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岗位专家的制定的深松健根壮株抗逆技术研究试验方案结合昌邑地区的实际耕作方式,解决长期旋耕浅耕(旋)造成的犁底层厚而坚实,对营养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传递,作物根系的下伸,通气透水都非常的不利的情况,在昌邑北部夏店设置了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 本项目拟研究通过机械化深松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条件下小麦地上部的光合特性以及产量变化,为形成稳产、高产、抗逆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小麦;深松;旋耕;深耕;免耕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09
1 试验设计
1.1 处理设计
在同一地块分别设置深松(30cm)、旋耕(15cm)、玉米深松 旋耕、深翻(25cm)、免耕5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667m2。
大区试验,不设重复。每个试验区长107m,宽度2.8~3.6m。两端地头及每个小区间隔处留出3m长的拖拉机转弯地带。
1.2 试验材料
试验地设在昌邑北部夏店。为潍河冲击潮土,土壤表层比较粘重,下层为沙壤渗水较快,土层深厚,水位较浅。品种采用当地主推高产品种济麦22。水为地下水地下水位7m,井灌。肥料为18-20-8的三元复合肥40kg加15kg有机肥作基肥和高氮复合肥作追肥 。
配套机械6种: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1SZL-230型120ch的脱粒机配套;免耕播种机2BWG-4/6-220,75ch拖拉机配套;农哈哈6行播种机15ch拖拉机配套;深翻犁75ch轮式拖拉机配套;玉米收获粉碎联合收割机;旋耕机75ch拖拉机配套。
1.3 试验方法
2011年10月5日玉米收获秆全部粉碎还田。由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到10月9日,进行耕作操作和播种。深松处理和免耕处理处理后直接进行了宽幅播种,旋耕、深翻和深松 旋耕处理,隔日用普通播种机播种。播种量12.5kg/667m2。播种后土壤坷垃太多,麦种覆盖不好,10月16日浇水保苗。小麦返青后追高氮复合肥20kg,治虫2次,浇水2次。
调查性状:各个生育时期的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构成、收获指数等,收获采用抽样取点。每个处理收获3个3m2的样点计产。
2 结果分析
2.1 出苗分析
保苗是耕作的第一关键技术,10月9日播种后,由于播种时土壤湿度较大,麦种没有土覆盖,10月16日浇水保苗。10月27日调查,不同处理的出苗差距较大,直播的处理(免耕直播和深松直播)出苗都不够好,与常规机械播种相差一半。说明在土壤过湿的情况下,宽幅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没有足够的细土覆盖麦种影响到出苗,需要等待土壤凉干到适宜的程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2 产量分析
分析试验处理的产量结果,5个处理的产量从652.7~603.6kg,最大差距49kg/667m2,以深翻产量最高,比旋耕(常规)增产18kg,玉米深松 旋耕次之增产增产9kg/667m2,深松和免耕都减产,但是深松产量比免耕高29kg/667m2,差近5%。方差分析表明5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2个直播处理的产量受到出苗不全的影响,产量排位最后,免耕产量最低,说明耕作土壤对增加产量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幼苗生长影响
表1以单株为单位列出了幼苗生长的参数分蘖数、叶数、根数和干重,这几个参数的最大变异幅度20%以上。从幼苗干重看,深翻干重高于旋耕20%,其次是玉米深松 旋耕处理,深松处理和免耕处理的干重都高于旋耕处理。从表1幼苗生长看,耕深增加,幼苗生长量增加,说明耕作对小麦生长的刺激作用。结合基本苗(表1)看除耕作方式能够影响的到幼苗的生长,但是群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表1中旋耕处理的各个参数值最低,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旋耕基本苗较多有关。
本试验采用2种新型耕作机械,深松机和免耕播种机。本试验使用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1SZL-230型)需要120ch的脱粒机配套,75ch的机器就有点小。深松后还带有浅旋,是一种一机多用型机械。其优点是一机多用,基本达到疏松土壤平整土地利于播种的目的,其效果也得到可农户的肯定,包括收费的价格。需要改进的是增加播种和施肥装置,一次性完成土地整理、施肥和播种任务。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土壤湿度大于90%不宜进行操作。
免耕播种机(2BWG-4/6-220),75ch拖拉机配套,播种8沟,沟宽8cm行距30cm,播种后小麦出苗散落在播种沟内,整沟不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无需耕地,可直接播种是当前最主要免耕播种的机型。这种播种需要改进的地方,沟距太宽,地力差的条件下,群体不足,需要适当调节行距;播种沟过宽,增加播量后易导致播种沟内群体性状变列,需要减小沟距;在粘壤土上播种沟对小麦根系的限制比较重,容易造成小麦的早衰。需要注意事项播种的地块秸秆杂草不能太多。
3 结论
深松和深耕的效果基本相同,能够增加幼苗生长量、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有正向的贡献。土壤过湿的情况下,需要凉干表土后播种,以免影响出苗。所使用的两种机械还是比较使用,但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师江澜,刘建忠,吴发启.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01):205-212.
[2]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04):82-85.
[3]陈源泉,李媛媛,隋鹏,刘武仁,黄坚雄,高旺盛.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0(12):161-167.
关键词:小麦;深松;旋耕;深耕;免耕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09
1 试验设计
1.1 处理设计
在同一地块分别设置深松(30cm)、旋耕(15cm)、玉米深松 旋耕、深翻(25cm)、免耕5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667m2。
大区试验,不设重复。每个试验区长107m,宽度2.8~3.6m。两端地头及每个小区间隔处留出3m长的拖拉机转弯地带。
1.2 试验材料
试验地设在昌邑北部夏店。为潍河冲击潮土,土壤表层比较粘重,下层为沙壤渗水较快,土层深厚,水位较浅。品种采用当地主推高产品种济麦22。水为地下水地下水位7m,井灌。肥料为18-20-8的三元复合肥40kg加15kg有机肥作基肥和高氮复合肥作追肥 。
配套机械6种: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1SZL-230型120ch的脱粒机配套;免耕播种机2BWG-4/6-220,75ch拖拉机配套;农哈哈6行播种机15ch拖拉机配套;深翻犁75ch轮式拖拉机配套;玉米收获粉碎联合收割机;旋耕机75ch拖拉机配套。
1.3 试验方法
2011年10月5日玉米收获秆全部粉碎还田。由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到10月9日,进行耕作操作和播种。深松处理和免耕处理处理后直接进行了宽幅播种,旋耕、深翻和深松 旋耕处理,隔日用普通播种机播种。播种量12.5kg/667m2。播种后土壤坷垃太多,麦种覆盖不好,10月16日浇水保苗。小麦返青后追高氮复合肥20kg,治虫2次,浇水2次。
调查性状:各个生育时期的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构成、收获指数等,收获采用抽样取点。每个处理收获3个3m2的样点计产。
2 结果分析
2.1 出苗分析
保苗是耕作的第一关键技术,10月9日播种后,由于播种时土壤湿度较大,麦种没有土覆盖,10月16日浇水保苗。10月27日调查,不同处理的出苗差距较大,直播的处理(免耕直播和深松直播)出苗都不够好,与常规机械播种相差一半。说明在土壤过湿的情况下,宽幅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没有足够的细土覆盖麦种影响到出苗,需要等待土壤凉干到适宜的程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2 产量分析
分析试验处理的产量结果,5个处理的产量从652.7~603.6kg,最大差距49kg/667m2,以深翻产量最高,比旋耕(常规)增产18kg,玉米深松 旋耕次之增产增产9kg/667m2,深松和免耕都减产,但是深松产量比免耕高29kg/667m2,差近5%。方差分析表明5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2个直播处理的产量受到出苗不全的影响,产量排位最后,免耕产量最低,说明耕作土壤对增加产量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幼苗生长影响
表1以单株为单位列出了幼苗生长的参数分蘖数、叶数、根数和干重,这几个参数的最大变异幅度20%以上。从幼苗干重看,深翻干重高于旋耕20%,其次是玉米深松 旋耕处理,深松处理和免耕处理的干重都高于旋耕处理。从表1幼苗生长看,耕深增加,幼苗生长量增加,说明耕作对小麦生长的刺激作用。结合基本苗(表1)看除耕作方式能够影响的到幼苗的生长,但是群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表1中旋耕处理的各个参数值最低,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旋耕基本苗较多有关。
本试验采用2种新型耕作机械,深松机和免耕播种机。本试验使用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1SZL-230型)需要120ch的脱粒机配套,75ch的机器就有点小。深松后还带有浅旋,是一种一机多用型机械。其优点是一机多用,基本达到疏松土壤平整土地利于播种的目的,其效果也得到可农户的肯定,包括收费的价格。需要改进的是增加播种和施肥装置,一次性完成土地整理、施肥和播种任务。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土壤湿度大于90%不宜进行操作。
免耕播种机(2BWG-4/6-220),75ch拖拉机配套,播种8沟,沟宽8cm行距30cm,播种后小麦出苗散落在播种沟内,整沟不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无需耕地,可直接播种是当前最主要免耕播种的机型。这种播种需要改进的地方,沟距太宽,地力差的条件下,群体不足,需要适当调节行距;播种沟过宽,增加播量后易导致播种沟内群体性状变列,需要减小沟距;在粘壤土上播种沟对小麦根系的限制比较重,容易造成小麦的早衰。需要注意事项播种的地块秸秆杂草不能太多。
3 结论
深松和深耕的效果基本相同,能够增加幼苗生长量、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有正向的贡献。土壤过湿的情况下,需要凉干表土后播种,以免影响出苗。所使用的两种机械还是比较使用,但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师江澜,刘建忠,吴发启.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01):205-212.
[2]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04):82-85.
[3]陈源泉,李媛媛,隋鹏,刘武仁,黄坚雄,高旺盛.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0(12):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