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子宫切除与开腹子宫切除临床护理,评价护理效果,探讨护理要点。方法:以2010年~2014年,医院收治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腹手术患者395例,纳入开腹组,腹腔镜手术173例,纳入腹腔镜组,对比相关指标,描述性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异同。结果:两组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均存在不同;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输尿管损伤率高于开腹组,感染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术前适应证筛查与术前准备内容、术中护理管理内容与应急护理内容、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内容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与手术支持环境、手术对患者具体影响不同有关;开腹手术患者年龄跨度大,不乏未成年患者,手术对长远预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应强化心理护理、术后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腹腔镜手术术中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后应加强管理,及早鉴别、发现、处置。
关键词:子宫切除;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临床护理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手术之一,全球每年执行约100万例全子宫切除术,近年来因子宫大出血、子宫恶性肿瘤、有症状子宫肌瘤等疾病发病率上升,我国子宫切除术执行例逐年增加。子宫切除术按照途径可分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LTH)以及传统开腹下行全子宫切除术[1]。两种术式手术适应证、禁忌症、路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术期应激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围术期临床护理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次研究试对比两种手术围术期临床护理内容、结果,探讨护理重点。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开腹子宫切除、腹腔镜子宫切除;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未同期联合其它手术术式。开腹手术患者395例,纳入开腹组,年龄12~86岁、平均(45.4±8.0)岁,子宫肌瘤24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80例、其它68例。腹腔镜手术173例,纳入腹腔镜组,年龄25~77岁、平均(48.4±6.1)岁,其中子宫肌瘤9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卵巢良性肿瘤6例、宫颈病变5例、其它57例。
1.2方法
1.2.1 相同点
(1) 术前护理:①术前监护,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病情变化进展情况;②落实辅助检查,若有必要还需进行心电监护、吸氧等,遵医用药,评估患者压疮风险、管道需求、特殊情况;②术前准备,患者确认、肠道准备、药敏实验、除去物品、备皮、患者配合训练、术前康复训练;③术前访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术前睡眠质量、应激指标水平。
(2) 术中护理:①准备特殊器械,准备特殊气体;②准备药品准备,查点输液药品、外用药与消毒剂、急救药品;③记录抗生素应用情况;④协助医师做好手术,进行手术标记、体温管理、尿道管理、体位管理、标本管理、术中备血、术中生理与病理状态、器械配合、手术物品清点;⑤准做好手术文书记录。
(3) 术后护理:①苏醒时护理,落实体征监护、风险管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意识与精神状况、管道情况;②并发症预防,特别关注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肠道功能恢复情况;③生活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康复训练、心理指导;④出院前健康教育,性生活指导、心理调节、来院复查等。
1.2.2 异同点
(1) 术前护理:①腹腔镜手术,气腹禁忌症筛查、确然以及动态评估,如腔内急、慢性炎症,术前需进行X检查,术前需静卧10min以上;②开腹手术,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应筛查有无开腹手术禁忌症,如凝血功能紊乱。
(2) 术中护理:①腹腔镜手术,注气阶段可能有不适,需进行心理护理,加强监护,气腹管理也非常重要,器械护士还应关注设备稳定性、腹内压维持情况,关注术中并发症,配合意识做好术中处理如腹腔积液引流;②开腹手术切口较大,需进行抗感染处理,落实术前皮肤清洁,术后还应清洁切口周围皮肤。
(3) 术后护理:①腹腔镜手术,预防与气腹有关并发症,如皮下气肿、肺不张、空气栓塞等,以空气栓塞为例,可能出现眩晕、头痛、出汗、肢体麻木、视觉不清、呼吸微弱等症状表现,应选择头低脚高左侧卧位;②开腹手术,积极预防切口相关并发症,因多为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风险也较大,术后禁水食时间相对较长,术后还可能发生呼吸抑制,部分需要吸氧。
1.3观察指标
手术指标,如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输尿管损伤、切口愈合不良、气腹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等。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与住院情况
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与住院情况对比(x±s)
注:与腹腔镜组相比,*P<0.05。
2.2 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组输尿管损伤率高于开腹组,感染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注:与腹腔镜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适应证逐渐趋同,主治子宫肌瘤、子宫腺疾病、卵巢良性肿瘤,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子宫体积成为手术术式选择的重要依据,开腹手术适用于子宫体积较大、较小患者,一般认为腹腔镜子宫切除体积不宜超过12孕周。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护理内容相同点较多,包括术前监护、辅助检查护理、风险评估、基本的呼术前准备、术前训练、术前访视、术中仪器设备管理、药品试剂准备、手术管理、文书记录、术后体征监护、风险管理、生活护理、出院前健康教育等,在细节上虽然有一定差异,但从护理的作用来看殊途同归,如术前风险评估,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手术体位不同,后者一般膀胱截石、头低脚高位,局部受压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术前压疮发生风险评估关注局部皮肤位置便存在一定差异[2]。许多护理内容为全子宫切除术共性护理,如术前应激水平检测、术前禁水食、术后健康教育等,这些共性内容旨在保障手术安全、降低创伤性操作所致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患者子宫切除后生命质量与自我管理水平。
但需注意的是,因手术适应证、禁忌症、执行路径、操作特点、并发症发生特点等存在不同,围术期护理也存在一定差异。以腹腔镜为例,其存在一定术中中转风险,常见中转原因为腹腔积液、术中粘连等,尽管完善的术前检查、腹腔镜风险评估可降低中转率,但护士也应做好应急护理准备,而开腹手术几无手术终止情况,术中应急护理以遵医嘱用药处置低血压等危象为主[3-5]。从对比情况来看,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输尿管损伤率高于开腹组,感染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手术卧床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带来的创伤更重,考虑到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应加强并发症预防护理、病情监护。此外,需注意的多数未成年子宫切除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心理状况多欠佳、配合能力差,应加强护理干预[5]。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郭秀英,刘维维,孙蕊.护理人员对围手术期护理项目风险性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49-51.
[3]邹放军,黄薇,周婷,等.电视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9,15(4):377-379.
[4]施亚萍.妇科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7(16):118-119.
[5]孔双,马生秀.妇科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比较研究[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0,31(1):59-62.
关键词:子宫切除;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临床护理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手术之一,全球每年执行约100万例全子宫切除术,近年来因子宫大出血、子宫恶性肿瘤、有症状子宫肌瘤等疾病发病率上升,我国子宫切除术执行例逐年增加。子宫切除术按照途径可分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LTH)以及传统开腹下行全子宫切除术[1]。两种术式手术适应证、禁忌症、路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术期应激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围术期临床护理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次研究试对比两种手术围术期临床护理内容、结果,探讨护理重点。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开腹子宫切除、腹腔镜子宫切除;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未同期联合其它手术术式。开腹手术患者395例,纳入开腹组,年龄12~86岁、平均(45.4±8.0)岁,子宫肌瘤24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80例、其它68例。腹腔镜手术173例,纳入腹腔镜组,年龄25~77岁、平均(48.4±6.1)岁,其中子宫肌瘤9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卵巢良性肿瘤6例、宫颈病变5例、其它57例。
1.2方法
1.2.1 相同点
(1) 术前护理:①术前监护,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病情变化进展情况;②落实辅助检查,若有必要还需进行心电监护、吸氧等,遵医用药,评估患者压疮风险、管道需求、特殊情况;②术前准备,患者确认、肠道准备、药敏实验、除去物品、备皮、患者配合训练、术前康复训练;③术前访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术前睡眠质量、应激指标水平。
(2) 术中护理:①准备特殊器械,准备特殊气体;②准备药品准备,查点输液药品、外用药与消毒剂、急救药品;③记录抗生素应用情况;④协助医师做好手术,进行手术标记、体温管理、尿道管理、体位管理、标本管理、术中备血、术中生理与病理状态、器械配合、手术物品清点;⑤准做好手术文书记录。
(3) 术后护理:①苏醒时护理,落实体征监护、风险管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意识与精神状况、管道情况;②并发症预防,特别关注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肠道功能恢复情况;③生活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康复训练、心理指导;④出院前健康教育,性生活指导、心理调节、来院复查等。
1.2.2 异同点
(1) 术前护理:①腹腔镜手术,气腹禁忌症筛查、确然以及动态评估,如腔内急、慢性炎症,术前需进行X检查,术前需静卧10min以上;②开腹手术,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应筛查有无开腹手术禁忌症,如凝血功能紊乱。
(2) 术中护理:①腹腔镜手术,注气阶段可能有不适,需进行心理护理,加强监护,气腹管理也非常重要,器械护士还应关注设备稳定性、腹内压维持情况,关注术中并发症,配合意识做好术中处理如腹腔积液引流;②开腹手术切口较大,需进行抗感染处理,落实术前皮肤清洁,术后还应清洁切口周围皮肤。
(3) 术后护理:①腹腔镜手术,预防与气腹有关并发症,如皮下气肿、肺不张、空气栓塞等,以空气栓塞为例,可能出现眩晕、头痛、出汗、肢体麻木、视觉不清、呼吸微弱等症状表现,应选择头低脚高左侧卧位;②开腹手术,积极预防切口相关并发症,因多为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风险也较大,术后禁水食时间相对较长,术后还可能发生呼吸抑制,部分需要吸氧。
1.3观察指标
手术指标,如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输尿管损伤、切口愈合不良、气腹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等。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与住院情况
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与住院情况对比(x±s)
注:与腹腔镜组相比,*P<0.05。
2.2 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组输尿管损伤率高于开腹组,感染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注:与腹腔镜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适应证逐渐趋同,主治子宫肌瘤、子宫腺疾病、卵巢良性肿瘤,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子宫体积成为手术术式选择的重要依据,开腹手术适用于子宫体积较大、较小患者,一般认为腹腔镜子宫切除体积不宜超过12孕周。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护理内容相同点较多,包括术前监护、辅助检查护理、风险评估、基本的呼术前准备、术前训练、术前访视、术中仪器设备管理、药品试剂准备、手术管理、文书记录、术后体征监护、风险管理、生活护理、出院前健康教育等,在细节上虽然有一定差异,但从护理的作用来看殊途同归,如术前风险评估,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手术体位不同,后者一般膀胱截石、头低脚高位,局部受压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术前压疮发生风险评估关注局部皮肤位置便存在一定差异[2]。许多护理内容为全子宫切除术共性护理,如术前应激水平检测、术前禁水食、术后健康教育等,这些共性内容旨在保障手术安全、降低创伤性操作所致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患者子宫切除后生命质量与自我管理水平。
但需注意的是,因手术适应证、禁忌症、执行路径、操作特点、并发症发生特点等存在不同,围术期护理也存在一定差异。以腹腔镜为例,其存在一定术中中转风险,常见中转原因为腹腔积液、术中粘连等,尽管完善的术前检查、腹腔镜风险评估可降低中转率,但护士也应做好应急护理准备,而开腹手术几无手术终止情况,术中应急护理以遵医嘱用药处置低血压等危象为主[3-5]。从对比情况来看,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输尿管损伤率高于开腹组,感染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手术卧床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带来的创伤更重,考虑到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应加强并发症预防护理、病情监护。此外,需注意的多数未成年子宫切除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心理状况多欠佳、配合能力差,应加强护理干预[5]。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郭秀英,刘维维,孙蕊.护理人员对围手术期护理项目风险性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49-51.
[3]邹放军,黄薇,周婷,等.电视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9,15(4):377-379.
[4]施亚萍.妇科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7(16):118-119.
[5]孔双,马生秀.妇科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比较研究[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0,31(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