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用宗璞《<丁香结>代后记》中的这一句话形容其散文《三幅画》,感觉再恰切不过了。
《三幅画》从作者取画时寻挂失条不得的懊恼写起,回忆了文坛学兄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终又以挂失条“赫然在焉”作结,寥寥两千多字的叙述,于淡然直白间掩藏着特有的浓郁、炽烈和诚美。在宗璞笔下,才华横溢的挚交,感人至深的友情,变化多端的生活,都不事雕琢地浓缩成画、戏、诗、文。
行文中,宗璞将三幅画的由来和内容娓娓道来,一个不为人知的精画的汪曾祺,一段平淡若水的相知相交的岁月,伴随着作者的叙述日渐清晰。
第一幅画缘自宗璞在杨周翰先生家惊异于汪曾祺“灵动不俗”的松鼠图,随即“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画面描述要言不繁:“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这幅简单四方的“小鸡思果”图中藏着深意。宗璞在刊登于《钟山》的一封信中曾言及:“这两年我常想到中国画,我们的画是不大讲究现实的比例的,但它能创造一种意境,传达一种精神……”的确,以画马享誉画坛的徐悲鸿,其创作于1942年重庆的“骏马图”不正是画家对战争僵持阶段萎靡的中国民众发出的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号角吗?中国画中的小鸡,历来就是“耍俏、俏皮”的形象代表。“小鸡思果”,果子又“似乎很酸”,感觉可爱之余似乎还在向人们诠释着其他信息。而联系宗璞的生活经历来看,作为当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冯友兰之女,她始终生活在中国高等学府幽静的校园的一角,始终生活在中国高等知识分子群中,始终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与人诚挚、单纯的关系中,这份特殊,不仅成就了宗璞学识的优雅,涉笔的清高,文字的素朴和深蕴,更形成了其个性中的纯净雅致和冲和仪态。王安忆就曾有言感叹:“读了宗璞先生,我们就算野蛮人了。”以此来解读“小鸡思果图”,仿佛就是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体味着世事的艰辛,品味着人间的酸甜苦辣,并不断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将这样一幅画赠予时已近六旬的宗璞,可见汪曾祺先生对其了解之余,的确不乏戏谑之意。难怪宗璞虽喜欢,但不满,怀疑有哄小孩心理,在“不行不行,还要还要”的表态之后,于是才有了第二幅画的“很快”到来。
“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红花墨叶”在中国画中自成一派,其首创者便是齐白石先生。“红”或表示喜庆夺目,或象征火热的心灵;“墨”则蕴含着浓清饱翠,繁茂葱郁之义。“红花墨叶图”以其特有的恬淡、活泼和热烈深得文人喜爱,配上汪曾祺清远幽邃的文字,就连冯友兰听后,亦“大为赞赏”,评价说是“不隔”,即“物与我浑然一体也”。汪曾祺将这一幅既传统又别具创新的画赠给宗璞,其中既有其个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作为老友的他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经历特殊岁月之后对友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这样一幅画作,让宗璞很是“满意”,“不再生事”。
然第三幅画的不期而至令宗璞“不觉唏嘘”。“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华就纸色不另涂白。……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宗璞与陈澄莱的友情,有其写于1982年的文字《水仙辞》为证:
……
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峰,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幽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
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在北方的冬日原野上,一轮冷月照着其寒彻骨的井水,井水浸透了她的身心。谁能知道,她在那生死大限上,想喊出怎样痛彻肺腑的冤情,谁又能估量她的满腔愤懑有多么沉重!她的悲痛、愤懑以及她自己,都化作灰烟,和在祖国的天空与泥土里了。
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梅之成为病梅,早有定庵居士为之鸣不平了。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宗璞和挚友陈澄莱下放在河北省涿鹿县,汪曾祺在相近的张家口,三人在艰苦的岁月里相交、相惜。事隔十五载之后,汪曾祺以水仙为媒,和宗璞一起纪念含冤死去的友人。选择水仙,想来一是因为正如宗璞所述:“澄莱姓陈,原籍福建,正是盛产水仙花的地方。”而且当年下放时“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即使命运“不可测”,与宗璞告别时也只是“走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无换水’,便转身出去”,足见澄莱对水仙发自内心的喜爱。二是那画中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正如陈澄莱超脱悠闲、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那“几瓣素白的花”,清冷逼人,一如澄莱于1971年元月直落九泉的寒井;那水仙叶之去“绿”就“蓝”,仿佛抽离了生命,空剩淡淡的忧郁;那水仙花的“就纸色不另涂白”,仿佛澄莱天真、自然、尚朴之特性。第三幅画笔墨绝少,素淡之至,不经意间流露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故人情怀。相较于第一幅画的幽默、第二幅画的赤诚,第三幅画更添了一份深切的体贴,以致于宗璞感激、感动之情溢于言表,由衷地发出了喟叹“谢谢你,汪曾祺!”
三幅画,没有任何浓墨重彩的铺陈,没有任何形容和烘托,仅仅用简括、精炼、质朴的笔墨,勾勒出人、事、物的典型轮廓和气质,一个多才多艺的汪曾祺,一个真实坦诚的性情中人,一个自然家常的凡人大家, 就在宗璞简洁、淡然的笔下渐趋生动、丰盈。此中手法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一如芙蓉出水,闲逸淡远;又如幽兰卓立,纯净超脱。真正体现了鲁迅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三幅画》所内隐的恐怕不仅是文坛至交的一段佳话,更是作家宗璞超拔空灵的写意山水般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
在《三幅画》的世界里,少的是惊天动地、振聋发聩,多的是至真至纯、静谧雅致。少的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多的是细节、白描。回忆汪曾祺赠画始末时,作者还以极少的笔墨穿插了老友两件事:40年代西南联大演活老更夫一角,80年代初同游太湖即兴赋诗戏谑。这些小事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作家汪曾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能戏、擅诗。细细读来,老更夫那喑哑、涩涩的、苦苦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萦绕,那用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写就的游戏之作仿佛就在眼前。
再以文末来看,作者直抒胸臆,看似不经意间道出了一句:“性情中人不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此中“真”意,恐怕不仅包含着真实、真诚、真挚,更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如此性情中人,当然首推作者笔下的汪曾祺,但同时也不乏其他,比如独具玉气息兰精神、别有一番疏放清雅的宗璞自己。比如写下了“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的冰心。
《三幅画》从作者取画时寻挂失条不得的懊恼写起,回忆了文坛学兄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终又以挂失条“赫然在焉”作结,寥寥两千多字的叙述,于淡然直白间掩藏着特有的浓郁、炽烈和诚美。在宗璞笔下,才华横溢的挚交,感人至深的友情,变化多端的生活,都不事雕琢地浓缩成画、戏、诗、文。
行文中,宗璞将三幅画的由来和内容娓娓道来,一个不为人知的精画的汪曾祺,一段平淡若水的相知相交的岁月,伴随着作者的叙述日渐清晰。
第一幅画缘自宗璞在杨周翰先生家惊异于汪曾祺“灵动不俗”的松鼠图,随即“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画面描述要言不繁:“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这幅简单四方的“小鸡思果”图中藏着深意。宗璞在刊登于《钟山》的一封信中曾言及:“这两年我常想到中国画,我们的画是不大讲究现实的比例的,但它能创造一种意境,传达一种精神……”的确,以画马享誉画坛的徐悲鸿,其创作于1942年重庆的“骏马图”不正是画家对战争僵持阶段萎靡的中国民众发出的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号角吗?中国画中的小鸡,历来就是“耍俏、俏皮”的形象代表。“小鸡思果”,果子又“似乎很酸”,感觉可爱之余似乎还在向人们诠释着其他信息。而联系宗璞的生活经历来看,作为当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冯友兰之女,她始终生活在中国高等学府幽静的校园的一角,始终生活在中国高等知识分子群中,始终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与人诚挚、单纯的关系中,这份特殊,不仅成就了宗璞学识的优雅,涉笔的清高,文字的素朴和深蕴,更形成了其个性中的纯净雅致和冲和仪态。王安忆就曾有言感叹:“读了宗璞先生,我们就算野蛮人了。”以此来解读“小鸡思果图”,仿佛就是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体味着世事的艰辛,品味着人间的酸甜苦辣,并不断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将这样一幅画赠予时已近六旬的宗璞,可见汪曾祺先生对其了解之余,的确不乏戏谑之意。难怪宗璞虽喜欢,但不满,怀疑有哄小孩心理,在“不行不行,还要还要”的表态之后,于是才有了第二幅画的“很快”到来。
“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红花墨叶”在中国画中自成一派,其首创者便是齐白石先生。“红”或表示喜庆夺目,或象征火热的心灵;“墨”则蕴含着浓清饱翠,繁茂葱郁之义。“红花墨叶图”以其特有的恬淡、活泼和热烈深得文人喜爱,配上汪曾祺清远幽邃的文字,就连冯友兰听后,亦“大为赞赏”,评价说是“不隔”,即“物与我浑然一体也”。汪曾祺将这一幅既传统又别具创新的画赠给宗璞,其中既有其个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作为老友的他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经历特殊岁月之后对友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这样一幅画作,让宗璞很是“满意”,“不再生事”。
然第三幅画的不期而至令宗璞“不觉唏嘘”。“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华就纸色不另涂白。……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宗璞与陈澄莱的友情,有其写于1982年的文字《水仙辞》为证:
……
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峰,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幽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
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在北方的冬日原野上,一轮冷月照着其寒彻骨的井水,井水浸透了她的身心。谁能知道,她在那生死大限上,想喊出怎样痛彻肺腑的冤情,谁又能估量她的满腔愤懑有多么沉重!她的悲痛、愤懑以及她自己,都化作灰烟,和在祖国的天空与泥土里了。
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梅之成为病梅,早有定庵居士为之鸣不平了。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宗璞和挚友陈澄莱下放在河北省涿鹿县,汪曾祺在相近的张家口,三人在艰苦的岁月里相交、相惜。事隔十五载之后,汪曾祺以水仙为媒,和宗璞一起纪念含冤死去的友人。选择水仙,想来一是因为正如宗璞所述:“澄莱姓陈,原籍福建,正是盛产水仙花的地方。”而且当年下放时“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即使命运“不可测”,与宗璞告别时也只是“走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无换水’,便转身出去”,足见澄莱对水仙发自内心的喜爱。二是那画中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正如陈澄莱超脱悠闲、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那“几瓣素白的花”,清冷逼人,一如澄莱于1971年元月直落九泉的寒井;那水仙叶之去“绿”就“蓝”,仿佛抽离了生命,空剩淡淡的忧郁;那水仙花的“就纸色不另涂白”,仿佛澄莱天真、自然、尚朴之特性。第三幅画笔墨绝少,素淡之至,不经意间流露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故人情怀。相较于第一幅画的幽默、第二幅画的赤诚,第三幅画更添了一份深切的体贴,以致于宗璞感激、感动之情溢于言表,由衷地发出了喟叹“谢谢你,汪曾祺!”
三幅画,没有任何浓墨重彩的铺陈,没有任何形容和烘托,仅仅用简括、精炼、质朴的笔墨,勾勒出人、事、物的典型轮廓和气质,一个多才多艺的汪曾祺,一个真实坦诚的性情中人,一个自然家常的凡人大家, 就在宗璞简洁、淡然的笔下渐趋生动、丰盈。此中手法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一如芙蓉出水,闲逸淡远;又如幽兰卓立,纯净超脱。真正体现了鲁迅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三幅画》所内隐的恐怕不仅是文坛至交的一段佳话,更是作家宗璞超拔空灵的写意山水般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
在《三幅画》的世界里,少的是惊天动地、振聋发聩,多的是至真至纯、静谧雅致。少的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多的是细节、白描。回忆汪曾祺赠画始末时,作者还以极少的笔墨穿插了老友两件事:40年代西南联大演活老更夫一角,80年代初同游太湖即兴赋诗戏谑。这些小事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作家汪曾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能戏、擅诗。细细读来,老更夫那喑哑、涩涩的、苦苦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萦绕,那用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写就的游戏之作仿佛就在眼前。
再以文末来看,作者直抒胸臆,看似不经意间道出了一句:“性情中人不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此中“真”意,恐怕不仅包含着真实、真诚、真挚,更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如此性情中人,当然首推作者笔下的汪曾祺,但同时也不乏其他,比如独具玉气息兰精神、别有一番疏放清雅的宗璞自己。比如写下了“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的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