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一、在体验成功中激励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教师拿出一个黑色的袋子,告诉学生里面装的是8红2绿两种颜色的小球,请学生猜一猜老师第一次拿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小球,又请学生猜第二次、第三次……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不甘落后。此时,教师启发学生:“为什么你大部分都能猜对?你能探索出其中的奥秘吗?”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一次次被激起学习的欲望,一次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在自主探究中促进自主发展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用自己擅长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展示能力、展示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自主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先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后各面的位置关系,并自主观察展开图各面的特征与大小关系,然后自主探究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再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得出了多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①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②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 长×高×2 宽×高×2;③长方体的表面积=(长 宽)×高×2 长×宽×2;④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 长×宽×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边做边想,边实践边反思,有助于深化学生个性思考,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在合作交流中鼓励自我展示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活动的场所,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进行评价。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出圆的周长,组织学生讨论: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有什么区别?怎样求圆的周长呢?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分组合作实验,分别量出1角、5角、1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计算出自己量出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从中发现规律。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这样,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在实践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
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活动:课前让学生将学具盒里的人民币和有标价的物品剪下来。课堂上请四个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学生当顾客。大家兴趣盎然,很快完成了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学会了使用人民币,还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并一一解决。沟通课堂内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五、在评价反馈中完善学生个性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合理地使用“评价”这一手段来激励学生,特别要留给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既要学会评价自己,也要学会评价他人。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见解独特、方法新颖时,笔者会立即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表扬他爱动脑筋,善于思考;学生回答不出时,笔者就鼓励他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另外,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如一节课的末尾,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一个单元结束,组织学生开展“评价与反思”活动,说说自己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实事求是地给自己做出评价。这样学生学会了辩证地分析自己,既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地彰显个性,发展自我。
实践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责编 袁 妮)
一、在体验成功中激励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教师拿出一个黑色的袋子,告诉学生里面装的是8红2绿两种颜色的小球,请学生猜一猜老师第一次拿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小球,又请学生猜第二次、第三次……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不甘落后。此时,教师启发学生:“为什么你大部分都能猜对?你能探索出其中的奥秘吗?”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一次次被激起学习的欲望,一次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在自主探究中促进自主发展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用自己擅长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展示能力、展示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自主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先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后各面的位置关系,并自主观察展开图各面的特征与大小关系,然后自主探究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再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得出了多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①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②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 长×高×2 宽×高×2;③长方体的表面积=(长 宽)×高×2 长×宽×2;④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 长×宽×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边做边想,边实践边反思,有助于深化学生个性思考,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在合作交流中鼓励自我展示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活动的场所,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进行评价。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出圆的周长,组织学生讨论: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有什么区别?怎样求圆的周长呢?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分组合作实验,分别量出1角、5角、1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计算出自己量出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从中发现规律。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这样,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在实践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
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活动:课前让学生将学具盒里的人民币和有标价的物品剪下来。课堂上请四个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学生当顾客。大家兴趣盎然,很快完成了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学会了使用人民币,还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并一一解决。沟通课堂内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五、在评价反馈中完善学生个性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合理地使用“评价”这一手段来激励学生,特别要留给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既要学会评价自己,也要学会评价他人。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见解独特、方法新颖时,笔者会立即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表扬他爱动脑筋,善于思考;学生回答不出时,笔者就鼓励他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另外,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如一节课的末尾,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一个单元结束,组织学生开展“评价与反思”活动,说说自己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实事求是地给自己做出评价。这样学生学会了辩证地分析自己,既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地彰显个性,发展自我。
实践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