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大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典籍英译的研究人员和翻译队伍更是肩负着神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当下汉语言古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作品在国际上流传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仍出自海外译者之笔。本文就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及典籍翻译事业的现状,现遇到的相关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典籍英译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应对策略以及当下从事典籍研究翻译与对外传播中国典籍研究的意义等问题大体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传播
一、典籍的定义
何为典籍?我们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辞海》一书中,典籍的定義为:“典籍 ,国家重要文献。”《盂子·告示下》中也提及到“典籍”一词,‘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受宗庙之典籍。’ 赵歧对此所给出的注解是:‘谓先祖之法度之文也。' 即各种典册和书籍的通称。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典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文献、书籍和典册,它可以是皇上下达的圣旨,诗人创作的诗歌,统治国家的古文法典,规章制度等等。因此,中国的典籍,是指描写古时中国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全方位全领域的古典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典籍翻译工作时,不但要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还要翻译非文学类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医学、军事甚至是古文法典、法律制度、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诸多方面的中国典籍作品。
二、典籍英译现状及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我国古文化典籍英译事业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和翻译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相关研究也初具规模。迄今,除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和专著外,学术界还专门召开了汉语典籍英译研究会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讨典籍英译的发展,典籍英译的相关教材也应运而生,高质量的译作精品不断推出。我国典籍英译领域的成果为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文化学、文化语言学和文化传播学等多门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少数院校针对翻译专业本科、翻译专业硕士(MTI)以及翻译专业博士开设汉语典籍英译的课程,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汉语典籍英译欣赏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开设相关汉语典籍英译课程的院校仍仅限于少数。目前经典英译教学的论文选编少之又少,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局限,一些重要问题仍未涉及到。
特别是作为21世纪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更应该肩负起学习典籍英译理论、推行典籍英译实践和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责任。我们应大力宣传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向英语或翻译专业的学生普及典籍英译的代表性作品,使其具有典籍英译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学习典籍英译的优秀作品、分析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总结其翻译原则和策略、调查学生对于精选作品的接受程度,为以后我国高校开设相关典籍英译赏析课、选修课甚至是专业必修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当今世界面临一个百年中国未有影响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的各大高校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开设相关的古文化汉语典籍英译赏析课程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各大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或是有关英语专业及翻译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与熏陶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声音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现已成为我国对外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之一。要想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向全球传播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社会文化其精髓,汉语典籍便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存留下来的精髓之选。因此,我国的古文化汉语典籍便成为了研究翻译人员首选的典范和代表。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在国内各大高校开设中国典籍英译欣赏课程是弥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它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典籍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1、忠于原文
翻译的基本理论原则:“信”“达”“雅”。“信”为根本。,要先有信而后有达和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相信真善之美。而“信”的结果即为“真”,只有“真”方能有善和美。所以典籍的英译中,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忠于原文的思想精髓,这是翻译的最基本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仔细品读,理解消化,真正领悟到其主旨思想后方可译为通顺自然且表达清晰的译语。
2、遵循两种语言习惯和特点
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差异性也会对译者的翻译产生影响。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是一种主语显性语言,而汉语是一种话题显性语言; 在英语表达中,人们习惯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的表达中则主要用主动语态; 英语中常使用复合的长难句,而汉语中则常常使用简短精炼的句子。所以,当我们翻译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时,要时刻注意汉语和英语语言系统的差异,遵循两种语言的特点及使用习惯,这样译文才会地道纯正。
3、全面查证
汉字语言通常简短精炼,寓意丰富。中国的古文化典籍语言更是如此。随着历史长河的代代流传,由于不同年代的学者理解事物的观点与看法不同,必然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所以在我们的翻译过程中,首先应当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理清文章的创作目的,然后全面查找各个译本并对文本充分理解,对比它们的异同,搜集整理各种注释和注疏,最终选择最贴切原文主旨大意的版本,从而进行最恰当的翻译。
4、符合社会时代背景
在典籍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会对典籍研究人员及译者翻译的作品产生不同的影响。意识形态是指某些社会群体基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某个事实,对于某个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一种可以被某些社会群体普遍接受的社会信仰和观点,而这种意识形态必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典籍翻译,甚至会制约着典籍的翻译。 四、典籍英译的困难及问题
典籍英译是一个涉及中英两种不同语法知识体系相互转换的过程,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正确理解古文为前提,而后才能正确的与英文相融合。中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学好翻译,首先要能掌握自己的语言。”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并研究透彻本国语言,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更好的融会贯通。
汉语文学语言不是一种普通的陈述性语言,它具有模糊性、委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古代中国文化历史典籍的语言发展更是如此。而这些文章大都是一些充满模糊性、暗示性的语言,当它们被翻译成外文时,一旦由提示语变成了我们学生可以明确的陈述语时,就失去了其提示的意义,失去了作者想要对原著进行分析表达的韵味,这就很容易让读者曲解作者想表达的含义。且古代文化典籍几乎都是比较艺术的文字,可以说牛指虎,事物本事一般不明确指出,而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意会,慢慢体会其暗含之意。英语则是一种比较科学严谨的语言,说牛是牛,说马是马,没有寓意,所以从汉语到英语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外延意义的丧失。
由于我们中国古代典籍及优秀传统社会文化研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从事古文化典籍的研究翻译人员倘若抓不住原著想要表达的主旨精髓,误译的地方较多,就会让西方的读者不知所云。而对于西方译者而言,面对“意象”的翻译更是困难。如果一些“意象”选择按照字面意思去“直译”的话,译者就破坏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使西方读者体会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从而失去了对外传播的真正意义。如果译者选择使用‘意译’,就会使西方读者不知作者所言,从而得不到文章的原旨。因此,典籍研究翻译人员在日后的典籍翻译工作中,应适度把握直译与意译,使西方读者能最大程度的理解文章。
古籍英译研究与翻译的体裁选择,当代的典籍英译研究学者大多都比较倾向于研究文学类作品,像古典主义诗歌类、散文阅读小说类、戏剧等,而对于非文学类的古典科技作品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英译研究却少之又少。我国古代非文学类的典籍作品数不胜数,有关于科技的典籍文章更是浩如烟海,却几乎无人问津。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古典科技方面的作品研究,争取早日突破古代科技文难译的瓶颈。另外,一些古文法典,法律制度等也应当是我们未来研究和翻译人员的重点关注对象。
我国现在的典籍英译工作主要是由海内外译者来担任。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海外译者的翻译作品主要在海外发行,传到国内时已发行多时,而国内译者的翻译作品则主要在国内发行,海内外典籍研究翻译团队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导致对彼此在典籍英译方面做的研究缺乏全面准确了解。因此,在日后的典籍研究翻译工作中,海内外典籍英译研究者和翻译团队彼此应当多多交流沟通,学术共享,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古典文学英文翻译的蓬勃发展。
五、典籍研究翻译与对外传播中国典籍研究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五千年来留下了众多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典籍,这些文化典籍主要是为各朝代的语言文字及编订成的书籍。而我国古代文化想要更好的与世界文化交流,碰撞出火花,就需要借助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网络,不断进行文化推广,从而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对外翻译宣传推广。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我们必将会用当今时代的新思想去理解古代文化,二者将会发生碰撞和融合,然后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和思想,无论是作为基础,还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都会被企业保留和延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当今我们进行中国古文化典籍翻译的文化史意义。
如今,全球文化体系开放、交流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扩大和深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弱势文化,更应该利用这种广阔宽容的多元化空间来发展自己、壯大自己、传播自己。我们只有正视这些机遇与挑战,在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然,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古文化典籍的研究翻译、编订出版与对外传播都是体现其珍贵价值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能够更好的维护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六、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及典籍翻译,只有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结合起来研究才能体现其中国典籍翻译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只有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不断理解翻译、整理编订以及对外传播,才能改变外国人眼中不完善的中国历史,方可向世界各国展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大国。我们不仅要提高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新青年一代的宣传力及影响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提高全体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这样极有助于国内典籍研究人员的培养和翻译队伍的打造;在典籍英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全面性,扩大翻译的覆盖面,还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拓宽国内外的文化传播渠道,促进我国古代典籍英译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增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宏印.《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中国文化研究》,2015 年夏之卷
[2]李怡凡.《典籍英译中应注意的问题》,《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123-124
[3]张江.《中国典籍翻译汉译英现状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33卷第20期 总第282期
[4]李瑞芳.《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策略研究》,文化学刊,语言与文化,2019年2月,第12期
[5]王宏.刘性峰.《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夏之卷
[6]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12
[7]刘性峰.《典籍英译的意义》,皖西学院学报, 2005年2月,第21卷第1期
[8]陈旸.《高校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的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3月,第24卷第3期
[9]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8
[10] 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1)
[11] 邹姝丽.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传播问题研究[J]. 喀什大学学报. 2017(02)
[12] 王宇弘,潘文国.典籍翻译的道与器——潘文国教授访谈录[J]. 中国外语. 2018(05)
作者简介:
王晓婕,女,汉,山东省潍坊市,2000年8月,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传统文化翻译及典籍英译;
姜延辰,女,汉,山东省济南市,2000年2月,18级本科生;
任静,女,汉,山东省临沂市,2000年2月,18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李岭岭,女,汉,山东省东平市,1985年8月,硕士, 山东英才学院 讲师。
项目名称:“讲好中国故事”---汉语典籍英译探索,项目编号:2020YCXC085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传播
一、典籍的定义
何为典籍?我们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辞海》一书中,典籍的定義为:“典籍 ,国家重要文献。”《盂子·告示下》中也提及到“典籍”一词,‘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受宗庙之典籍。’ 赵歧对此所给出的注解是:‘谓先祖之法度之文也。' 即各种典册和书籍的通称。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典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文献、书籍和典册,它可以是皇上下达的圣旨,诗人创作的诗歌,统治国家的古文法典,规章制度等等。因此,中国的典籍,是指描写古时中国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全方位全领域的古典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典籍翻译工作时,不但要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还要翻译非文学类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医学、军事甚至是古文法典、法律制度、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诸多方面的中国典籍作品。
二、典籍英译现状及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我国古文化典籍英译事业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和翻译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相关研究也初具规模。迄今,除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和专著外,学术界还专门召开了汉语典籍英译研究会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讨典籍英译的发展,典籍英译的相关教材也应运而生,高质量的译作精品不断推出。我国典籍英译领域的成果为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文化学、文化语言学和文化传播学等多门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少数院校针对翻译专业本科、翻译专业硕士(MTI)以及翻译专业博士开设汉语典籍英译的课程,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汉语典籍英译欣赏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开设相关汉语典籍英译课程的院校仍仅限于少数。目前经典英译教学的论文选编少之又少,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局限,一些重要问题仍未涉及到。
特别是作为21世纪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更应该肩负起学习典籍英译理论、推行典籍英译实践和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责任。我们应大力宣传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向英语或翻译专业的学生普及典籍英译的代表性作品,使其具有典籍英译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学习典籍英译的优秀作品、分析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总结其翻译原则和策略、调查学生对于精选作品的接受程度,为以后我国高校开设相关典籍英译赏析课、选修课甚至是专业必修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当今世界面临一个百年中国未有影响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的各大高校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开设相关的古文化汉语典籍英译赏析课程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各大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或是有关英语专业及翻译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与熏陶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声音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现已成为我国对外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之一。要想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向全球传播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社会文化其精髓,汉语典籍便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存留下来的精髓之选。因此,我国的古文化汉语典籍便成为了研究翻译人员首选的典范和代表。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在国内各大高校开设中国典籍英译欣赏课程是弥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它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典籍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1、忠于原文
翻译的基本理论原则:“信”“达”“雅”。“信”为根本。,要先有信而后有达和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相信真善之美。而“信”的结果即为“真”,只有“真”方能有善和美。所以典籍的英译中,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忠于原文的思想精髓,这是翻译的最基本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仔细品读,理解消化,真正领悟到其主旨思想后方可译为通顺自然且表达清晰的译语。
2、遵循两种语言习惯和特点
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差异性也会对译者的翻译产生影响。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是一种主语显性语言,而汉语是一种话题显性语言; 在英语表达中,人们习惯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的表达中则主要用主动语态; 英语中常使用复合的长难句,而汉语中则常常使用简短精炼的句子。所以,当我们翻译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时,要时刻注意汉语和英语语言系统的差异,遵循两种语言的特点及使用习惯,这样译文才会地道纯正。
3、全面查证
汉字语言通常简短精炼,寓意丰富。中国的古文化典籍语言更是如此。随着历史长河的代代流传,由于不同年代的学者理解事物的观点与看法不同,必然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所以在我们的翻译过程中,首先应当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理清文章的创作目的,然后全面查找各个译本并对文本充分理解,对比它们的异同,搜集整理各种注释和注疏,最终选择最贴切原文主旨大意的版本,从而进行最恰当的翻译。
4、符合社会时代背景
在典籍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会对典籍研究人员及译者翻译的作品产生不同的影响。意识形态是指某些社会群体基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某个事实,对于某个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一种可以被某些社会群体普遍接受的社会信仰和观点,而这种意识形态必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典籍翻译,甚至会制约着典籍的翻译。 四、典籍英译的困难及问题
典籍英译是一个涉及中英两种不同语法知识体系相互转换的过程,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正确理解古文为前提,而后才能正确的与英文相融合。中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学好翻译,首先要能掌握自己的语言。”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并研究透彻本国语言,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更好的融会贯通。
汉语文学语言不是一种普通的陈述性语言,它具有模糊性、委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古代中国文化历史典籍的语言发展更是如此。而这些文章大都是一些充满模糊性、暗示性的语言,当它们被翻译成外文时,一旦由提示语变成了我们学生可以明确的陈述语时,就失去了其提示的意义,失去了作者想要对原著进行分析表达的韵味,这就很容易让读者曲解作者想表达的含义。且古代文化典籍几乎都是比较艺术的文字,可以说牛指虎,事物本事一般不明确指出,而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意会,慢慢体会其暗含之意。英语则是一种比较科学严谨的语言,说牛是牛,说马是马,没有寓意,所以从汉语到英语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外延意义的丧失。
由于我们中国古代典籍及优秀传统社会文化研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从事古文化典籍的研究翻译人员倘若抓不住原著想要表达的主旨精髓,误译的地方较多,就会让西方的读者不知所云。而对于西方译者而言,面对“意象”的翻译更是困难。如果一些“意象”选择按照字面意思去“直译”的话,译者就破坏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使西方读者体会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从而失去了对外传播的真正意义。如果译者选择使用‘意译’,就会使西方读者不知作者所言,从而得不到文章的原旨。因此,典籍研究翻译人员在日后的典籍翻译工作中,应适度把握直译与意译,使西方读者能最大程度的理解文章。
古籍英译研究与翻译的体裁选择,当代的典籍英译研究学者大多都比较倾向于研究文学类作品,像古典主义诗歌类、散文阅读小说类、戏剧等,而对于非文学类的古典科技作品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英译研究却少之又少。我国古代非文学类的典籍作品数不胜数,有关于科技的典籍文章更是浩如烟海,却几乎无人问津。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古典科技方面的作品研究,争取早日突破古代科技文难译的瓶颈。另外,一些古文法典,法律制度等也应当是我们未来研究和翻译人员的重点关注对象。
我国现在的典籍英译工作主要是由海内外译者来担任。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海外译者的翻译作品主要在海外发行,传到国内时已发行多时,而国内译者的翻译作品则主要在国内发行,海内外典籍研究翻译团队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导致对彼此在典籍英译方面做的研究缺乏全面准确了解。因此,在日后的典籍研究翻译工作中,海内外典籍英译研究者和翻译团队彼此应当多多交流沟通,学术共享,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古典文学英文翻译的蓬勃发展。
五、典籍研究翻译与对外传播中国典籍研究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五千年来留下了众多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典籍,这些文化典籍主要是为各朝代的语言文字及编订成的书籍。而我国古代文化想要更好的与世界文化交流,碰撞出火花,就需要借助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网络,不断进行文化推广,从而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对外翻译宣传推广。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我们必将会用当今时代的新思想去理解古代文化,二者将会发生碰撞和融合,然后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和思想,无论是作为基础,还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都会被企业保留和延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当今我们进行中国古文化典籍翻译的文化史意义。
如今,全球文化体系开放、交流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扩大和深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弱势文化,更应该利用这种广阔宽容的多元化空间来发展自己、壯大自己、传播自己。我们只有正视这些机遇与挑战,在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然,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古文化典籍的研究翻译、编订出版与对外传播都是体现其珍贵价值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能够更好的维护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六、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及典籍翻译,只有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结合起来研究才能体现其中国典籍翻译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只有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不断理解翻译、整理编订以及对外传播,才能改变外国人眼中不完善的中国历史,方可向世界各国展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大国。我们不仅要提高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新青年一代的宣传力及影响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提高全体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这样极有助于国内典籍研究人员的培养和翻译队伍的打造;在典籍英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全面性,扩大翻译的覆盖面,还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拓宽国内外的文化传播渠道,促进我国古代典籍英译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增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宏印.《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中国文化研究》,2015 年夏之卷
[2]李怡凡.《典籍英译中应注意的问题》,《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123-124
[3]张江.《中国典籍翻译汉译英现状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33卷第20期 总第282期
[4]李瑞芳.《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策略研究》,文化学刊,语言与文化,2019年2月,第12期
[5]王宏.刘性峰.《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夏之卷
[6]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12
[7]刘性峰.《典籍英译的意义》,皖西学院学报, 2005年2月,第21卷第1期
[8]陈旸.《高校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的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3月,第24卷第3期
[9]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8
[10] 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1)
[11] 邹姝丽.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传播问题研究[J]. 喀什大学学报. 2017(02)
[12] 王宇弘,潘文国.典籍翻译的道与器——潘文国教授访谈录[J]. 中国外语. 2018(05)
作者简介:
王晓婕,女,汉,山东省潍坊市,2000年8月,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传统文化翻译及典籍英译;
姜延辰,女,汉,山东省济南市,2000年2月,18级本科生;
任静,女,汉,山东省临沂市,2000年2月,18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李岭岭,女,汉,山东省东平市,1985年8月,硕士, 山东英才学院 讲师。
项目名称:“讲好中国故事”---汉语典籍英译探索,项目编号:2020YCXC085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