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实验,可教给学生观察现象或事物的方法,帮助他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培养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有些高中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容易为观察而观察,而不是为了实现目标、为了完成任务而观察。还有些高中生往往满足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细节现象,因而常遗漏重点的观察内容。考虑到他们观察时的心理特点,我在观察训练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具体方法。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实验中不但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抓住瞬间的突变,培养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一边启发学生去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由抽象联系其本质,从而通过主动动脑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某些抽象的内容。如对氨易溶于水的性质,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喷泉实验:让干燥的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尖嘴玻璃管和滴管(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把玻璃管插入盛滴有酚酞试液的水的烧杯中,挤压滴管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这时可以看到烧杯里的水迅速上升,形成红色的美丽喷泉。这样“奇特”的实验学生乐于观察,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验结束,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美丽的喷泉?通过看书或老师讲解,便可得知氨极易溶于水,当向充满氨的烧瓶中挤入少量的水时,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迅速压入烧瓶,形成了喷泉;喷出的水是红色,是因为氨显碱性,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魅力和神奇,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观察的目的性包括有明确的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要求、观察的步骤和观察的方法。而这些内容往往又可以在观察计划中把它们规定下来。学生常会忽视一些现象,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许多学生常常对耀眼的强光产生难忘的印象,而忽略了主要现象,即白色固体和瓶内壁的黑色固体的生成。因此,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可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更全面、更仔细。
例如,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目的,只能被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响声及钠在水上的转动所吸引,而对钠熔成小球并浮在水面上则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写出预习报告,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钠在烧杯中的位置、钠的状态、反应后向烧杯中滴入酚酞试液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等,使学生在实验中对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现象能及时观察到,就会使他们对实验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具体的观察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先通知学生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手段及必要的观察记载。例如“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广的催化效率”的演示实验,产生气泡的多少、卫生香的燃烧情况、冒气泡时间长短的比较等,这些是要强调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实验室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应先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经验,依据别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系统详细地给学生介绍具体的观察方法、运作程序,以便得到预期的结果。
三、加强对学生实际观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记录及整理观察结果,并分析结果。
观察的目的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观察时,必须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的可靠性,特别是观察对象复杂或需较长时间观察的实验更应如此。在观察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数据要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对知识的形成非常重要。但如果对结果不会归类、系统化并予以分析,也会半途而废,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甚至怀疑自己的观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如做“镁带燃烧”实验时,我事先设置好了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去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一个个叙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看谁观察得既细致又准确,这样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实践中就会知道怎样去观察。尽管如此,对于那些稍纵即逝、反应极快的现象以及易被忽略或观察不准的实验,仍有不少学生不得要领,我会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边演示边讲解,耐心地培养学生的敏锐性。
达尔文把观察和实验说成是通向科学的大门。只有科学地实施观察策略,学生才能在化学实验中对各种现象看得准、看得细,才能抓住重点、抓住实质。唯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教师才能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有些高中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容易为观察而观察,而不是为了实现目标、为了完成任务而观察。还有些高中生往往满足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细节现象,因而常遗漏重点的观察内容。考虑到他们观察时的心理特点,我在观察训练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具体方法。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实验中不但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抓住瞬间的突变,培养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一边启发学生去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由抽象联系其本质,从而通过主动动脑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某些抽象的内容。如对氨易溶于水的性质,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喷泉实验:让干燥的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尖嘴玻璃管和滴管(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把玻璃管插入盛滴有酚酞试液的水的烧杯中,挤压滴管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这时可以看到烧杯里的水迅速上升,形成红色的美丽喷泉。这样“奇特”的实验学生乐于观察,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验结束,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美丽的喷泉?通过看书或老师讲解,便可得知氨极易溶于水,当向充满氨的烧瓶中挤入少量的水时,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迅速压入烧瓶,形成了喷泉;喷出的水是红色,是因为氨显碱性,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魅力和神奇,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观察的目的性包括有明确的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要求、观察的步骤和观察的方法。而这些内容往往又可以在观察计划中把它们规定下来。学生常会忽视一些现象,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许多学生常常对耀眼的强光产生难忘的印象,而忽略了主要现象,即白色固体和瓶内壁的黑色固体的生成。因此,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可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更全面、更仔细。
例如,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目的,只能被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响声及钠在水上的转动所吸引,而对钠熔成小球并浮在水面上则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写出预习报告,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钠在烧杯中的位置、钠的状态、反应后向烧杯中滴入酚酞试液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等,使学生在实验中对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现象能及时观察到,就会使他们对实验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具体的观察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先通知学生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手段及必要的观察记载。例如“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广的催化效率”的演示实验,产生气泡的多少、卫生香的燃烧情况、冒气泡时间长短的比较等,这些是要强调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实验室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应先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经验,依据别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系统详细地给学生介绍具体的观察方法、运作程序,以便得到预期的结果。
三、加强对学生实际观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记录及整理观察结果,并分析结果。
观察的目的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观察时,必须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的可靠性,特别是观察对象复杂或需较长时间观察的实验更应如此。在观察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数据要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对知识的形成非常重要。但如果对结果不会归类、系统化并予以分析,也会半途而废,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甚至怀疑自己的观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如做“镁带燃烧”实验时,我事先设置好了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去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一个个叙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看谁观察得既细致又准确,这样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实践中就会知道怎样去观察。尽管如此,对于那些稍纵即逝、反应极快的现象以及易被忽略或观察不准的实验,仍有不少学生不得要领,我会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边演示边讲解,耐心地培养学生的敏锐性。
达尔文把观察和实验说成是通向科学的大门。只有科学地实施观察策略,学生才能在化学实验中对各种现象看得准、看得细,才能抓住重点、抓住实质。唯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教师才能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