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以“羲皇故里”闻名远近的静宁,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著称,而 “中国苹果之乡”金字招牌更是令其誉满神州。
因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是,地理条件的恶劣,并没有使静宁持续贫穷。数十年来,历届县委领导和全县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把发展果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措施。通过发动群众向山地、川区进军,修梯田、建果园,持之以恒地推进果品产业开发,终于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
30年栉风沐雨,30年果业辉煌,48万静宁干部群众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走出的是一条独具特色之果品产业的新路子。
卅年探索旧貌换新颜
静宁县果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零星栽植、探索起步,政府引导、示范推广,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三个大的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到1987年,静宁县仁大、李店、治平等南部乡镇部分群众传承庄前屋后栽植果树的习惯,自发零星栽植果园,虽然布局分散、疏于管理、收益微薄,但让生活十分困难、渴望改变贫穷面貌的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1988年初,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算账对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作出了《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掀起了全县第一轮建园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果品产业由川区向山区、由中南部向西北部推进,2002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形成了一批果园“万亩乡”、“千亩村”和果品收入“万元户”,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以果兴农富农的决心和信心。
2003年,农业部将静宁县划定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在继续扩大果园面积的同时,先后举办了两届果品交易大会,完成了“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扶持建办了果品公司、常津公司、麦林公司、恒达纸箱等一批龙头企业,规模化扩张、产业化开发初见成效。
特别是2006年县十五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全国优质果品大县、全省优质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平凉金果”主产区的发展目标,着力在均衡南北扩规模、打响品牌兴产业、突出特色建龙头、两头延伸增效益上下功夫,制定了《静宁县果品产业五年规划》,从项目配套、信贷贴息等方面加大对果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果园新植速度,由2003年以来的每年5万亩提高到2006年以来的每年10万亩。
目前,在静宁县历届党委、县政府始终咬定果产业发展不放松的前提下,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70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7.6%,挂果果园达到30万亩。建成了7个果园化乡镇和60个果品专业村,全县户均果园面积达7.4亩,人均1.6亩。二是先进技术加速推广,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一年定杆保苗、二年重剪促条、三年拉枝促花、四年成熟挂果、五年保证丰产”的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测土配方、均衡施肥、保肥节水、综合防治、单果管理”等提质增效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盛果期果园最高亩产达到1.2万斤,商品果达到95%,优果率达到60%,亩收入可达3万元。
同时,全面加强产品和基地认证,建成了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4.1万亩,占全县果园总面积的49%,静宁苹果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4张国家级名片。
静宁苹果多次参加上海林博会、深圳果蔬展览会等大型节会,成纪富士等产品先后荣获“中华名果”等13个大奖,静宁苹果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中南海,成为2008北京奥运特供果品,静宁县先后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县、全国兴果富农工程建设果业发展百强示范县”等6个国家级荣誉称号,静宁苹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果品营销市场持续扩大,不仅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而且走出了国门,成为全省果品直接出口创汇第一县。
随着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和产业效益持续提升,农民增产增收势头非常强劲。2009年全县挂果园面积3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从果品中获得纯收入132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5.4%。
再接再厉蓄势谋新篇
30年来,静宁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工程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柱子工程,也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一是行政持续推动,是果业发展之基。静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促进了果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二是干群协调联动,是果业发展之本。“以果兴农”的指导思想顺应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广大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自觉投身到栽果建园、发展产业的主战场,积极参与,勤劳苦干,从而为果品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各级干部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給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作风的大转变促进了果业的大发展。三是项目和典型牵动,是果业发展之策。一方面,依托整村推进、退耕还林、产业基地等项目支撑,从种苗调供、技术推广、龙头培育等多方面提供资金扶持,落实优惠政策,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果品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果品产业开发的先进典型,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果业示范带、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促进了果品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四是科技推广驱动,是果业发展之源。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突出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走绿色路、建精细园、育优质果、打特色牌,有力地提升了果业生产效益。五是建办龙头拉动,是果业发展之要。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招商引资办龙头,吸引民资办龙头,扶持能人办龙头,不仅有力地延伸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地方特色工业发展,而且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
科学分析静宁县果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实属难得。“静宁苹果”品质位居国内产区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家扶持优势产区、限制次生产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果产业;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和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静宁县果品产业将突出扩量、提质、增效三个重点,围绕把果品打造成静宁的标志性产业,把静宁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这一战略,到2012年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80万亩,挂果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果品总产量75万吨,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000元,争取年出口鲜果1万吨以上,创汇1000万美元,龙头企业贮藏能力达到40万吨,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5万吨,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
因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是,地理条件的恶劣,并没有使静宁持续贫穷。数十年来,历届县委领导和全县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把发展果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措施。通过发动群众向山地、川区进军,修梯田、建果园,持之以恒地推进果品产业开发,终于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
30年栉风沐雨,30年果业辉煌,48万静宁干部群众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走出的是一条独具特色之果品产业的新路子。
卅年探索旧貌换新颜
静宁县果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零星栽植、探索起步,政府引导、示范推广,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三个大的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到1987年,静宁县仁大、李店、治平等南部乡镇部分群众传承庄前屋后栽植果树的习惯,自发零星栽植果园,虽然布局分散、疏于管理、收益微薄,但让生活十分困难、渴望改变贫穷面貌的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1988年初,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算账对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作出了《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掀起了全县第一轮建园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果品产业由川区向山区、由中南部向西北部推进,2002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形成了一批果园“万亩乡”、“千亩村”和果品收入“万元户”,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以果兴农富农的决心和信心。
2003年,农业部将静宁县划定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在继续扩大果园面积的同时,先后举办了两届果品交易大会,完成了“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扶持建办了果品公司、常津公司、麦林公司、恒达纸箱等一批龙头企业,规模化扩张、产业化开发初见成效。
特别是2006年县十五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全国优质果品大县、全省优质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平凉金果”主产区的发展目标,着力在均衡南北扩规模、打响品牌兴产业、突出特色建龙头、两头延伸增效益上下功夫,制定了《静宁县果品产业五年规划》,从项目配套、信贷贴息等方面加大对果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果园新植速度,由2003年以来的每年5万亩提高到2006年以来的每年10万亩。
目前,在静宁县历届党委、县政府始终咬定果产业发展不放松的前提下,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70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7.6%,挂果果园达到30万亩。建成了7个果园化乡镇和60个果品专业村,全县户均果园面积达7.4亩,人均1.6亩。二是先进技术加速推广,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一年定杆保苗、二年重剪促条、三年拉枝促花、四年成熟挂果、五年保证丰产”的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测土配方、均衡施肥、保肥节水、综合防治、单果管理”等提质增效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盛果期果园最高亩产达到1.2万斤,商品果达到95%,优果率达到60%,亩收入可达3万元。
同时,全面加强产品和基地认证,建成了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4.1万亩,占全县果园总面积的49%,静宁苹果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4张国家级名片。
静宁苹果多次参加上海林博会、深圳果蔬展览会等大型节会,成纪富士等产品先后荣获“中华名果”等13个大奖,静宁苹果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中南海,成为2008北京奥运特供果品,静宁县先后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县、全国兴果富农工程建设果业发展百强示范县”等6个国家级荣誉称号,静宁苹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果品营销市场持续扩大,不仅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而且走出了国门,成为全省果品直接出口创汇第一县。
随着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和产业效益持续提升,农民增产增收势头非常强劲。2009年全县挂果园面积3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从果品中获得纯收入132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5.4%。
再接再厉蓄势谋新篇
30年来,静宁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工程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柱子工程,也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一是行政持续推动,是果业发展之基。静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促进了果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二是干群协调联动,是果业发展之本。“以果兴农”的指导思想顺应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广大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自觉投身到栽果建园、发展产业的主战场,积极参与,勤劳苦干,从而为果品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各级干部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給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作风的大转变促进了果业的大发展。三是项目和典型牵动,是果业发展之策。一方面,依托整村推进、退耕还林、产业基地等项目支撑,从种苗调供、技术推广、龙头培育等多方面提供资金扶持,落实优惠政策,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果品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果品产业开发的先进典型,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果业示范带、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促进了果品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四是科技推广驱动,是果业发展之源。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突出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走绿色路、建精细园、育优质果、打特色牌,有力地提升了果业生产效益。五是建办龙头拉动,是果业发展之要。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招商引资办龙头,吸引民资办龙头,扶持能人办龙头,不仅有力地延伸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地方特色工业发展,而且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
科学分析静宁县果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实属难得。“静宁苹果”品质位居国内产区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家扶持优势产区、限制次生产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果产业;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和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静宁县果品产业将突出扩量、提质、增效三个重点,围绕把果品打造成静宁的标志性产业,把静宁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这一战略,到2012年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80万亩,挂果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果品总产量75万吨,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000元,争取年出口鲜果1万吨以上,创汇1000万美元,龙头企业贮藏能力达到40万吨,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5万吨,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