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而我县作为罗宵山区的连片特殊困难山区,如何对接上级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连片开发扶贫攻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这是建设幸福会昌的首要课题。目前,我县组织力量走访了县直有关部门、乡(镇)村和贫困群众,对全县的贫困状况进行了了解,对致贫原因进行了分析,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思路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贫困状况
经过30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我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及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2010年底,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8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929元;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32041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区域呈现片状、点状分布,贫困人口面临买难卖难、小孩上学难、求医难、培训技术难、发展生产难、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致贫原因
受地理、自然、社会等因素制约,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困难。虽然村村已通公路,但仍有15个村还未硬化水泥路,路面坑坑洼洼、水沟纵横交错,晴通雨不通:村组公路更是等级差,有近40%的村小组未通公路。由于交通不便,致使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无法得到正常运输或得不到及时运输,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二是水利设施差。全县用于农田灌溉的“小二型”水库、山塘、水陂、水渠,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地质变化等原因,半数以上渗漏、损毁,无法满足灌溉需要。耕地中40%为“望天丘”,逢干旱季节,则有35%以上的面积无法耕种,在正常年景下,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06公斤,粮食不足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水利不足,致使烤烟、稻种、蔬菜、瓜果等“短平快”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无法正常发展。此外,还有部分村组人畜饮水没有得到解决。三是科教、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落后。全县243个村中,有121个村小学校舍紧张,课桌、凳不齐,且破烂不堪;部分村无医疗所,村民一般疾病需到乡镇卫生院就诊,东奔西跑,得不到及时医治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场所;部分村无办公场所,常在村小学校会议室开会,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自然灾害多。我县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区,受季风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特别易受低温寒冷、洪涝、旱灾、霜冻等灾害影响,造成农作物枯(冻)死,影响早、晚两季粮食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农田基础设施损毁,山体塌方、滑坡等严重灾害。据统计,全县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成灾人口5万人以上,因灾致贫、返贫人口达1.8万人。
3、贫困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增收乏力。通过“十一五”扶贫开发,部分贫困劳力得到集中转移培训,从而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但仍有相当部分劳动力素质还不能适应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未掌握基本的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脱贫致富能力差。
4、部分村组环境恶劣。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仍有3万余人居住在深山区,遍布19个乡(镇)、62个行政村、320个村小组,这些村组、屋场地处深山,锈水田多、日照时间短、野猪横行、土地产出率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三、连片开发扶贫攻坚的思路
为加快我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进程,早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早日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以“三送”为契机,实施连片开发战略,通盘考虑基础设施、移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发展等问题,加大投入,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对行政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扶贫项目主要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善交通状况。硬化通村公路,新修村组公路,100%的行政村和70%的村小组通水泥路,实现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协调发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二是改善水利设施。突出山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溉渠系配套工程建设,解决耕地灌溉难的问题;新建饮水工程,因地制宜地解决好贫困农民饮水困难和饮用水不达标的问题。三是改善文化、卫生、医疗条件。建成集村部办公室、科技培训室、村民会议室、阅览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于一体的综合楼,解决村委会无“址”办公、村民开会议事难、培训难、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实现计生服务不出村,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学习、娱乐提供方便。四是改善办学条件。新(改、扩)建村小学校教室、教师宿舍、配套用房及围墙,解决教室、宿舍不足和危房的问题,为全体师生学习、工作、生活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场所。同时实现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2、突出抓好移民搬迁,彻底解决深山区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问题。深山区库区群众买难卖难、上学就医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条件恶劣,生活水平低。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的方式,做到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将深山区库区困难群众安置在具有良好人居和发展环境的地方,彻底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问题。同时,注重对移民的后期扶持,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3、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努力解决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根据群众的传统种养习惯和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县已初步形成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产业、烟叶产业、以毛竹油茶为主的传统产业、以瓜果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等五大农业产业,但要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新格局,建立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渠道,广泛开展各类农业产业的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技能。二是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用好用活现有的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村级互助资金及科技扶贫资金,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同时,建议:一方面,上级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上级是否可考虑在到村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块资金用于奖补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以进一步完善扶贫到户措施;或者参照劳动就业部门开展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做法,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块资金作为担保金存入金融机构,协调金融机构对发展生产的贫困农户予以小额贷款,同时财政扶贫部门按政策给予扶贫贴息,以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筹集难的问题。三是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加大营销战略实施,项目贷款贴息,发展壮大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为贫困农户培植建立有较稳定收入来源的扶贫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4、突出抓好劳动力培训,认真解决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的问题。扶资不如扶“智”。我县将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对有需求培训的劳动力定位开展转移培训。一方面,认真开展务工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积极督促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加强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中专生学历培训和中高级技工培训。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推荐到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中专学历培训和中高级技工培训,并安排就业。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培训,使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或非农职业技能更新性培训,人均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的问题,从而达到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责任编辑:上官涛
一、贫困状况
经过30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我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及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2010年底,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8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929元;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32041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区域呈现片状、点状分布,贫困人口面临买难卖难、小孩上学难、求医难、培训技术难、发展生产难、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致贫原因
受地理、自然、社会等因素制约,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困难。虽然村村已通公路,但仍有15个村还未硬化水泥路,路面坑坑洼洼、水沟纵横交错,晴通雨不通:村组公路更是等级差,有近40%的村小组未通公路。由于交通不便,致使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无法得到正常运输或得不到及时运输,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二是水利设施差。全县用于农田灌溉的“小二型”水库、山塘、水陂、水渠,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地质变化等原因,半数以上渗漏、损毁,无法满足灌溉需要。耕地中40%为“望天丘”,逢干旱季节,则有35%以上的面积无法耕种,在正常年景下,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06公斤,粮食不足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水利不足,致使烤烟、稻种、蔬菜、瓜果等“短平快”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无法正常发展。此外,还有部分村组人畜饮水没有得到解决。三是科教、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落后。全县243个村中,有121个村小学校舍紧张,课桌、凳不齐,且破烂不堪;部分村无医疗所,村民一般疾病需到乡镇卫生院就诊,东奔西跑,得不到及时医治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场所;部分村无办公场所,常在村小学校会议室开会,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自然灾害多。我县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区,受季风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特别易受低温寒冷、洪涝、旱灾、霜冻等灾害影响,造成农作物枯(冻)死,影响早、晚两季粮食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农田基础设施损毁,山体塌方、滑坡等严重灾害。据统计,全县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成灾人口5万人以上,因灾致贫、返贫人口达1.8万人。
3、贫困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增收乏力。通过“十一五”扶贫开发,部分贫困劳力得到集中转移培训,从而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但仍有相当部分劳动力素质还不能适应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未掌握基本的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脱贫致富能力差。
4、部分村组环境恶劣。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仍有3万余人居住在深山区,遍布19个乡(镇)、62个行政村、320个村小组,这些村组、屋场地处深山,锈水田多、日照时间短、野猪横行、土地产出率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三、连片开发扶贫攻坚的思路
为加快我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进程,早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早日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以“三送”为契机,实施连片开发战略,通盘考虑基础设施、移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发展等问题,加大投入,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对行政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扶贫项目主要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善交通状况。硬化通村公路,新修村组公路,100%的行政村和70%的村小组通水泥路,实现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协调发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二是改善水利设施。突出山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溉渠系配套工程建设,解决耕地灌溉难的问题;新建饮水工程,因地制宜地解决好贫困农民饮水困难和饮用水不达标的问题。三是改善文化、卫生、医疗条件。建成集村部办公室、科技培训室、村民会议室、阅览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于一体的综合楼,解决村委会无“址”办公、村民开会议事难、培训难、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实现计生服务不出村,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学习、娱乐提供方便。四是改善办学条件。新(改、扩)建村小学校教室、教师宿舍、配套用房及围墙,解决教室、宿舍不足和危房的问题,为全体师生学习、工作、生活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场所。同时实现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2、突出抓好移民搬迁,彻底解决深山区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问题。深山区库区群众买难卖难、上学就医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条件恶劣,生活水平低。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的方式,做到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将深山区库区困难群众安置在具有良好人居和发展环境的地方,彻底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问题。同时,注重对移民的后期扶持,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3、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努力解决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根据群众的传统种养习惯和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县已初步形成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产业、烟叶产业、以毛竹油茶为主的传统产业、以瓜果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等五大农业产业,但要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新格局,建立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渠道,广泛开展各类农业产业的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技能。二是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用好用活现有的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村级互助资金及科技扶贫资金,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同时,建议:一方面,上级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上级是否可考虑在到村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块资金用于奖补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以进一步完善扶贫到户措施;或者参照劳动就业部门开展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做法,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块资金作为担保金存入金融机构,协调金融机构对发展生产的贫困农户予以小额贷款,同时财政扶贫部门按政策给予扶贫贴息,以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筹集难的问题。三是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加大营销战略实施,项目贷款贴息,发展壮大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为贫困农户培植建立有较稳定收入来源的扶贫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4、突出抓好劳动力培训,认真解决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的问题。扶资不如扶“智”。我县将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对有需求培训的劳动力定位开展转移培训。一方面,认真开展务工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积极督促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加强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中专生学历培训和中高级技工培训。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推荐到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中专学历培训和中高级技工培训,并安排就业。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培训,使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或非农职业技能更新性培训,人均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的问题,从而达到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