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态即精神状态,精神支撑。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领导干部保持廉洁自律,组织上的教育、管理、监督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自身的世界观改造,特别是努力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败总是从自身的腐化开始的,而这种自身的腐化堕落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从心态的不平衡开始的,其产生与新形势下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选择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成为一些人顶礼膜拜的人生哲学,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剥削阶级思想沉渣泛起。历史上产生并遗留下来的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有某些存在的条件。同时,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和等价交换原则,在某些方面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给有的领导干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廉政勤政问题上形成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大约有三种情况:
一是攀比心态。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滋长了一种盲目的攀比心理。当这种心态不平衡累积到一定程度,在心态层面上权和法、利和义的天平就必然倾斜,加之自制力较差,自觉不自觉地偏离党的准则,不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招呼,不守规矩,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现象。
二是补偿心态。有的干部感到自己在政治上潜力不大了,产生“堤内损失堤外补”、“政治损失经济补”、“仕途损失金钱补”等种种想法,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领导干部如果有这种心理,就很容易凭借手中的权力去为个人谋取私利。
三是愧欠心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衣锦还乡、封妻荫子”、“夫贵妻荣”、“父贵子荣”这样的封建残余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有的领导干部感觉自己忙忙碌碌一生,没有留下什么钱财,难以面对家人,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心态不平衡,从本质上就是理想信念动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动摇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摆正心态,也就无法做到廉洁自律。
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利益变动中摆正心态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领导干部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实属必要。要想经常保持良好心态,增强领导者的廉政自制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围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问题,自觉联系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时时慎独,及时反思,懂得敬畏,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具体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
一要正确对待社会角色。领导就是服务。现在外面的诱惑很多,要拒绝诱惑有时是很难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品质,也是做人基本准则。从更高的层次来说,当初入党当干部不就是为了那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词吗?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必要时时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时牢记自己是为民谋利,而不是与民争利。要不断加强学习,看问题要更高更透彻,要有大局观念,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毛泽东同志在对待亲情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始终坚持三个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反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既团结和关心家属亲朋,又把握分寸、头脑清楚,不违反原则,不纵容亲朋好友的不合理要求,不包庇他们的错误行为。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先从克服自己的盲目攀比心理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意识的侵袭,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我们注重的是给群众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留下共产党人的美德、留下有益社会激励后人的富贵精神财富,这样我们才会以超越自我的社会成就感获得人生最美好的感受。
二要正确对待手中权力。权力本身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种责任。一个人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应该清醒地看到,没有党的培养,没有同志们的帮助,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认为自己走上领导岗位是所谓“既得利益”,可以用这“既得权”办不该办的事。如果说有既得利益,那是人民群众信任你,相信你能够在这个岗位上用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社会责任,老百姓能得到实惠,你能留下清明政声。焦裕禄就是这样的好公仆,是全党的榜样。邓小平同志讲“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就是这个道理。《人民日报》曾有一篇《干净、干事、干成事》的文章,领导干部不妨可以去读一读,想一想。领导干部一定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为了要千方百计让群众富裕起来,而不是让自己先富起来。只有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的共同理想中,千方百计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在党的政策范围内获取的利益才是正当的。这不仅是领导干部基本的职业道德,更是党的宗旨所要求的。
三要正确对待得失问题。唐代诗人罗隐,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名句。在這个“给子女留点什么”的问题上,共产党人一定要见贤思齐,有超越自我、否定自我的勇气,正确对待和处理国事与家财的关系。古人尚且把“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今天,领导者更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好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的关系,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放在首位,对个人的名利看得淡一些,把人民的期望、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心里,高高举过头顶。领导干部要与先进人物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与共产党员的标准和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比,要比责任而不是比报酬,比奉献而不是比索取,比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比富贵荣华,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正确地对待社会变革时期的利益调整。《大学》里曾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懂得知足、知止,在种种诱惑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方能保持清正廉洁。
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常“回头看”,时时拿起扫帚清除思想中的尘埃,关键的是要经常反思“群众在我们心中占有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只要群众利益的砝码在心中重于一切,就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保持平衡、平和、健康的心态,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廉正清明地为党奉献自己的满腔热情。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败总是从自身的腐化开始的,而这种自身的腐化堕落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从心态的不平衡开始的,其产生与新形势下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选择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成为一些人顶礼膜拜的人生哲学,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剥削阶级思想沉渣泛起。历史上产生并遗留下来的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有某些存在的条件。同时,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和等价交换原则,在某些方面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给有的领导干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廉政勤政问题上形成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大约有三种情况:
一是攀比心态。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滋长了一种盲目的攀比心理。当这种心态不平衡累积到一定程度,在心态层面上权和法、利和义的天平就必然倾斜,加之自制力较差,自觉不自觉地偏离党的准则,不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招呼,不守规矩,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现象。
二是补偿心态。有的干部感到自己在政治上潜力不大了,产生“堤内损失堤外补”、“政治损失经济补”、“仕途损失金钱补”等种种想法,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领导干部如果有这种心理,就很容易凭借手中的权力去为个人谋取私利。
三是愧欠心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衣锦还乡、封妻荫子”、“夫贵妻荣”、“父贵子荣”这样的封建残余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有的领导干部感觉自己忙忙碌碌一生,没有留下什么钱财,难以面对家人,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心态不平衡,从本质上就是理想信念动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动摇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摆正心态,也就无法做到廉洁自律。
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利益变动中摆正心态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领导干部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实属必要。要想经常保持良好心态,增强领导者的廉政自制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围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问题,自觉联系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时时慎独,及时反思,懂得敬畏,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具体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
一要正确对待社会角色。领导就是服务。现在外面的诱惑很多,要拒绝诱惑有时是很难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品质,也是做人基本准则。从更高的层次来说,当初入党当干部不就是为了那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词吗?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必要时时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时牢记自己是为民谋利,而不是与民争利。要不断加强学习,看问题要更高更透彻,要有大局观念,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毛泽东同志在对待亲情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始终坚持三个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反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既团结和关心家属亲朋,又把握分寸、头脑清楚,不违反原则,不纵容亲朋好友的不合理要求,不包庇他们的错误行为。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先从克服自己的盲目攀比心理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意识的侵袭,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我们注重的是给群众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留下共产党人的美德、留下有益社会激励后人的富贵精神财富,这样我们才会以超越自我的社会成就感获得人生最美好的感受。
二要正确对待手中权力。权力本身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种责任。一个人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应该清醒地看到,没有党的培养,没有同志们的帮助,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认为自己走上领导岗位是所谓“既得利益”,可以用这“既得权”办不该办的事。如果说有既得利益,那是人民群众信任你,相信你能够在这个岗位上用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社会责任,老百姓能得到实惠,你能留下清明政声。焦裕禄就是这样的好公仆,是全党的榜样。邓小平同志讲“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就是这个道理。《人民日报》曾有一篇《干净、干事、干成事》的文章,领导干部不妨可以去读一读,想一想。领导干部一定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为了要千方百计让群众富裕起来,而不是让自己先富起来。只有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的共同理想中,千方百计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在党的政策范围内获取的利益才是正当的。这不仅是领导干部基本的职业道德,更是党的宗旨所要求的。
三要正确对待得失问题。唐代诗人罗隐,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名句。在這个“给子女留点什么”的问题上,共产党人一定要见贤思齐,有超越自我、否定自我的勇气,正确对待和处理国事与家财的关系。古人尚且把“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今天,领导者更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好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的关系,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放在首位,对个人的名利看得淡一些,把人民的期望、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心里,高高举过头顶。领导干部要与先进人物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与共产党员的标准和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比,要比责任而不是比报酬,比奉献而不是比索取,比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比富贵荣华,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正确地对待社会变革时期的利益调整。《大学》里曾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懂得知足、知止,在种种诱惑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方能保持清正廉洁。
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常“回头看”,时时拿起扫帚清除思想中的尘埃,关键的是要经常反思“群众在我们心中占有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只要群众利益的砝码在心中重于一切,就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保持平衡、平和、健康的心态,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廉正清明地为党奉献自己的满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