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已进入黄金理财时期,需要培养有思想的投资者。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资产全面膨胀的中国,如何进行投资,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财富,逐渐成为国人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金融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满足金融人才总量需求、适应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变化、拓展金融行业就业空间、提高教育资源效率等四个方面深化金融投资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12-02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民众希望自己财产保值增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居民与日俱增。这种趋势越发增加了社会对金融投资专业人才的需求。投资理财规划人员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与风险偏好,关注客户的需求和目标,以“帮助客户”为核心理念,采取一整套规范的模式提供包括客户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财务建议,为其寻找一个最适合的理财方式,包括保险、储蓄、股票、债券、基金等,以确保其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由于我国高收入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财富在不断增长。他们都是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行业的高端客户,为了有效支配个人财富并获得最佳收益,他们迫切需要全面了解金融服务手段及投资理财方式的专业人才提供服务。
为更好地突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办学特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依照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的要求,金融投资类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态势及变化,认真做了专业需求调研和分析,对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岗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2金融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培养目标缺乏市场导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类学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于为政府、国有企业培养经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确立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我国的金融一直是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发展的,没有真正完全与国际接轨。其次,高等教育尚属精英教育阶段,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最后,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的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那时高等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政府主导性、专门性与计划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与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已确立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标,并且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表现在宏观调控方面,许多国企退出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特别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正以历史上空前的规模与年俱增,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这与从前坐享“天之骄子”的情形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方式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22培养方案与实践联系欠缺
我国现行的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金融投资本科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近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便是抛开专才教育的培养思路,转而实行通才教育。过早进入专业化阶段并不适宜,精细的专业教学应当放到研究生阶段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现象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占绝大多数,导致现有的金融教学中专业设置存在过窄、过细、过专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所需投入的相对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打破大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格局,学校为了吸收生源,哪个专业“火”,哪个专业好分配,学校就办相应的专业教育,且招生人数大大超过师资力量,这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急需的专业人才,但给金融学专业教育带来了更大压力,因为如果毕业生日后工作适应能力差,不能随时吸收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步伐,无后劲,那么该专业的吸引力也就不会长久。
23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金融投资类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以学科为中心,采用“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过多强化理论教学,缺少实用金融技能的培养,学校不了解金融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忽视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理论型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脱节,学生受过了高等教育却无法适应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性岗位,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
总之,金融投资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领域,要求的知识宽泛,竞争激烈,变化更新令人目眩。金融类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全部解决,其中大部分只能在实践中去学习。因此,本科生的学习应是培养学习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适应能力。本科教育应是宽口径,厚基础,以素质教育为主,是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我们的金融类本科课程,应该强调宽广的人文素质,为将来可能接受的职业训练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3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然而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革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人才培养采用传统的模式,过多强调理论教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1满足金融人才总量需求
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加快金融投资专业的发展速度,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求更大数量的现代金融投资人才,尤其是对掌握金融产品分析与风险管理技术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将成为市场的急需。随着我国政府、企业、机构、团体等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投融资活动日益扩大和复杂化,客观上不仅需要有专门的金融人才来进行日常的投资管理,还需要通过金融投资人才来有效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进行各种投资决策、资本运营或资本重组,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在理财和资本运营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且,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 32适应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变化
随着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结构性变革对我国冲击的时滞逐步缩短,因此,目前国际上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很快影响到国内,我国的金融业已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一般性金融人才的需求比重将减少,对精通某一业务领域(如公司理财、金融工程、资产组合投资等)的专业型金融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各种技术(如风险管理技术、资产定价技术等)的技术性金融人才、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加。
金融业的金融产品定价能力是金融市场业务竞争的核心。由于国外金融市场和外资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早,外资金融业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管理架构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我国金融业则并不十分了解复杂的金融产品内部定价和背后平盘的方式,在产品设计和交易时极为被动,很容易受制于人。所以,我国金融业产品定价的压力越来越大,风险管理要求却越来越高。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求我们亟须加大对产品定价模型的研究,拓宽风险管理能力的深度,加强动态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将金融工程思维观念与工程管理方法运用于金融业业务发展和管理之中,如:公司财务、现金管理、投资及衍生品交易,以此提升金融业经营管理能力。
33拓展金融行业就业空间
金融行业吸收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在我国,作为三产支柱之一的金融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行业扩张留下巨大空间,将成为吸收毕业生的重要领域。从目前看,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两极化明显,对人才的需求分为高端和低端两块,两类人才都较缺乏。金融投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为金融行业提供基础人力资源,拓展就业空间。
34提高教育资源效率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政府教育资源的分配应优先配置初等教育。目前,我国政府财力有限,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现象比较普遍,而市场规则决定了普通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就业为本”,为此许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比如进行实训中心与实践基地建设,但苦于经费不足,一方面形成大量“高校债务”;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社会需求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金融行业与高等院校各自在人才、实践等方面的资源现状,通过双方之间的优势资源整合,提高教育效率,减轻高校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考虑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2]蒋满霖,曹友林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企业导报,2010(3).
[作者简介]张保帅(1981—),男,河南泌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及风险管理。
[关键词]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12-02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民众希望自己财产保值增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居民与日俱增。这种趋势越发增加了社会对金融投资专业人才的需求。投资理财规划人员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与风险偏好,关注客户的需求和目标,以“帮助客户”为核心理念,采取一整套规范的模式提供包括客户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财务建议,为其寻找一个最适合的理财方式,包括保险、储蓄、股票、债券、基金等,以确保其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由于我国高收入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财富在不断增长。他们都是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行业的高端客户,为了有效支配个人财富并获得最佳收益,他们迫切需要全面了解金融服务手段及投资理财方式的专业人才提供服务。
为更好地突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办学特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依照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的要求,金融投资类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态势及变化,认真做了专业需求调研和分析,对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岗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2金融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培养目标缺乏市场导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类学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于为政府、国有企业培养经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确立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我国的金融一直是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发展的,没有真正完全与国际接轨。其次,高等教育尚属精英教育阶段,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最后,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的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那时高等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政府主导性、专门性与计划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与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已确立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标,并且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表现在宏观调控方面,许多国企退出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特别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正以历史上空前的规模与年俱增,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这与从前坐享“天之骄子”的情形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方式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22培养方案与实践联系欠缺
我国现行的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金融投资本科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近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便是抛开专才教育的培养思路,转而实行通才教育。过早进入专业化阶段并不适宜,精细的专业教学应当放到研究生阶段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现象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占绝大多数,导致现有的金融教学中专业设置存在过窄、过细、过专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所需投入的相对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打破大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格局,学校为了吸收生源,哪个专业“火”,哪个专业好分配,学校就办相应的专业教育,且招生人数大大超过师资力量,这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急需的专业人才,但给金融学专业教育带来了更大压力,因为如果毕业生日后工作适应能力差,不能随时吸收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步伐,无后劲,那么该专业的吸引力也就不会长久。
23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金融投资类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以学科为中心,采用“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过多强化理论教学,缺少实用金融技能的培养,学校不了解金融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忽视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理论型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脱节,学生受过了高等教育却无法适应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性岗位,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
总之,金融投资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领域,要求的知识宽泛,竞争激烈,变化更新令人目眩。金融类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全部解决,其中大部分只能在实践中去学习。因此,本科生的学习应是培养学习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适应能力。本科教育应是宽口径,厚基础,以素质教育为主,是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我们的金融类本科课程,应该强调宽广的人文素质,为将来可能接受的职业训练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3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然而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革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人才培养采用传统的模式,过多强调理论教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1满足金融人才总量需求
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加快金融投资专业的发展速度,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求更大数量的现代金融投资人才,尤其是对掌握金融产品分析与风险管理技术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将成为市场的急需。随着我国政府、企业、机构、团体等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投融资活动日益扩大和复杂化,客观上不仅需要有专门的金融人才来进行日常的投资管理,还需要通过金融投资人才来有效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进行各种投资决策、资本运营或资本重组,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在理财和资本运营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且,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 32适应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变化
随着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结构性变革对我国冲击的时滞逐步缩短,因此,目前国际上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很快影响到国内,我国的金融业已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一般性金融人才的需求比重将减少,对精通某一业务领域(如公司理财、金融工程、资产组合投资等)的专业型金融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各种技术(如风险管理技术、资产定价技术等)的技术性金融人才、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加。
金融业的金融产品定价能力是金融市场业务竞争的核心。由于国外金融市场和外资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早,外资金融业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管理架构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我国金融业则并不十分了解复杂的金融产品内部定价和背后平盘的方式,在产品设计和交易时极为被动,很容易受制于人。所以,我国金融业产品定价的压力越来越大,风险管理要求却越来越高。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求我们亟须加大对产品定价模型的研究,拓宽风险管理能力的深度,加强动态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将金融工程思维观念与工程管理方法运用于金融业业务发展和管理之中,如:公司财务、现金管理、投资及衍生品交易,以此提升金融业经营管理能力。
33拓展金融行业就业空间
金融行业吸收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在我国,作为三产支柱之一的金融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行业扩张留下巨大空间,将成为吸收毕业生的重要领域。从目前看,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两极化明显,对人才的需求分为高端和低端两块,两类人才都较缺乏。金融投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为金融行业提供基础人力资源,拓展就业空间。
34提高教育资源效率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政府教育资源的分配应优先配置初等教育。目前,我国政府财力有限,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现象比较普遍,而市场规则决定了普通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就业为本”,为此许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比如进行实训中心与实践基地建设,但苦于经费不足,一方面形成大量“高校债务”;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社会需求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金融行业与高等院校各自在人才、实践等方面的资源现状,通过双方之间的优势资源整合,提高教育效率,减轻高校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考虑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2]蒋满霖,曹友林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企业导报,2010(3).
[作者简介]张保帅(1981—),男,河南泌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及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