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大力 画龙点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一直在思考历史教育的本与真,也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过程和功能。历史教育的本就是历史教育的过程。通过历史教育,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历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进而关注周边社会。二是通过让学生将学得的史实与现实对照,分析其得失,培养学生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意识和能力,并结合史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育的真,就是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与历史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换句话讲就是,通过历史教育,让学生能明了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科学之真,体会前人生活道德之善,感悟前人生活智慧之美。
  一、何为“传承大力”
  “大力”可作知识与能力讲,既可以指人类丰富的史实和经验教训,也可以指很强的关于解决问题的三个能力,即思考力、表达力和执行力。而具体的思考力是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能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的能力。表达力就是交流沟通的能力。执行力则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历史教育的本就是“传承大力”,就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史实和经验教训),并培养学生使之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力、表达力和执行力)的过程。
  二、为何要“传承大力”
  这是由历史教育的目的决定的。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历史教育不是简单地为高一级院校学生学研历史打好专业基础,更不是简单地打造储存大量历史知识和史料的人脑资料库。历史教育就是借助书本历史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同时,借助了解关注历史的一系列过程,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必要的思维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我在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对学生说:“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掌握相关历史知識,也就是要掌握人类发展的相关史实和规律;还要通过学习历史,掌握历史学科的相关能力,特别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力、表达力和执行力。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会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要通过学习历史,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完成自我积淀,进而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优化,进而带动他人或团队、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传承大力”
  “传承大力”需要掌握传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法。我们历史的传统教育方法非常有利于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这里我就不多赘言。而关于能力的培养,我在讲到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让学生先完成课前预习,接着在课堂表演历史短剧,并由其中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和董仲舒就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策论,然后我再加以点评。以下是当时的课堂记录。
  汉武帝(学生甲,下同):听说你是当今最伟大的儒学者,那你看朕之大汉天下状况如何?
  董仲舒(学生乙,下同):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
  汉武帝:哈哈,那你可知这盛世何来?
  董仲舒:那是因为汉朝自建立以来,列位先皇,包括高祖、文帝、景帝,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所致。
  汉武帝:那你认为当今社会就没有什么问题啦?
  董仲舒:形势大好,但也有些不妙。
  汉武帝:不妙在哪?
  董仲舒: 第一,皇上势力强而权不稳。自文景帝至今,诸侯国势力日涨,危及皇上权威和国家统一。第二,社会平民安而贫民不稳。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严重,部分农民失地且无衣食来源,蠢蠢欲动,可能会起来造反。第三,中原安而边陲不稳。北方匈奴经常南下抢掠,扰我边陲。
  汉武帝:那你可有妙计解决?
  董仲舒:第一,可行“推恩令”,分散诸侯国实力,使之无力与中央抗衡。第二,还需以“春秋大一统”为正念。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统一民众思想,以维护国家统一。第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诸侯王和民众都要服从皇上您的统治,使民众不生杂念。第四,现在社会安而不稳,可抑土地兼并,以安民心,可以“三纲五常”之标准维护正常秩序。第五,可派强将率兵北击匈奴,以安边疆。
  汉武帝:(作沉思状)诺,果然是人中贤才。
  旁白(学生丙):随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议政,以儒家学说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为了推广儒学,儒家经典被定为教科书,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在社会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教师(我)总结点评: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在于董仲舒和汉武帝实力强大。具体来说,在于董仲舒和汉武帝具有很强的思考力,董仲舒能根据当时的形势构建新儒学体系。他们既能分析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还在于董仲舒的表达力强,由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策论过程可知,他能大胆与汉武帝交流沟通,令汉武帝愿意接受他的思想。更在于汉武帝的执行力强,能采取具体措施将儒学推广成为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同学们如果想将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多成绩,一定要有意识地在思考力、表达力和执行力上锻炼自己。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情景再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主编排历史剧)、动手能力(做道具)、表达力(将所学知识通过人物对白的设计及表演展示出来)等。这样就改变了原来的历史教学满堂灌的模式,并达到历史教学中的第二维目标(讲究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最后的点评,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从而将历史教学过程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其他文献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之魂。” 在他看来,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而杰出校长,是校长中的佼佼者,他们使学校从优秀到卓越,或引领卓越学校创造新的辉煌,可以说,杰出校长当属支撑卓越学校的第一要素。打开世界的教育窗口,认真研究新加坡杰出校长的治校方略,无疑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准确定位,特色立校  校长在学校中有一个角色是无人可取代的:学校发展的战略谋划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当前语文课堂生态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与实践。但是在不少语文课堂上,我们依然会发现这些现象: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表现活跃,有的却不感兴趣,默默地坐在一旁;教师提问时,学生的头压得低低的,生怕会叫到自己,更别说主动回答和质疑了;学生回答不上来时,面红耳赤,场面尴尬……这些现象表明学生的参与程度严重不够,热热闹闹的背后却是“消极参与”“无
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问题已成为广大教育同仁共同关注的话题。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课程要改革,课程要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课程要如何实施,课程要如何实施的重中之重是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因此课堂教学开展有效性与否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效与否。本文旨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有效性、新课改下教学中的误区、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的探析  有效教学即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
笔者积十五年高中历史一线教学之经验,以为对于刚刚大学毕业走上高中一线的青年历史教师而言,想尽快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感觉,早日向成熟型教师转型,以下方法也许比较可行和有效。  一、学会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知识和经验的课程资源,促进历史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课程的基本内容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中。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因此,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造就他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除正文外还提供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主要以文字史料、表格史料、图片史料等形式呈现。因此,笔者在实践中的教学思路是: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将其恰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其次要适时精选教材之外的史料以服务于教学,以实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一、要了解清楚学生的文言文閱读能力  阅读史料离不开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根据语文学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除正文外还提供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主要以文字史料、表格史料、图片史料等形式呈现。因此,笔者在实践中的教学思路是: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将其恰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其次要适时精选教材之外的史料以服务于教学,以实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一、要了解清楚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史料离不开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根据语文学
农村(含乡镇、县城)高中相对城市高中而言,有其自身的生源特点和教育特色,教育资源相对落后,面向农村大环境,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这些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视野窄,学习动力不足,再加上其父母教育素质和管理能力较低,监管不到位等,农村高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如何转化农村高中后进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很沉重的问题,解决起来任重道远。  一、农村高中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渴望读书但意志不坚定  农村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有关乡土历史的课程与教学信息的素材和手段。其内容一般包括历史沿袭、风土民俗、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1]。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支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忽视了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地理概念属于地理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解题的重要前提。在最初几年的教学中,我先把概念直白地呈现给学生,然后枯燥地讲解概念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是“死”的,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掌握它们。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上好概念课是非常重要的,这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  那么如何上好概念课呢?我发现现在的高中
为了准确把握广大理科生地理学习的真实情况,找寻打造理科班高效地理课堂的有效措施,笔者在本校高二年级理科班中选取好、中、差共174名学生和部分地理教师,从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方法及对教学的期望、教师的教学体会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理科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考不考地理是理科生不重视地理课的最主要原因。调查显示,95%的学生承认曾在地理课上做过其他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