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用宗璞《<丁香结>代后记》中的这一句话形容其散文《三幅画》,感觉再恰切不过了。
  《三幅画》从作者取画时寻挂失条不得的懊恼写起,回忆了文坛学兄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终又以挂失条“赫然在焉”作结,寥寥两千多字的叙述,于淡然直白间掩藏着特有的浓郁、炽烈和诚美。在宗璞笔下,才华横溢的挚交,感人至深的友情,变化多端的生活,都不事雕琢地浓缩成画、戏、诗、文。
  行文中,宗璞将三幅画的由来和内容娓娓道来,一个不为人知的精画的汪曾祺,一段平淡若水的相知相交的岁月,伴随着作者的叙述日渐清晰。
  第一幅画缘自宗璞在杨周翰先生家惊异于汪曾祺“灵动不俗”的松鼠图,随即“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画面描述要言不繁:“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这幅简单四方的“小鸡思果”图中藏着深意。宗璞在刊登于《钟山》的一封信中曾言及:“这两年我常想到中国画,我们的画是不大讲究现实的比例的,但它能创造一种意境,传达一种精神……”的确,以画马享誉画坛的徐悲鸿,其创作于1942年重庆的“骏马图”不正是画家对战争僵持阶段萎靡的中国民众发出的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号角吗?中国画中的小鸡,历来就是“耍俏、俏皮”的形象代表。“小鸡思果”,果子又“似乎很酸”,感觉可爱之余似乎还在向人们诠释着其他信息。而联系宗璞的生活经历来看,作为当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冯友兰之女,她始终生活在中国高等学府幽静的校园的一角,始终生活在中国高等知识分子群中,始终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与人诚挚、单纯的关系中,这份特殊,不仅成就了宗璞学识的优雅,涉笔的清高,文字的素朴和深蕴,更形成了其个性中的纯净雅致和冲和仪态。王安忆就曾有言感叹:“读了宗璞先生,我们就算野蛮人了。”以此来解读“小鸡思果图”,仿佛就是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体味着世事的艰辛,品味着人间的酸甜苦辣,并不断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将这样一幅画赠予时已近六旬的宗璞,可见汪曾祺先生对其了解之余,的确不乏戏谑之意。难怪宗璞虽喜欢,但不满,怀疑有哄小孩心理,在“不行不行,还要还要”的表态之后,于是才有了第二幅画的“很快”到来。
  “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红花墨叶”在中国画中自成一派,其首创者便是齐白石先生。“红”或表示喜庆夺目,或象征火热的心灵;“墨”则蕴含着浓清饱翠,繁茂葱郁之义。“红花墨叶图”以其特有的恬淡、活泼和热烈深得文人喜爱,配上汪曾祺清远幽邃的文字,就连冯友兰听后,亦“大为赞赏”,评价说是“不隔”,即“物与我浑然一体也”。汪曾祺将这一幅既传统又别具创新的画赠给宗璞,其中既有其个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作为老友的他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经历特殊岁月之后对友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这样一幅画作,让宗璞很是“满意”,“不再生事”。
  然第三幅画的不期而至令宗璞“不觉唏嘘”。“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华就纸色不另涂白。……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宗璞与陈澄莱的友情,有其写于1982年的文字《水仙辞》为证:
  ……
  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峰,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幽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
  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在北方的冬日原野上,一轮冷月照着其寒彻骨的井水,井水浸透了她的身心。谁能知道,她在那生死大限上,想喊出怎样痛彻肺腑的冤情,谁又能估量她的满腔愤懑有多么沉重!她的悲痛、愤懑以及她自己,都化作灰烟,和在祖国的天空与泥土里了。
  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梅之成为病梅,早有定庵居士为之鸣不平了。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宗璞和挚友陈澄莱下放在河北省涿鹿县,汪曾祺在相近的张家口,三人在艰苦的岁月里相交、相惜。事隔十五载之后,汪曾祺以水仙为媒,和宗璞一起纪念含冤死去的友人。选择水仙,想来一是因为正如宗璞所述:“澄莱姓陈,原籍福建,正是盛产水仙花的地方。”而且当年下放时“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即使命运“不可测”,与宗璞告别时也只是“走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无换水’,便转身出去”,足见澄莱对水仙发自内心的喜爱。二是那画中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正如陈澄莱超脱悠闲、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那“几瓣素白的花”,清冷逼人,一如澄莱于1971年元月直落九泉的寒井;那水仙叶之去“绿”就“蓝”,仿佛抽离了生命,空剩淡淡的忧郁;那水仙花的“就纸色不另涂白”,仿佛澄莱天真、自然、尚朴之特性。第三幅画笔墨绝少,素淡之至,不经意间流露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故人情怀。相较于第一幅画的幽默、第二幅画的赤诚,第三幅画更添了一份深切的体贴,以致于宗璞感激、感动之情溢于言表,由衷地发出了喟叹“谢谢你,汪曾祺!”
  三幅画,没有任何浓墨重彩的铺陈,没有任何形容和烘托,仅仅用简括、精炼、质朴的笔墨,勾勒出人、事、物的典型轮廓和气质,一个多才多艺的汪曾祺,一个真实坦诚的性情中人,一个自然家常的凡人大家, 就在宗璞简洁、淡然的笔下渐趋生动、丰盈。此中手法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一如芙蓉出水,闲逸淡远;又如幽兰卓立,纯净超脱。真正体现了鲁迅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三幅画》所内隐的恐怕不仅是文坛至交的一段佳话,更是作家宗璞超拔空灵的写意山水般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
  在《三幅画》的世界里,少的是惊天动地、振聋发聩,多的是至真至纯、静谧雅致。少的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多的是细节、白描。回忆汪曾祺赠画始末时,作者还以极少的笔墨穿插了老友两件事:40年代西南联大演活老更夫一角,80年代初同游太湖即兴赋诗戏谑。这些小事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作家汪曾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能戏、擅诗。细细读来,老更夫那喑哑、涩涩的、苦苦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萦绕,那用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写就的游戏之作仿佛就在眼前。
  再以文末来看,作者直抒胸臆,看似不经意间道出了一句:“性情中人不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此中“真”意,恐怕不仅包含着真实、真诚、真挚,更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如此性情中人,当然首推作者笔下的汪曾祺,但同时也不乏其他,比如独具玉气息兰精神、别有一番疏放清雅的宗璞自己。比如写下了“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的冰心。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难以攻克的堡垒。教师行走在一条改革的畏途上,且改革充满非议之声。甚至有学生认为老师所作的理论指导根本对写作起不了作用。让学生写好作文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写下水作文无疑是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做任何事都是一样,没有亲身体验,怎么体会到事情的真正意义?同样道理,作文教师不“下水”,哪里知道水之
期刊
很早就听说李镇西老师的名字,他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十杰教师”等光荣称号,一直想了解他教学的秘笈和成功的经验。后来一位朋友送我一本《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我如获至宝。拜读完后,掩卷沉思,心里升腾出许多的感受。    一、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003年4月,他到郑铁二中讲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他那淙淙清泉般的讲解,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解析得透彻、明了。同时他又不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存
期刊
现代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女作家秦文君在《为孩子打开那扇窗》中说:“如果上帝看见孩子们远离书籍,远离文学,也会扼腕叹息……”引导孩子亲近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苏教版语文教材增设了“名著推荐与阅读”,旨在唤醒学生对文学的向往与热情,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引领学生踏进文学神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小学课本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且文质兼美,能够给人以美的熏陶。再者文章中的词句也都是经过作者逐字逐句地斟酌,当孩子用清脆的童声把这些意象丰富的词句诉诸自己的心灵和耳朵时,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如果长期浸润在充满营养的文海当中,审美水准会与日俱增。  朗读会让学生终生受益,那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在语文教学
期刊
是一种什么东西,它可以让一个身处黑暗中的人无比坦然地面对生和死、名与利?活着还是死去,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死生之情是羁绊不到他的。名利与尊位也是他所不屑一顾的。世间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然而他却对芸芸众生充满了同情。他是那样地高高在上,又满怀悲悯地俯瞰着人世。他的一生都在超脱当中享受着灵魂永久的和平,他只想逍遥在无穷的世界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为他的胸中充沛着自由,因为他的名字叫做庄子。  
期刊
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本中,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自然之美,民俗之美,人生之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心灵的塑造和精神的
期刊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回想沿着实践“课程改革”理念一路走来的点滴,真是感慨诸多。曾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几乎是“挖空心思”地备课、讲课,可到头来收效甚微。正当我迷茫时,“课改”之风吹来了,“课标”中明确指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理念如灯塔,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而今,通过对“课改”理念的不断学习,加上本人的不断实践和反思,就如何在课堂落
期刊
摘 要:两宋以来崛起的城市文化与文学,以功利性、世俗性、娱乐性为核心特征,不断侵蚀、瓦解着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的根基,使中国文化具有近代社会的新质。把古代城市文学引入选修教材,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批评的观念与视野,又有助于构建契合岭南文化精神的地域性教材体系。  关键词:城市文化 农耕社会 文化视野 课程资源    还得从一次以“都市与乡村”为话题的写作指导课说起。那节课的基本设想是,先让学生用几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针对问题所在,探讨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中学文言文 教学效率    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改革相比,文言文阅读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至今,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强调机械记忆的“串讲式”教学仍有市场,导致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这种快乐的到来,让阅读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提高学生阅读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