“凭吊”上。由眼前的雨,作者联想春雨的热情、自信、浩荡和酣畅,联想到当年的知青生活和雨给知青们带来的美好回忆,并同女儿的思想情感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清明雨的热爱之情。
但是,知青生活毕竟发生在屈原投江的地方,发生在凭吊先人的清明时分,因此,这种感情又带有迷茫、隐约等复杂的色彩。雨雾“横扫”而至,“扑湿”土墙,“扑皱”水面,草丛“惊飞”野鸭,湿淋淋的狗惊恐地狂吠,檐下积水窝盛满了避雨者们无处安放的目光,盛满了清明时节的苦苦等待。这些描写,冷峻幽深,沉郁含蓄,若今若昔,恍惚迷离,表现感情上的迷离晦涩而又幽思深远的凝重感。而在感慨女儿永远错过了一个思念雨声年代的同时,举重若轻,将对民族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生活相互观照,表现自己深沉的忧虑,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反思和探索意识。
【思考练习】
1“也许,我应该为此庆幸。”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本文在抒情艺术上独具匠心,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我应该庆幸有这样一段知青生活,有一段独特的人生体验:田间劳动艰苦,身体极度酸乏,热切盼望下雨,享受弥足珍贵的休息机会,而那种辛酸而又幸福的人生体验,也许是知青们独有的精神财富。
2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间接抒情和对比衬托手法。作者本意是抒发自身清明节的独特情感,却将重笔放在开头雨景的描写和他人对清明雨的态度上,包括狗对着满目大雨惊恐地狂吠,避雨者们无处安放的目光盛满了清明时节的苦苦等待,我的女儿从不喜欢雨等,而这些恰恰与自己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衬托了作者对那一段下乡生活留恋而又苦涩的复杂情感和生活的反思意识。
沉默是表示轻蔑的最完美方式。——萧伯纳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伊朗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