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考数学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考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检验方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出台,近年来中考题型也是出现了较多变化。如何结合中考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了数学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中考特点,对如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中考;创新思维
  中学教学中最后一道检验门槛就是中考,但是由于每一年的中考试题均大不相同,试题中包含了出题老师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展现出丰富的思维创新成果。中考在选拔优秀学生的同时,还可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是初中教学工作的方向标。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的变化突破了传统测试范围,涉及越来越广泛,题型也越来越新颖,这些变化更多的强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加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也应当突破传统教学,加强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结合数学中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数学本就比较枯燥,为此,新教材为了突破数学的局限,通过丰富鲜艳的页面效果以及生动有趣的图片来增加课本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学习圆时,课本中通常运用月亮以及硬币等来展现圆的形状,然后再随之引出“圆具备的性质是什么?车轮为何作成圆形?怎样计算圆形的面积?”等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而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不等式的教学中,教材通常会运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引入知识点,例如:甲乙两个商店为了吸引顾客,分别采取了不同的优惠方式,若你作为顾客要购买5箱牛奶你会选择哪家商店进行购买?这时罗列出两家商店的优惠方式[1]。通过这样的实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更加利于数学教学中解题过程与结果答案的双重发展。
  二、近年中考命题的变化
  (一)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09广东)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臺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
  这个试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运用电脑以及病毒等信息不仅使学生感觉更加熟悉,同时也能够有效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知识考查
  例如:(09福建三明)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直接度量A、B间的距离。小明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了如下三种测量方法,如图①、②、③所示(图中a,b,c…表示长度,α,β,θ…表示角度)。
  (1)请你写出小明设计的三种测量方法中AB的长度:图①AB=___,图②AB=___,图③AB=___。
  (2)请你再设计一种不同于以上三种的测量方法,画出示意图(不要求写画法),用字母标注需测量的边或角,并写出AB的长度。
  该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才能够完成问题的解答。
  通过以上试题可以发现,命题多以相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着重考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能力,是从“做数学”到“用数学”的一个转变。
  三、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加强创新品质的培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其逐步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并不指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突破局限[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同样教师也应当从传统思维中走出来,使教学工作成为开发思维的重要方法。
  (二)改变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教师应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一是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学习是一项时间长过程艰苦的历程,唯有引导学生树立起我要学的观念后,才能够有效带动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二是加强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当学生具备了我要学的观念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建立起我能学的信心,使每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学习。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个体。为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独立性,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和探索。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方法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三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一位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也大不相同,同时他们的学习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信[3]。
  (三)结合一题多解、多变题型,来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例如: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4]。笔者通过三种方法的展示,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定理:一是运用平移一腰的方式进行证明,通过将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进行相互转变;二是将等腰三角的上底的两个端点作为高线,将其分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三是通过将两腰进行延长,使其转变为两个等腰三角形,通过这几种方法均运用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但却有效证明了等腰梯形的定理。通过多种解题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在进行提醒的解答时,他们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带动,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慧玲. 针对数学中考谈创新思维的培养[N]. 抚州日报, 2011, (2011-01-13)
  [2] 王加强.崔景美. 从数学中考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N]. 学知报, 2010, (2010-08-30)
  [3] 管志清. 从新课程数学中考谈课堂创新思维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05)
  [4] 张成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J]. 新课程(中学), 2010,(12)
其他文献
2010年9月,我校在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立项的“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我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研究,并立项了子课题“基于生本教育的中职数控加工工艺有效教学研究”,以《数控加工工艺》课程为载体,开展生本教育指导下的,以实现有效教学为目标的课题研究。立项以来,我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和有效教学理念,按课题设计积极组织实践研究,完成了课题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并富有成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构成的双边活动,而农村学生受
期刊
摘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小学作为学生语文素养速成的基础阶段,语感对学生小学阶段的语文成绩,以及整个求学过程中的语文素养,都是非常关键的。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感培养 意义和策略  引言:  使学生具备与接受教育水平相当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贯穿的主旨思想之一。所谓“语感”,通常理解为是一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部位和类型的关系。方法 120例胃癌患者,根据内镜所见,对其胃癌部位和类型进行诊断。用ABp H2.5-PAS及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区别肠型和
2003年12月,中国烟草学会在上海举办2003年学术年会,国家烟草专卖局杨传德副局长、中国烟草学会潘必兴理事长及会议代表共128人出席会议。 杨传德副局长代表国家烟草专卖局(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开掘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语文活动的强烈愿望,体现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本色内涵。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形影相连的 ,语文学科自身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诠释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体会生活,把语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更新语文。用语文感受生活,学会生活,实现从文本语文转化为生活语文
期刊
【摘要】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整個体育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它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不但是增长知识的黄金期,也是学生身体发展的最佳期,这个时期培养学
期刊
摘要: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的创新,还要把游戏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联系学生实际,遵循一定原则,精心设计,巧妙编排,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创新 游戏原则  随着时代的前行,小学数学教学以不能滞于传授基本的数理知识,而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初步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教学中
一、普职分流的含义、政策保障及必要性  (一) 普职分流的含义及主要政策依据  所谓“普职分流”,是指将普通教育中的学生,一部分分流到职业教中去,即直接把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任务,通过教育分流从普通教育中分流出来,它是教育分流中的一种。依据国家经济和教育状况的不同,每个国家的分流阶段是不一样的。我国一般实行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当前的普通高中阶段的普职分流也日益受到重视。  从我国的国家政策上看,国家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