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昭源来到长寿区龙河镇,成了一名“村官”。
很多人都向他提过同一个问题:“你有高学历,家又在河南,为何要跑到西部农村就业?”
面对此问,张昭源的思绪不自禁地回到那两个寒冷的下午——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多人的生活需要改善”
第一个下午,那是2000年冬天。
那天,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现郾城区)寒风凛冽。
张昭源却很高兴——这天,到河南省渑池县扶贫的父亲就要回家了。
那天下午,张昭源等了很久。
门外钥匙声一响,他立即冲了上去。
门外,父亲身穿一件绿色军大衣,斜挎一个破背包,疲惫地斜倚门旁。
父亲进门后说的一句话,让张昭源刻骨铭心:“让贫困地区的乡亲都过上好日子——干这样的工作,担子重啊!”
“父亲的话,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昭源说。
8年后的那个下午,更坚定了他挑“担子”的念头。
那是2008年11月的一天,正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张昭源坐火车到成都。
火车中途停车时,张昭源看到了对面火车上发生的一幕——
一位农民工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就着开水咀嚼着。
他盛开水的容器,是一个很旧的方便面盒子。
“那馒头可能放了很多天了,从他咀嚼的表情便可以看出。那方便面盒子很旧,不知道被用来盛了多少次水。”张昭源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两次经历,让张昭源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的生活需要改善。”
很快,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日子到了。
面对就业选择,张昭源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到重庆当“村官”!
“为啥选重庆?”朋友问他。
“像重庆这样倾情民生的城市,才是我最梦寐以求的人生舞台。”张昭源回答。
“这个娃娃有点能耐呢”
对张昭源来说,“舞台”虽好,想翩翩起舞却不容易。
来到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他立即感到了工作的困难。
第一难是身为外地人的他,听不懂重庆话。
刚开始工作,语速飞快的“重庆言子”,让张昭源头晕眼花。
挑战当前,张昭源倒也不气馁。
“到重庆了,就应该做一个重庆人!”接下来的日子,他天天手拿小本,像当年学英文一样,跟着同事学说重庆话。
没多久,张昭源的“重庆话听力测试”合格了,还能说上一口地道的重庆话。
可是,和张昭源面对的另一项挑战相比,语言隔阂仅仅是“小巫见大巫”。
2013年的一天,保合村4组村民黄大爺和邻居吵了架,偷偷跑到村委会办公室“告状”。
一进门,黄大爷就愣了——办公室里,就张昭源一个人。
“你这个小娃娃怕搞不定哟!”大爷很不给张昭源面子。
闻言,张昭源像被浇了一盆凉水。
刚到保合村,他的一大挑战就是村民的不信任。
“一个城里人,懂不懂村里的事哟。”
“名牌大学毕业的,怕有架子哟!”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
面对乡亲们的不信任,张昭源没有退却。
他慢慢找到两条赢得信任的良策——
保合村村委会办公室里,面对不给自己面子的黄大爷,张昭源仍旧满面笑容。
“老辈子,你们是怎么扯起皮的?给晚辈说说,说不定我能帮上忙!”他说。
看这后生态度谦虚,黄大爷也乐于跟他扯扯。
此乃张昭源赢得信任的第一招——谦恭和善。
15分钟后,张昭源听明白了事情原委。
“老辈子,你说的我都晓得了。改天我悄悄到你邻居家做做工作,你就装不知道——如果别个晓得你来告了状,以后你们就更不好相处了。”他对黄大爷说。
“这后生说话有理,还知道为我们着想!”黄大爷点头走了。
为群众做工作,首先要为群众着想——此乃赢得信任的第二招。
凭此两招,张昭源赢得了乡亲信任。
“张书记,我们服气”
“这条路好久才修得好哟!”
前两年,碰到张昭源,蔬菜种植大户左其勇就要向他抱怨。
左其勇家住保合村3组。每年,他都有大量蔬菜需要外运出去卖。
而一提起“运菜”二字,他就头疼——2000年,保合村村民自己出钱出力,平整出一条泥巴路。但由于后期资金没跟上,公路没有硬化。
来到保合村后,张昭源一直将这条“烂尾路”记在心里。
2014年,张昭源三天两头就往区政府跑,为修路争取工程指标。
2014年11月,一条5米宽、2公里长的水泥公路顺利通车。
一分钱没花就修好了路——以前,这样的事村民们做梦也不敢想。
而这,仅仅是张昭源谱写“民生三部曲”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村官’,究竟该如何搞好村里的民生?”来到保合村后,张昭源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张昭源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起来。
走访调研后,张昭源一下开了窍,提出了“保合村民生三部曲”——
一是围绕市里提出的重点民生实事,抓好村级道路、农田基本水利设施等硬件配套项目建设。
二是打造绿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村民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是倡导“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三管齐下”之下,一些全新现象开始展现——
保合村村民陈胡兰发现,村里的小孩听话多了。
以前,村里小孩经常故意破坏她家菜地。现在,小孩调皮时,陈胡兰只要喊一声:“张书记平时怎么教你的?”小孩子就立马消停了。
“新现象”还不仅如此——
村里开办了长寿区第一家农村“市民学校”,每周都给乡亲们免费讲课。
村里路通了,蓄水池和灌溉渠也修好了。
…………
“这些事,全凭张书记和村支‘两委’有本事!”陈胡兰翘起大拇指。

很多人都向他提过同一个问题:“你有高学历,家又在河南,为何要跑到西部农村就业?”
面对此问,张昭源的思绪不自禁地回到那两个寒冷的下午——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多人的生活需要改善”
第一个下午,那是2000年冬天。
那天,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现郾城区)寒风凛冽。
张昭源却很高兴——这天,到河南省渑池县扶贫的父亲就要回家了。
那天下午,张昭源等了很久。
门外钥匙声一响,他立即冲了上去。
门外,父亲身穿一件绿色军大衣,斜挎一个破背包,疲惫地斜倚门旁。
父亲进门后说的一句话,让张昭源刻骨铭心:“让贫困地区的乡亲都过上好日子——干这样的工作,担子重啊!”
“父亲的话,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昭源说。
8年后的那个下午,更坚定了他挑“担子”的念头。
那是2008年11月的一天,正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张昭源坐火车到成都。
火车中途停车时,张昭源看到了对面火车上发生的一幕——
一位农民工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就着开水咀嚼着。
他盛开水的容器,是一个很旧的方便面盒子。
“那馒头可能放了很多天了,从他咀嚼的表情便可以看出。那方便面盒子很旧,不知道被用来盛了多少次水。”张昭源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两次经历,让张昭源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的生活需要改善。”
很快,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日子到了。
面对就业选择,张昭源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到重庆当“村官”!
“为啥选重庆?”朋友问他。
“像重庆这样倾情民生的城市,才是我最梦寐以求的人生舞台。”张昭源回答。
“这个娃娃有点能耐呢”
对张昭源来说,“舞台”虽好,想翩翩起舞却不容易。
来到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他立即感到了工作的困难。
第一难是身为外地人的他,听不懂重庆话。
刚开始工作,语速飞快的“重庆言子”,让张昭源头晕眼花。
挑战当前,张昭源倒也不气馁。
“到重庆了,就应该做一个重庆人!”接下来的日子,他天天手拿小本,像当年学英文一样,跟着同事学说重庆话。
没多久,张昭源的“重庆话听力测试”合格了,还能说上一口地道的重庆话。
可是,和张昭源面对的另一项挑战相比,语言隔阂仅仅是“小巫见大巫”。
2013年的一天,保合村4组村民黄大爺和邻居吵了架,偷偷跑到村委会办公室“告状”。
一进门,黄大爷就愣了——办公室里,就张昭源一个人。
“你这个小娃娃怕搞不定哟!”大爷很不给张昭源面子。
闻言,张昭源像被浇了一盆凉水。
刚到保合村,他的一大挑战就是村民的不信任。
“一个城里人,懂不懂村里的事哟。”
“名牌大学毕业的,怕有架子哟!”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
面对乡亲们的不信任,张昭源没有退却。
他慢慢找到两条赢得信任的良策——
保合村村委会办公室里,面对不给自己面子的黄大爷,张昭源仍旧满面笑容。
“老辈子,你们是怎么扯起皮的?给晚辈说说,说不定我能帮上忙!”他说。
看这后生态度谦虚,黄大爷也乐于跟他扯扯。
此乃张昭源赢得信任的第一招——谦恭和善。
15分钟后,张昭源听明白了事情原委。
“老辈子,你说的我都晓得了。改天我悄悄到你邻居家做做工作,你就装不知道——如果别个晓得你来告了状,以后你们就更不好相处了。”他对黄大爷说。
“这后生说话有理,还知道为我们着想!”黄大爷点头走了。
为群众做工作,首先要为群众着想——此乃赢得信任的第二招。
凭此两招,张昭源赢得了乡亲信任。
“张书记,我们服气”
“这条路好久才修得好哟!”
前两年,碰到张昭源,蔬菜种植大户左其勇就要向他抱怨。
左其勇家住保合村3组。每年,他都有大量蔬菜需要外运出去卖。
而一提起“运菜”二字,他就头疼——2000年,保合村村民自己出钱出力,平整出一条泥巴路。但由于后期资金没跟上,公路没有硬化。
来到保合村后,张昭源一直将这条“烂尾路”记在心里。
2014年,张昭源三天两头就往区政府跑,为修路争取工程指标。
2014年11月,一条5米宽、2公里长的水泥公路顺利通车。
一分钱没花就修好了路——以前,这样的事村民们做梦也不敢想。
而这,仅仅是张昭源谱写“民生三部曲”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村官’,究竟该如何搞好村里的民生?”来到保合村后,张昭源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张昭源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起来。
走访调研后,张昭源一下开了窍,提出了“保合村民生三部曲”——
一是围绕市里提出的重点民生实事,抓好村级道路、农田基本水利设施等硬件配套项目建设。
二是打造绿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村民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是倡导“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三管齐下”之下,一些全新现象开始展现——
保合村村民陈胡兰发现,村里的小孩听话多了。
以前,村里小孩经常故意破坏她家菜地。现在,小孩调皮时,陈胡兰只要喊一声:“张书记平时怎么教你的?”小孩子就立马消停了。
“新现象”还不仅如此——
村里开办了长寿区第一家农村“市民学校”,每周都给乡亲们免费讲课。
村里路通了,蓄水池和灌溉渠也修好了。
…………
“这些事,全凭张书记和村支‘两委’有本事!”陈胡兰翘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