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字:班主任专职化 评价对策 实施建议
提要:科学全面地评价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专职化管理水平,应确保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估手段的科学性。班主任专职化评价机制的实施要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科学的量化,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检查制度,注重常规性检查,掌握第一手评价材料,以全面公正地评价班主任工作,促进班主任的专职化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班主任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提高班主任专职化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的重要问题。班主任工作评估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开展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班主任专职化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班主任专职化评价的有效对策
(1)确保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学校在设计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时,既要重视班级教育效果,又要重视班级管理过程,整个指标体系还要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可以量化的评价因素要尽可能量化,难以量化的评价因素可以进行模糊测定。评价指标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指标主要反映班主任的工作绩效,它又可以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是反映全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质量效果。第二小类是反映全班学生变化发展的教育效果。第二类指标主要是用于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如班主任工作和计划总结,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学习、组织班集体参加各类活动的工作记录、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书面记载、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后进生转化的工作设计方案等等。第三类指标是反映班级工作管理过程的各类记载等书面材料,如班级管理获奖情况、班级管理受到批评的情况,学生违纪处罚的记录等情况记载。各类评价指标的建立,要考虑是否合理,还要思考是否便于操作。
(2)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一是评价班主任管理的效果,主要是根据期初该班的教育目标,对比考查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即评价所管理班级的全体学生在道德、纪律、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文化礼仪、学习诸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
二是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效率,主要考查所任班级全体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是评价班主任履行其他工作职责的情况,即评价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组建班集体、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实际水平。
四是评价班主任的社会影响,及时把社会、家长等对班主任的印象,看法评价纳入评价班主任的评价指标体系,把班主任的工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班主任接受社会的监督,有利于班主任廉洁从事教育管理。
(3)做到评估手段的科学性
首先, 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应坚持量与质相统一的原则,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如检查记录的结果,平时统计的材料,班级参加各类比赛的成绩等,应该通过具体的量化来体现,从而克服评估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增加评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也要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质的考查,防止部分班主任片面地追求量而忽视质的要求。
其次,应坚持经常性考查和阶段性总评相结合原则。注重搞好平时的常规检查,在学期中期和结束时进行两次大评价。
再次,还应该坚持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自我评价是班主任对照评价项目进行自我检查写出自评材料。他人评价由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其他教师和班主任、学校领导等根据上述某个指标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量化考评。自评和他评的有效结合,有助于评价的科学性,便于管理者全面了解班主任的专职化发展水平。
二、班主任专职化评价机制的实施建议
1、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科学的量化。
第一、量化的指标应全面和合理。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因此,其工作评估的指标也是十分庞杂的,它包括诸如劳动卫生、常规检查、指导学生实践、德育教育、指导班团活动、协调任课教师关系、家访活动、学籍档案的填写、班务工作总结、公共财物的维护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估时,所有这些因素都应考虑进去,把这些评估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剖析从而转化为种种可以同时间、数量、范围等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挂起钩来的具体条款,尽量使考核指标具有全面性与客观性。
第二、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时,必须克服这样一个偏见,即把工作投入时间看做是一个重要的量化依据。我们不是说投入时间不可以作为量化依据之一,而是说我们应科学地对待这个因素。合理的量化应把量与质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量化应坚持以质量为宗旨,应把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效果等因素都考虑进去。
第三、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还应结合班主任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他们的经验总结、论文、著作等都可作为量化评估的指标之一。努力使他们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为建设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检查制度。
在长期实践中,学校根据对班主任工作规律的认识,形成了许多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管理规定。如班主任工作的《常规》、《制度》、《条例》,这些规章制度具有稳定性、确定性和保持性,重视班主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即所谓的“静态管理”,有助于把班主任工作纳入正轨,做到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避免班主任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全面及时地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进度,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检查制度,是科学管理班主任之必需,也是校領导实施班主任工作指导的一种重要手段。
3、注重常规性检查,掌握第一手评价材料。有了制度不检查,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检查指导班主任工作具体内容和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查班主任长期短期工作计划和基本表格;查《班主任工作手册》或《班级日志》,了解班级好人好事、违纪情况、各类竞赛情况等;听取汇报,互通信息;抓住典型班级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观察,通过听课、参加班会等获得第一手材料。
总之,新课程下的班主任专职化评价机制的构建,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各项教育目标的迫切需要,这就更加要求学校管理者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研究合乎教育规律的评价指标,全面公正的评价班主任工作,促进班主任的专职化发展。
提要:科学全面地评价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专职化管理水平,应确保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估手段的科学性。班主任专职化评价机制的实施要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科学的量化,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检查制度,注重常规性检查,掌握第一手评价材料,以全面公正地评价班主任工作,促进班主任的专职化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班主任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提高班主任专职化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的重要问题。班主任工作评估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开展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班主任专职化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班主任专职化评价的有效对策
(1)确保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学校在设计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时,既要重视班级教育效果,又要重视班级管理过程,整个指标体系还要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可以量化的评价因素要尽可能量化,难以量化的评价因素可以进行模糊测定。评价指标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指标主要反映班主任的工作绩效,它又可以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是反映全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质量效果。第二小类是反映全班学生变化发展的教育效果。第二类指标主要是用于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如班主任工作和计划总结,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学习、组织班集体参加各类活动的工作记录、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书面记载、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后进生转化的工作设计方案等等。第三类指标是反映班级工作管理过程的各类记载等书面材料,如班级管理获奖情况、班级管理受到批评的情况,学生违纪处罚的记录等情况记载。各类评价指标的建立,要考虑是否合理,还要思考是否便于操作。
(2)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一是评价班主任管理的效果,主要是根据期初该班的教育目标,对比考查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即评价所管理班级的全体学生在道德、纪律、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文化礼仪、学习诸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
二是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效率,主要考查所任班级全体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是评价班主任履行其他工作职责的情况,即评价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组建班集体、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实际水平。
四是评价班主任的社会影响,及时把社会、家长等对班主任的印象,看法评价纳入评价班主任的评价指标体系,把班主任的工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班主任接受社会的监督,有利于班主任廉洁从事教育管理。
(3)做到评估手段的科学性
首先, 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应坚持量与质相统一的原则,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如检查记录的结果,平时统计的材料,班级参加各类比赛的成绩等,应该通过具体的量化来体现,从而克服评估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增加评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也要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质的考查,防止部分班主任片面地追求量而忽视质的要求。
其次,应坚持经常性考查和阶段性总评相结合原则。注重搞好平时的常规检查,在学期中期和结束时进行两次大评价。
再次,还应该坚持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自我评价是班主任对照评价项目进行自我检查写出自评材料。他人评价由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其他教师和班主任、学校领导等根据上述某个指标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量化考评。自评和他评的有效结合,有助于评价的科学性,便于管理者全面了解班主任的专职化发展水平。
二、班主任专职化评价机制的实施建议
1、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科学的量化。
第一、量化的指标应全面和合理。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因此,其工作评估的指标也是十分庞杂的,它包括诸如劳动卫生、常规检查、指导学生实践、德育教育、指导班团活动、协调任课教师关系、家访活动、学籍档案的填写、班务工作总结、公共财物的维护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估时,所有这些因素都应考虑进去,把这些评估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剖析从而转化为种种可以同时间、数量、范围等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挂起钩来的具体条款,尽量使考核指标具有全面性与客观性。
第二、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时,必须克服这样一个偏见,即把工作投入时间看做是一个重要的量化依据。我们不是说投入时间不可以作为量化依据之一,而是说我们应科学地对待这个因素。合理的量化应把量与质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量化应坚持以质量为宗旨,应把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效果等因素都考虑进去。
第三、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还应结合班主任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他们的经验总结、论文、著作等都可作为量化评估的指标之一。努力使他们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为建设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检查制度。
在长期实践中,学校根据对班主任工作规律的认识,形成了许多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管理规定。如班主任工作的《常规》、《制度》、《条例》,这些规章制度具有稳定性、确定性和保持性,重视班主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即所谓的“静态管理”,有助于把班主任工作纳入正轨,做到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避免班主任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全面及时地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进度,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检查制度,是科学管理班主任之必需,也是校領导实施班主任工作指导的一种重要手段。
3、注重常规性检查,掌握第一手评价材料。有了制度不检查,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检查指导班主任工作具体内容和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查班主任长期短期工作计划和基本表格;查《班主任工作手册》或《班级日志》,了解班级好人好事、违纪情况、各类竞赛情况等;听取汇报,互通信息;抓住典型班级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观察,通过听课、参加班会等获得第一手材料。
总之,新课程下的班主任专职化评价机制的构建,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各项教育目标的迫切需要,这就更加要求学校管理者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研究合乎教育规律的评价指标,全面公正的评价班主任工作,促进班主任的专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