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 名: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
编 者:徐功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为表情达意和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语言文字制定清晰的使用标准和规范,意义和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从1955年文化部、文改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至今,60年来,国家语委等部委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语音、汉语拼音、文字、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标准,并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修订、更新,对于净化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满足实际使用需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也要注意到,规范标准是在总结大量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若非辅以生动鲜活的案例,理解起来难免感到抽象枯燥,存在隔膜,甚或对语言文字运用造成负面影响。再者,语言总是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而且速度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成正比。规范标准虽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于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却未必全部适用。如此而言,为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标准编写配套读本,结合实际阐释说明,自有其不可低估的必要性。徐功明老师编写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正是这样一部回应、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普及读本。
某个多音字的读法如何区分?某个词语或成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又该怎样使用?音近形近的字或词语如何辨析?并列的书名号和引号间到底该不该加顿号?如此种种,看上去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真正使用时才遗憾地发现,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实际上仍然一知半解,知识储备和了解非常有限。基于释疑解惑的目的,全书选择了人们日常运用语言文字时普遍存在的若干疑问,分门别类加以概括总结,力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代表性。无论中小学生、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者还是社会大众,读后都可以有所收获,提高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内容组织架构的宏观层面,全书采用了先总后分、循序渐进的方式,依次设置总论、汉语拼音、语音、规范用字、词语辨析、标点符号、数字用法七章。各章同样沿袭了这一思路,如语音一章,先介绍调值、四声、儿化、轻声等概念,再指出易错字的正确读音;规范用字一章,先介绍独体字、合体字、偏旁、部首等概念,再分组辨析音同形近字各自的含义和用法;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两章,先介绍新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标点符号用法》修订时依据的原则,以及与此前相比的改动之处,再逐条解释具体使用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此种先展示全貌再将其剖析开来分别观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架构方式,契合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习惯和顺序:是什么→包括什么→为什么。事实上,也只有知其然,才有可能更好地知其所以然。
自然,由于篇幅的限制,一部百余页的读本,不可能彻底澄清全部疑问,考虑到阅读效果和效率,如是行文也没有必要。全书将常见的疑问提炼为200道题,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如此设计,突出了实用性的定位,也切合大众的阅读特点和心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繁忙紧张,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书,往往很难做到。而且,人们在产生疑问时,最为直接和下意识的反应,首先是获悉具体答案究竟为何,其次才是探究所以如此的原因。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内容始于问题的提出,终结于问题的解答,有助于读者在翻阅目录时,即可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并根据需要检索、查找相关内容。
阅读需要有不同层次之分。为获得所需资讯而读,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如愿以偿,随着时日推移,其与为增进理解而读的差异、差距,势必逐渐明显、越拉越大。何况,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字词、成语、惯用语等的确切含义和用法,与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显然,解读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仅仅停留于简要说明“怎么用”、笼统告知“这么用行不行”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故而可以看到,本书在辨析各组音同形近字或词的含义与用法、辨析字词读音、介绍成语用法时,尽可能言明出处来源,并引用典籍文献加以佐证。如讲解多音字“将”的读音时,援引《诗经·卫风·氓》中的诗句,区分“傅”与“付”、“脍”与“烩”等易错易混字时,援引《识文解字》中的释文。再就是比较中见异同,如从概念入手阐释字与词的区别,从来源和适用范围指出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的实质和区别。了解语言文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明确易混易错字词的异同,具体运用时才不容易出错。
成如容易却艰辛。比起学术专著,面向社会大众编写简明实用的读本,难度更高。因为前者可以尽情体现研究者鲜明的个性,有较为宽阔的发挥空间,后者除了要针对大众的实际需求作出回应,还不得不考虑内容的呈现方式、阅读心理等,力求浅显易懂。而将复杂深奥的问题简明扼要解释清楚,绝非易事。以此观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的可圈可点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编 者:徐功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为表情达意和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语言文字制定清晰的使用标准和规范,意义和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从1955年文化部、文改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至今,60年来,国家语委等部委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语音、汉语拼音、文字、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标准,并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修订、更新,对于净化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满足实际使用需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也要注意到,规范标准是在总结大量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若非辅以生动鲜活的案例,理解起来难免感到抽象枯燥,存在隔膜,甚或对语言文字运用造成负面影响。再者,语言总是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而且速度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成正比。规范标准虽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于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却未必全部适用。如此而言,为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标准编写配套读本,结合实际阐释说明,自有其不可低估的必要性。徐功明老师编写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正是这样一部回应、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普及读本。
某个多音字的读法如何区分?某个词语或成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又该怎样使用?音近形近的字或词语如何辨析?并列的书名号和引号间到底该不该加顿号?如此种种,看上去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真正使用时才遗憾地发现,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实际上仍然一知半解,知识储备和了解非常有限。基于释疑解惑的目的,全书选择了人们日常运用语言文字时普遍存在的若干疑问,分门别类加以概括总结,力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代表性。无论中小学生、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者还是社会大众,读后都可以有所收获,提高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内容组织架构的宏观层面,全书采用了先总后分、循序渐进的方式,依次设置总论、汉语拼音、语音、规范用字、词语辨析、标点符号、数字用法七章。各章同样沿袭了这一思路,如语音一章,先介绍调值、四声、儿化、轻声等概念,再指出易错字的正确读音;规范用字一章,先介绍独体字、合体字、偏旁、部首等概念,再分组辨析音同形近字各自的含义和用法;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两章,先介绍新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标点符号用法》修订时依据的原则,以及与此前相比的改动之处,再逐条解释具体使用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此种先展示全貌再将其剖析开来分别观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架构方式,契合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习惯和顺序:是什么→包括什么→为什么。事实上,也只有知其然,才有可能更好地知其所以然。
自然,由于篇幅的限制,一部百余页的读本,不可能彻底澄清全部疑问,考虑到阅读效果和效率,如是行文也没有必要。全书将常见的疑问提炼为200道题,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如此设计,突出了实用性的定位,也切合大众的阅读特点和心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繁忙紧张,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书,往往很难做到。而且,人们在产生疑问时,最为直接和下意识的反应,首先是获悉具体答案究竟为何,其次才是探究所以如此的原因。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内容始于问题的提出,终结于问题的解答,有助于读者在翻阅目录时,即可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并根据需要检索、查找相关内容。
阅读需要有不同层次之分。为获得所需资讯而读,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如愿以偿,随着时日推移,其与为增进理解而读的差异、差距,势必逐渐明显、越拉越大。何况,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字词、成语、惯用语等的确切含义和用法,与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显然,解读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仅仅停留于简要说明“怎么用”、笼统告知“这么用行不行”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故而可以看到,本书在辨析各组音同形近字或词的含义与用法、辨析字词读音、介绍成语用法时,尽可能言明出处来源,并引用典籍文献加以佐证。如讲解多音字“将”的读音时,援引《诗经·卫风·氓》中的诗句,区分“傅”与“付”、“脍”与“烩”等易错易混字时,援引《识文解字》中的释文。再就是比较中见异同,如从概念入手阐释字与词的区别,从来源和适用范围指出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的实质和区别。了解语言文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明确易混易错字词的异同,具体运用时才不容易出错。
成如容易却艰辛。比起学术专著,面向社会大众编写简明实用的读本,难度更高。因为前者可以尽情体现研究者鲜明的个性,有较为宽阔的发挥空间,后者除了要针对大众的实际需求作出回应,还不得不考虑内容的呈现方式、阅读心理等,力求浅显易懂。而将复杂深奥的问题简明扼要解释清楚,绝非易事。以此观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的可圈可点之处,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