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师范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班主任管理》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的班级管理者。因此,本研究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要依托,致力于对班级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以期能够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在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对班级管理课程的改革,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班主任管理;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必不可少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班主任管理》这门课程相对具有较高的实践性,而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改革中以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以行动导向法作为课堂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先进理论并没有落实到《班主任管理》这一门课程中,也就是说在《班主任管理》这门课程中,大多数还是按照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没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班主任管理》这门课程进行实践研究与探索。
一、1. 《班主任管理》课程的性质
《班主任管理》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班级日常管理、班级科学管理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的班级管理者,本课程主要是面向小学班主任的岗位,要求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并对如何进行班级教育的准备工作、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组织、班级协作管理以及班级特殊情况的管理等工作模块有清晰的认知,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民主决断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客观的评价与总结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岗位能力,通过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在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2.《班主任管理》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班主任管理》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为基础,以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以行动导向法作为课堂的教学方法,开设《班主任管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班主任的真实工作流程,培养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能够运用在班级管理中。因此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将小学班主任的真實工作过程改造为教学项目和学生如何进行实训。
在对课堂的设计中,每一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必须选定训练学生能力的载体——学习性工作任务。围绕选定的训练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
三、3.《班主任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对小学班主任这一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典型工作流程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职业能力。小学班主任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班级教育的准备工作、班级组织建设、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小学班级文化管理、小学班级活动管理、小学班级偶发事件管理、协调各方影响因素、学生评价。典型工作任务的典型工作流程落实到《班主任管理》的课堂中,主要通过学生动手设计思维导图、情景模拟、团体活动、小组讨论、专题研讨等体现出来。
3.1. 学生动手设计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兼具了图形和文字,将各级关系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不仅具有归纳性,更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进行“不同年级的班级计划”这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分析整理出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并制定相应班级计划,在班级计划中学生还分析出班级计划中一定要包括班级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3.2. 情景模拟
心理学研究表示,当成年人被赋予带有责任的角色时,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动机,更容易表现出主动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会将学生分成6组,这六组学生代表小学阶段的六个年级,教师分配任务后,每个组要结合自己组所代表的年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的执行。比如,在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这一节课时,每一组派出两个代表,分别扮演学生和教师,进行模拟谈话,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情景模拟的学生可以思考在这个特定环境中所要进行的活动,其他观看的学生则可以找出他们谈话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师生谈话的技巧,最后,再会选取两组同学进行情景模拟,进行巩固。
3.3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快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在团体中活动,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同时去了解别人。比如,在进行“了解学生”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分组进行团体活动“找朋友”、“姓名内涵”、“点点心声”,能够更好的掌握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策略,了解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
3.4 .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分组进行,这是《班主任管理》课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讨论的内容为典型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可以以当下社会中的热门事件、或者有感染力的真人真事,总体来说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以及综合性。比如,在“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这一节的内容中,选取了“新闻采访班干部”这一案例,案例中一些小学生认为之所以做班干部是因为班干部可以“管人”、可以“指挥别人”、“特别过瘾”,面对小学生这样的回答,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避免或者转变小学生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写出发言的要点,小组长负责记录,最后由组长负责统一好本组成员的意见,进行组间分享,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教师会在每个小组都汇报完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给了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案例,小组合能力也得以提升,间接的让学生们也掌握了这种教学方法,以便将来能够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3.5. 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中,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专题研讨之前,学生要搜集整理资料,这样是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自学能力;专题研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在团体中得到最大的激发,教师适时地点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将知识消化。比如,在进行“学生发展指导”这一节中,由各组小组队长主持,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进行专题研讨,学生从中能够分析出小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指导方向,包括品德指导、学习指导、健康指导以及安全指导以及对小学生的个别指导(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特殊学生的引导,并能够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多方面指导。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对《班主任管理》课程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增强班级管理课课堂活力,摆脱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打破书本和教师的权威,将课堂打造成为一个自由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畅通无阻的思想碰撞。
[参考文献]
[1] 柳清秀,贺子扬.《班级教育管理艺术》课程“1+ 5教学模式”的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
[2]孙娟,司晓宏.怎样构建创新型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3,10(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班主任管理;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必不可少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班主任管理》这门课程相对具有较高的实践性,而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改革中以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以行动导向法作为课堂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先进理论并没有落实到《班主任管理》这一门课程中,也就是说在《班主任管理》这门课程中,大多数还是按照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没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班主任管理》这门课程进行实践研究与探索。
一、1. 《班主任管理》课程的性质
《班主任管理》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班级日常管理、班级科学管理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的班级管理者,本课程主要是面向小学班主任的岗位,要求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并对如何进行班级教育的准备工作、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组织、班级协作管理以及班级特殊情况的管理等工作模块有清晰的认知,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民主决断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客观的评价与总结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岗位能力,通过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在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2.《班主任管理》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班主任管理》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为基础,以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以行动导向法作为课堂的教学方法,开设《班主任管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班主任的真实工作流程,培养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能够运用在班级管理中。因此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将小学班主任的真實工作过程改造为教学项目和学生如何进行实训。
在对课堂的设计中,每一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必须选定训练学生能力的载体——学习性工作任务。围绕选定的训练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
三、3.《班主任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对小学班主任这一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典型工作流程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职业能力。小学班主任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班级教育的准备工作、班级组织建设、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小学班级文化管理、小学班级活动管理、小学班级偶发事件管理、协调各方影响因素、学生评价。典型工作任务的典型工作流程落实到《班主任管理》的课堂中,主要通过学生动手设计思维导图、情景模拟、团体活动、小组讨论、专题研讨等体现出来。
3.1. 学生动手设计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兼具了图形和文字,将各级关系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不仅具有归纳性,更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进行“不同年级的班级计划”这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分析整理出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并制定相应班级计划,在班级计划中学生还分析出班级计划中一定要包括班级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3.2. 情景模拟
心理学研究表示,当成年人被赋予带有责任的角色时,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动机,更容易表现出主动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会将学生分成6组,这六组学生代表小学阶段的六个年级,教师分配任务后,每个组要结合自己组所代表的年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的执行。比如,在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这一节课时,每一组派出两个代表,分别扮演学生和教师,进行模拟谈话,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情景模拟的学生可以思考在这个特定环境中所要进行的活动,其他观看的学生则可以找出他们谈话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师生谈话的技巧,最后,再会选取两组同学进行情景模拟,进行巩固。
3.3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快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在团体中活动,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同时去了解别人。比如,在进行“了解学生”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分组进行团体活动“找朋友”、“姓名内涵”、“点点心声”,能够更好的掌握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策略,了解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
3.4 .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分组进行,这是《班主任管理》课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讨论的内容为典型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可以以当下社会中的热门事件、或者有感染力的真人真事,总体来说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以及综合性。比如,在“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这一节的内容中,选取了“新闻采访班干部”这一案例,案例中一些小学生认为之所以做班干部是因为班干部可以“管人”、可以“指挥别人”、“特别过瘾”,面对小学生这样的回答,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避免或者转变小学生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写出发言的要点,小组长负责记录,最后由组长负责统一好本组成员的意见,进行组间分享,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教师会在每个小组都汇报完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给了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案例,小组合能力也得以提升,间接的让学生们也掌握了这种教学方法,以便将来能够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3.5. 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中,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专题研讨之前,学生要搜集整理资料,这样是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自学能力;专题研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在团体中得到最大的激发,教师适时地点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将知识消化。比如,在进行“学生发展指导”这一节中,由各组小组队长主持,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进行专题研讨,学生从中能够分析出小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指导方向,包括品德指导、学习指导、健康指导以及安全指导以及对小学生的个别指导(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特殊学生的引导,并能够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多方面指导。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对《班主任管理》课程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增强班级管理课课堂活力,摆脱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打破书本和教师的权威,将课堂打造成为一个自由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畅通无阻的思想碰撞。
[参考文献]
[1] 柳清秀,贺子扬.《班级教育管理艺术》课程“1+ 5教学模式”的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
[2]孙娟,司晓宏.怎样构建创新型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