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作文,训练孩子的飞扬文采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自小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读书时常获各种奖项。很多朋友让我传授经验,我认为应该归功于小时候对女儿进行的口头语言训练。
  以下是我培养女儿学习口语、认字和作文的一些经验。
  
  明确一个观察目标
  
  孩子好动,语言的积累要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渗透。在带领孩子观察时,要给他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使他能就某一主题“有感而发”。例如,冬日的早上我送女儿上幼儿园,一边走我一边问女儿:“叔叔阿姨和小朋友都穿了什么衣服?”“树叶有什么变化?”“自己感到是不是冷了?”孩子在回答我的连串问题后,对冬天就有了具体的认识,为日后语言表达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可以为他提供类似的情景刺激、实物刺激、语言刺激,使孩子对语言的掌握达到能认、能读、能用的水平。
  
  巧问同义反义词
  
  在接送女儿上幼儿园和回家的路上,我经常和她说同义词或反义词,与此同时,我还把这些词延伸为句子。例如,我说“黑”,女儿说“白”,我说“高”,女儿说“低”。然后我们玩起文字接龙游戏:“煤是黑的”、“雪是白的”、“树是高的”、“草是低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越说句子越长。
  这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训练,能发展孩子的语言敏捷性和流畅性,丰富孩子使用语言的能力,对于进入小学造句和写作很有好处。
  
  亲子双向作文
  
  当女儿遣词造句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尝试着跟她做口头作文。作文的题目大多是即兴的,比如星期天我们上东湖公园玩过之后,回家的路上,我就开始问女儿:“东湖公园美丽吗?”女儿兴高采烈地回答:“非常美丽!”“你能告诉妈妈东湖公园如何美丽吗?”女儿歪着小脑袋,有板有眼地向我描述她在公园里看到的各种情形。回到家后,我把女儿刚做的口头文章用笔记录下来,然后重念一次给她听:“看,这就是你写的文章,写得真漂亮!”女儿看到自己嘴里说的话瞬间变成行行的文字,大受鼓舞。从此,每到一处,都自觉地跟我说:“妈妈,我要写篇好文章。”
  口头作文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逐渐过渡到文字表达的阶段时,其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锤炼。
  女儿进入一年级时,已经会写不少字了,我就鼓励她把自己的口头文章写出来,写好后由我作一些简单的评语,如“你的想像力真丰富”、“观察得真仔细”等,对用得好的词句还画上红圈圈。为此女儿特别注意字斟句酌,被划上红圈的字句不断增多。
  反复的训练使女儿愈加热爱写作。直到今天,女儿已经在德国上大学了,依然保持着爱写日记的习惯,甚至在互联网如此方便快捷的时代,她仍喜欢拿起笔,给我们写来充满深情的家书,每每展读那字里行间的文采,当年母女伏案书桌的情景仍令我感慨不已。
其他文献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偏好分成三种: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身为家长,如果能清楚了解孩子的心理偏好,当孩子收到您精心为他挑选的礼物时,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场 景:  林林妈到幼儿园接儿子。刚走进小班,迎面走过来儿子的好朋友倩倩:“阿姨,看我的新裙子!漂亮吗?”倩倩学着模特的姿势走了几下猫步。  “阿姨好!”邻居的小女孩佳佳又截住了她:“阿姨您知道今天早上出了什么事吗?我现在就告诉您……”  这
期刊
任冠宇现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读高二。他的爸爸任硕是个普通干警,妈妈海明珍在北京市绢花厂工作,是个普通工人。冠宇小时候是个淘小子,喜欢玩,特别对于车模,更是爱不释手。在任硕和海明珍的保护下,冠宇的这一爱好,渐渐成为兴趣,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曾获得全国第三届奥迪杯四驱车模比赛全能冠军、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个人冠军,被推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候选人,并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   任硕说:“
期刊
宝宝对客人没礼貌  艾子:  我儿子4岁,每当家里来了客人,让他到自己房间玩时,他都答应得好好的,可是,答应了却不做,不是大喊大叫,就是在客人面前跑来跑去,我训也训过打也打过,却没什么效果。  湖北武汉小李  小李读者:  4岁的孩子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招待客人,令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于是就有了种种引起别人注意的举动。让他自己去玩的做法是不妥的,家长首先应该承认孩子的存在。比如,让他帮助招待
期刊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
期刊
开讲专家: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等社会学术职务。曾参与主持国内第一个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系的筹建,筹建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社会工作系。撰写、编辑《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孩子今年十四五》、《我们怎样做家长》、
期刊
事例调查:看看这些“小大人”    事例一:“款姐”原来只有8岁  访问对象:周老师(小学教师)  访问时间:11月26日10:08AM    我班有个女生叫小敏,爸爸是某电脑公司的董事长,给学校捐了100万元建图书馆,由此,一下子成了学校的红人。  小敏平时上学、放学都有专车接送,上学总抱着手提电脑,拿着时髦手机。不知是家庭的过分娇宠还是受她爸爸言行的感染,总之,小敏的言行充满了骄横。有一次,她
期刊
儿子特别喜欢听我给他讲故事。  有一次,我给他讲蚂蚁的故事,儿子听得入迷了,一个劲儿地问我:“爸爸,蚂蚁是什么样的?”“就这样,”我指给他看故事书上蚂蚁的彩色图案,“黑身子,还有一对触须。”儿子仔细看了看图片上的蚂蚁,并不过瘾:“爸爸,咱们养一只蚂蚁做宠物吧。”儿子的话吓了我一跳,不过,我马上反应过来,出生在城市的儿子,还没见过真正的蚂蚁呢。  “蚂蚁不能当宠物养。”本想抓只蚂蚁,摆到放大镜前为儿
期刊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不断的交流,孩子才会变得更聪明,对爱有安全感。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把孩子当作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爱面子,也想鼓励孩子上进,所以常常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
期刊
女儿一天天大了,喜欢音乐和美术。都说艺术的形式是相通的,古代就有位书法家,由于看到一位女子舞剑,触动灵感,创造了狂草书法。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带她去看画展、雕塑展、舞蹈表演……时间长了,我发现女儿的确有所长进,画画方面的想像力更强了,而琴声悦耳、灵动,少了生涩和匠气。  我暗暗开心,觉得带着女儿去看艺术展这一步走对了。  然而,有一次带女儿看艺术展,却让我大跌眼镜。  那天,在报纸上看到广场上
期刊
北彬从小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3岁的时候,我们为他报了个小提琴班,想培养点音乐素养。可上了几次课后,我就有点犹豫了—北彬坐不下来,每次上完课,老师要求家长督促孩子练琴,我倒是很认真,可北彬每次都拉不了一会儿就问:行了吗?到点了吧?因为练得少,下一次上课时自然表现不佳,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有人说:学琴的孩子无童年,你没看过傅雷家书吗?连傅聪这样的大师小时也是不爱练琴的。我下了决心想试一下严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