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西方老人,中国老人报告身体症状比较多一点,比如,中国老人很多时候不明确说他有抑郁问题,而是会说经常耳鸣、头疼等,但去医院检查,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老年抑郁情绪的成分是否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对测量抑郁题目的理解,以及解释的方式是否一致?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老年人抑郁的具体表达形式存在一定差异。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BMC 医学研究方法》上。
目前在心理学界,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抑郁情绪,依据一份抑郁自评量表(CESD)。此表是美国精神卫生国立学院的老年流行病研究中心,专为研究一般人群而设计的,1977年被编入量表手册中,作为抑郁症状的评估工具。
抑郁自评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比如“我感到情绪沮丧”、“我吃饭像平时一样多”、“我比平时更容易激怒”,主要问被测者最近一周的感觉,被测者按从无、有时、经常、持续4个等级来选择。
“这个表虽有效可靠,但主要针对的是西方人。以往使用此表的研究显示,在不同性别、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下,老年人抑郁情绪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它是否适合中国老年人,目前,还没有专门对此做过相关检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娟说。
今年5月,心理所完成了全国老年人抑郁情绪的调研。此前李娟与荷兰研究人员合作,获得了荷兰全国老人抑郁的取样数据。双方都是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样本,使用的测量工具也是同一个,这为研究文化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中国老人更容易觉得自己失败
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和西方老年人有着相似的抑郁成分,比如,都会缺乏快感、情绪不高等。但在具体的表达形式和程度上,中国老年人和西方老年人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中国老年人的“感觉和别人一样好”和“感觉自己很失败”两个条目上,平均数高于荷兰老年人,这意味着,中国老年人对两个项目的认同倾向,强于西方老年人。另外,中国老年人在“感觉抑郁”,“感到害怕”和“别人不喜欢我”三个条目上,分数也高于荷兰老年人。
“这其实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两国人民在一些关键词语上表达不同。”李娟说,西方人的情绪往往极端化,他们对一个事情感觉良好时,比较倾向于更强的自我肯定,但在我们看来,会质疑真的有那么好吗?中国人很少有那么极端的情绪,即使我们觉得好的时候,在表达的时候也比较含蓄。
西方人更倾向于较为积极的表达,中国老人则更倾向于消极的表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老人就真的更加失败,只是因为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更加内敛。
中国近7000万老人在抑郁
因为中西方老人表达抑郁的形式不同,李娟认为,有必要制定适合中国老人的抑郁自评量表,以帮助中国老年人的抑郁问题。
如今,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正日趋严重,与西方国家持平。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完成的调查表明,中国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发生率不到10%,远低于西方国家的20%。而李娟课题组在全国进行调查时发现,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家占40%,也就是有将近7000万人有抑郁情绪。
去年9月,浙江温州的空巢老人项某因抑郁喝下红花油自杀;今年5月,深圳龙岗南湾的一位7旬老汉将调皮孙子打成重伤后跳楼身亡。李娟认为,老年人之所以选择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存在抑郁情绪。
“相对于西方老人,中国老人报告身体症状比较多一点,比如,中国老人很多时候不明确说他有抑郁问题,而是会说经常耳鸣、头疼等,但去医院检查,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李娟说,我们的研究希望尽可能识别有抑郁风险的老人,以便预防或延缓抑郁的发生。
李娟说,防止老年人抑郁,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心情愉快,比如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坚持锻炼身体。作为家人,应该经常跟他们聊天,遇到事情跟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觉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指导家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抑郁症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虽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更多的还是跟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尤其是老年人的抑郁问题,家庭和健康是最重要的因素。
老年抑郁高危人群有几类:
●高龄失能老人,比如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丧偶老人,丧偶后半年是个关键,若缺乏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容易抑郁;
●女性老人,她们的抑郁率比男性稍高一些;
●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比较容易抑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老年抑郁情绪的成分是否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对测量抑郁题目的理解,以及解释的方式是否一致?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老年人抑郁的具体表达形式存在一定差异。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BMC 医学研究方法》上。
目前在心理学界,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抑郁情绪,依据一份抑郁自评量表(CESD)。此表是美国精神卫生国立学院的老年流行病研究中心,专为研究一般人群而设计的,1977年被编入量表手册中,作为抑郁症状的评估工具。
抑郁自评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比如“我感到情绪沮丧”、“我吃饭像平时一样多”、“我比平时更容易激怒”,主要问被测者最近一周的感觉,被测者按从无、有时、经常、持续4个等级来选择。
“这个表虽有效可靠,但主要针对的是西方人。以往使用此表的研究显示,在不同性别、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下,老年人抑郁情绪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它是否适合中国老年人,目前,还没有专门对此做过相关检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娟说。
今年5月,心理所完成了全国老年人抑郁情绪的调研。此前李娟与荷兰研究人员合作,获得了荷兰全国老人抑郁的取样数据。双方都是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样本,使用的测量工具也是同一个,这为研究文化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中国老人更容易觉得自己失败
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和西方老年人有着相似的抑郁成分,比如,都会缺乏快感、情绪不高等。但在具体的表达形式和程度上,中国老年人和西方老年人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中国老年人的“感觉和别人一样好”和“感觉自己很失败”两个条目上,平均数高于荷兰老年人,这意味着,中国老年人对两个项目的认同倾向,强于西方老年人。另外,中国老年人在“感觉抑郁”,“感到害怕”和“别人不喜欢我”三个条目上,分数也高于荷兰老年人。
“这其实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两国人民在一些关键词语上表达不同。”李娟说,西方人的情绪往往极端化,他们对一个事情感觉良好时,比较倾向于更强的自我肯定,但在我们看来,会质疑真的有那么好吗?中国人很少有那么极端的情绪,即使我们觉得好的时候,在表达的时候也比较含蓄。
西方人更倾向于较为积极的表达,中国老人则更倾向于消极的表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老人就真的更加失败,只是因为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更加内敛。
中国近7000万老人在抑郁
因为中西方老人表达抑郁的形式不同,李娟认为,有必要制定适合中国老人的抑郁自评量表,以帮助中国老年人的抑郁问题。
如今,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正日趋严重,与西方国家持平。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完成的调查表明,中国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发生率不到10%,远低于西方国家的20%。而李娟课题组在全国进行调查时发现,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家占40%,也就是有将近7000万人有抑郁情绪。
去年9月,浙江温州的空巢老人项某因抑郁喝下红花油自杀;今年5月,深圳龙岗南湾的一位7旬老汉将调皮孙子打成重伤后跳楼身亡。李娟认为,老年人之所以选择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存在抑郁情绪。
“相对于西方老人,中国老人报告身体症状比较多一点,比如,中国老人很多时候不明确说他有抑郁问题,而是会说经常耳鸣、头疼等,但去医院检查,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李娟说,我们的研究希望尽可能识别有抑郁风险的老人,以便预防或延缓抑郁的发生。
李娟说,防止老年人抑郁,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心情愉快,比如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坚持锻炼身体。作为家人,应该经常跟他们聊天,遇到事情跟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觉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指导家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抑郁症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虽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更多的还是跟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尤其是老年人的抑郁问题,家庭和健康是最重要的因素。
老年抑郁高危人群有几类:
●高龄失能老人,比如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丧偶老人,丧偶后半年是个关键,若缺乏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容易抑郁;
●女性老人,她们的抑郁率比男性稍高一些;
●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比较容易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