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堂提问的智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9629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中问题确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论的内涵,只是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你问——我答”,一堂教学课变成了“问答课”。这种课型中问答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由此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假对话”。那么,教师如何使问题具有引爆性并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做课堂提问的智者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专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项链》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玛蒂尔德值不值得同情?”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面对问题,学生不敢贸然回答,于是他们认真的阅读,紧张地思考,热烈的讨论。讨论出“值得”和“不值得”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时那位教师没有马上得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不管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在文章中找出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于是他们又开始细心地阅读教材,归纳整理,激烈辩论。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材规定的学习重点“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等,不攻自破。
  
   二、直题曲问,以问引思
  
   提问若一味平铺直叙,那启发性、趣味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若采用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即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则会出现一番新气象,令学生耳目一新,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两个问题:“1、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有什么志向?2、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如果直接提出这两个问题,学生肯定兴趣不大。我们不妨换个问法,比如说:1、课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谈了自己的志向,你赞同谁的看法?你是否同意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这样必然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熟悉教材内容。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刻画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典型形象。为了把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④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⑤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的态度如何?⑥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⑦为什么祥林嫂要问我关于灵魂的事情?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就会领会到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悲剧人物,从而领会悲剧的根源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转换主体,质疑教材
  
  教学最终是要“解惑”的,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疑惑,即便是学生的疑惑,也不一定是此时一定要解决的疑惑,而学生的疑惑没有解决,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再者,从学生的视角去读文章,提出合乎学生口味的问题,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妨放手让学生提问质疑,这样反而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项链》时,我尝试了这样的方法,结果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①项链丢失有没有必要?②既然不想让佛来思节夫人知道丢项链的事,为什么还要登寻物启事呢?③为什么最后又告诉佛来思节夫人真相呢?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非常符合学生口味,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他们热烈讨论,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一旦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惊人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艺术,一门“时间艺术”,一门“空间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徐敏,教师,现居湖北黄梅。
其他文献
一篇佳作的诞生,语言出新是关键。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且还是情愫的外化。“言为心声”,这是古人对语言生成过程极为精妙的概括。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见,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奔突,知识的储备,乃是语言出新的沃土。    一、在生活积累中出新    生活是语言的本源,从声音到文字,从文字到文章,无一不是生活内驱
我正在上《最后的玉米》一课,讲得津津有味,看样子,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个人搞小动作、开小差。我十分欣慰。正是春风得意时,“嗡——”窗外飞进一只小虫,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蜜蜂!”“不是蜜蜂,蜜蜂哪有这么大?”“是马蜂!”“马蜂会蛰人的。”“哇——”安静的教室变得乱哄哄……糟了,这个不速之客非把课堂搅成一锅粥不可。它一会儿飞上天花板,一会儿飞下来,一会儿飞到这同学头顶,一会儿飞到那个同学
纵观2006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
今年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喜欢老舍    2008年揭晓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克莱齐奥获奖是因为他是“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个超越目前主导文明和探求主导文明低层的探索者”。克莱齐奥从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曾三次来过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说过:“那是在1967年,我申请加入在中法两国交流合作协议框架下的由法国派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那么,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写作成为学生最钟情的学习活动,成为其日常生活的“甜蜜的要素”,甚至产生“一日不‘写’,如三秋兮”的期盼,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实践的课题。  那么,如何让作文插上快乐的翅膀,使学生下笔有神、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
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贪多求全、主次混淆。语文课变成了知识拼盘的常识课;人文提升过度,语文课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教学目标贪全,语文课变成了各科杂烩的综合课。“荒己园而肥人田”,令人痛心不已!执教十余载,上课无数节,听课也不少,对语文课有自己的看法:不管课程如何改革,真实永远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激情则是灵魂升华的催化剂,两者不可缺少,它们是语文课堂成功的法宝。而要真正地理解、实践这一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翻译新探  陆江华    学过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文中点题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很多参考书对这句话的翻译都是这样的: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我觉得这样翻译不妥,整个句子应译为: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啊!  我们知道,句子按语气可分为四类: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孰知”句显然属于感叹句。《现代汉语词
每一个春天,你都会到来。  在村口,屋后,坡地上  油菜花展开黄色的绸子,  那么鲜亮地昭示欢乐的降临。  风从溪涧边吹来——  我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  蜜蜂飞舞,整条山垄  都散发出花朵沁人的香气。  春光,以她娇嫩的身子  撲进我温暖的怀抱。  而远处,田野边,滑行而过的  汽车如游荡的木偶。  光阴  风的手指从山谷间滑落。  我们沉入一片湖湾里  遥看天上的星星,  明月探测光阴的距离。
近几年来,在高三学生的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我的文章我做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文章的评改过程中来,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引导学生自改作文主要包括四个原则、三个步骤、五种方法。    四个原则    一是面向全体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去对待每一篇作文。不轻视成绩差的学生,也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对每一棵幼苗,教师都要用爱的光辉去照耀,
戴涛,男,1966年5月生,湖北黄梅人,高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无党派人士,现任湖北省襄樊市政协常委,襄樊市樊城区政协副主席,襄樊市第二中学校长。有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省级期刊发表,多次受到省、市、区各级表彰。    “滔滔的汉水碧波荡漾,巍巍的铁桥伸向远方,江畔上有一座可爱的学校,哺育着代代优秀的好儿郎”,歌词所说的这座可爱的学校就是被誉为汉江明珠的襄樊市第二中学。襄樊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