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资源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盛开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guo3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这样说。生活是语文的根本,语文则是生活的再现。语文如果脱离生活就失去了立足之本,同样,生活如果远离了语文也就变得索然无味。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活资源的渗透呢?
   一、找“共通点”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范畴有限,因而无法展开更为有效的学习。因而,对于有些课文,我们可以找出与学生生活的“共通点”,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再次回顾、体验与积累。
   1.搜集资料。在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造成了学生对文本陈述内容的陌生感。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社戏》的文章。这些内容本源自于生活,但由于对于此类型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可以有选择的请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再利用课堂,进行学习前的简单介绍与学习中的相关渗透。借助网络平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上网这一活动与语文课堂有效结合。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系统,利用他们身边的家长、朋友,开展一些小调查、小采访,从他们的口中不断积累有效的生活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2.模拟体验。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直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等,八年级第三单元的至爱亲情的文章,如《背影》《我的母亲》等课文,老师先请学生课前特意观察一下自己的父母,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几件事简单地写在课本上。在教学时,则巧妙地将文本中内容与学生所观察到的事进行了比较,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二、找“相似点”
   孩子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他们那儿也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因而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部分学生生活与文本的相似处,开展讨论。如有老师在教学《长城》专题时,全班只有一位同学去过长城,老师在全班同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特地请他来向全班同学讲述了有关长城的构造,有关它的价值等,可以让学生对长城有更深的了解。然后老师再进一步借助网络,从而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
   三、找“距离点”
   因为地域的差异,时间的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等原因,在一些课文的理解上,一定会与学生的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本。
   1.利用多媒体系统,激活生活画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它在创设情境上也给予了极大的方便。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我播放有关长江解说的视频片段,配以教师的补充,通过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创设了一个山清水秀的的大环境,将教学笼罩在这一大环境下,将学生最大限度地拉入文本生活,使其将自己的生活与文本生活结合起来。
   2.利用学生自身,创设生活画面。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最大的资源。对于一些文本,我们没有恰当的生活资源时,不妨大胆地创设情境。如教学《在烈日与暴雨下》,教师可创设两种环境,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夏日烈日下的感受和被大雨淋湿的感受。当然,要创设生活画面,还可以通过其它的形式,如: (下转3-6版中缝)(上接6版《让生活资源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盛开》)课本剧、现场解说、现场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有效地带入其中。
   四、找“运用点”
   不管是学习什么,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生存。通常我们是重视了学生的课堂生命,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课间十分钟,晨会,午休……学生的生活并非走出校门才算,在校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可以在学校的课余生活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文运用机会。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物品的丢失……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让语文展现它的魅力,就是时候了。
   生活处处皆语文,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让生活的资源——无论是老师的,还是学生的,还是网络的……只要有利于教学,就让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盛开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朗诵,可以表演,可以看电影,可以做游戏……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都可采用,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恐怕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有足够的地气,从而产生足够的底气,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三大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五个目标:积累 整合,感受 鉴赏,思考 领悟,应用 探究,发现创新,并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该如何上好语文课呢?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上好一节语文课。   一、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引入新课   课前导语就象一曲交响乐的序曲,不宜过长,长了会喧宾夺主,要切题,不能设计与本课无关的导语
期刊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阅读,感悟古人的情怀,就很容易走进诗歌教学的误区而事倍功半。笔者认为,教学中找准诗歌阅读的着手点、切入口是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诗歌的题目着手,找“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而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如白居易的《
期刊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不仅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还包括口语交际的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中,口语交际题频频涉足,学生在答对此方面题时,往往因欠和谐得体而失分。因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乃至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四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根
期刊
就学生当前升学情况入手分析,中学生语文的学习,应试教育仍就占重要地位,考试成绩仍是关键。就我校当前入校生员具体情况解析,基础教育是当前首要任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交通的便利,家庭经济较好,成绩优异突出的学生,大都在小学毕业后异地就度,对我校生员的优质性影响较大,优生大量流失。并且学校应国家“普九”教育的要求,适龄儿童有权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大量后进生涌入校园。还有儿童小学教育的环节出现了缺失,
期刊
在议论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不善或不会说理,导致议论文写得简单肤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说理方法并在方法的指导下去训练进而形成说理能力。说理能力是写议论文必备的重要的思维能力,没有说理能力就失去议论文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因此在掌握议论文论证角度的情况还必须拥有较强的说理能力。那么要培养说理能力有哪些说理方法可以采用呢?   一、具体展开说理法   即将文章的分论点的内涵具体充分地
期刊
综观高考命题,诗歌鉴赏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考查,概括地说,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整体空间,还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项均指向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  首先说内容理解。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
期刊
作文训练既是练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更是培养思维能力,情感能力,思想素质。  这样我们就发现作文训练的重点由“文”内转向了“人”本身。就像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当然,这个“外”指的是生活。  既然是展示,就像照相一样,要照自己最美的一面,作文应该把自己最佳“形象”展示出来。也就是说作文要展示自己的优点。  在考场内用自己最纯熟的文体,最高明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展示出自己最优美动人的情
期刊
果园里种了两大片梨树。  到了金秋时节,左边那片梨树的梨子结的又大又多,并且口感很好,咬一口水汪汪的,甜入心脾,而右边那片梨树,梨子结的少且不说,吃起来还干硬涩口,难以下咽。  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气候条件下,为什么会结出迥然不同的梨子,我大惑不解。  带着这个困惑,我请教了果林的主人。主人告诉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梨树的根系发达与否。左边的那些梨树在它根须成长期,恰逢连续几年的干旱,梨树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