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数量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篇章,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那么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更好地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是这些教育基地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项伟大事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机遇固然难得而宝贵,挑战则是必须跨过的门坎。我们不仅面临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巨大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自己,而且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商品交换原则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社会意识及人们的观念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少数反华势力阻挠中国发展,阻挠中华民族统一。在国内,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的暴露又容易造成群众的不理解,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形成尖锐的社会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爱国主义思想凝聚人心,激励群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理念。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遣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雄厚的、鲜活的、独特的教育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教育作用。遗憾的是,这些基地多年来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靠上级指示,经费靠政府拨付,展览等观众上门。教育基地在发挥其教育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社会、大众实际需求关注不够,脱离现实生活,存在闭门造车现象。更没有走出去,通过广泛的宣教工作扩大社会影响,以至于还处在“深闺大院”被动的局面,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未尽其用。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文博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是要求把文博工作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来,将文博工作的专业性、教育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文博的大众化。也只有在大众化前提下,才能有效发挥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三贴近”是文博工作改革的方向,是文博工作者肩负的一项神圣职能,惟有此才能充分体现教育基地公益性的神圣使命。
改革陈展方式,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吸引力
基本陈展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和重要依托,是衡量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沿袭的是传统的陈展方式,陈展方式单一,讲解机械、专业、枯燥,对广大群众产生不了足够的吸引力,在教育效果上大打折扣。要改革传统的陈展方针,首先要改变陈展观念,突破重视专家、忽视群众的时兴方式,力戒摆出“教育别人”、“居高临下”的姿态,与观众来一个换位思考,从“我要办”换位为“观众要看”。陈展以观众的需要和口味为出发点,以收到应有的展示教育效果为目标。其次,要综合运用文物、图片、模式、雕塑等多种形式,善于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基本陈展内容陈旧、手段方式落后状况。从大纲撰写、形式设计到实物制作、展品布置与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研究,大胆改进创新。第三,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陈展与观众的互助,使观众既听讲,又动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精心组织一些高水平的专题展览,打造陈列精品,形成展览亮点,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观众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才能最终实现其教育功能。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争放异彩。博物馆、纪念馆等教育基地要充分捕捉信息,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按照“三贴近”要求多办一些临时性展览,同样能起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作用。贴近实际,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反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精神风貌;贴近生活,就是加强陈展中的生活气息,让群众感受到高雅的陈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群众,就是要以人为本,重视和研究广大群众的需求,把观众满意,做为办展工作的出发点。一句话,从人本理念出发,搞活搞好陈展,是发挥教育作用的基本途径,也是发挥教育作用的正确选择。
提高讲解水平,有效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讲解是通过与观众直接接触和沟通的形式来更生动有效地展示延伸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讲解过程可以辐射很多附带信息与观众沟通,增强现场的可看性和教育性,可以说讲解是教育基地的一道移动风景。因此提高讲解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讲解队伍不尽如人意。讲解或显知识贫乏,或专业性太强,缺乏针对性,缺少趣味性。观众听后或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讲解队伍乃是其中的关键。要大力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以改革的精神重新确认讲解岗位工作的特殊性,通过统筹规划,提升讲解工作定位和人员的自我工作定位,建成一支“专家型”、“复合型”讲解队伍,已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而作为讲解员本身要努力丰富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随着接待外宾人数的增多,要注意培养外语讲解员,提高外语的讲解水平。一些外语院校出来的讲解员,外语水平固然高,但专业知识欠缺,要不断学习,积累各种工作需要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才会使工作做得更出色,真正起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社会观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拓展教育渠道,不断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
教育基地在坚守基本教育阵地的同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途径展示其教育功能。在这个问题上要特别关心两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农民。我们不仅要在教育基地建设中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而且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送展览到学校、下农村,特别是一些专题展览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利用自身资源为学校提供特色服务,使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还应与所在地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空间。
中国是一个有9亿农民的国家。农民不仅是社会的大多数,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博物馆不能不关注大多数人的问题,而仅仅成为城里人的专利品。当然由于文博工作的特殊性及博物馆的不可移动性,对农民的教育受到这样那样的局限,但我们仍可以想出一些办法给广大农民朋友送去精神食粮。比如,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组织一些文物到乡下巡回展览。可以举办一些农民关心的展览,如农业技术、增收减负、科学养殖、三农问题、环境灾害、卫生知识、工程事故等等。这就要求各类教育基地走出象牙之塔,到实际生活中去,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这就要求教育基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多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把展览送到学校,送到农村,送到厂区,送到社区,提高普及性、大众性,使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成为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选项。
此外,还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组织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通过举办研讨会、演讲会、报告会和文艺演出,不断增强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让人们在参与互动中受到启迪。要以“革命圣地”为依托,与旅游部门相联系,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组织开展“红色旅游”,要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实现藏品管理科学化和网络查询规范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实现文物资源全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共享。总之,从事文博事业的工作人员,要适应时代要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紧扣爱国主义这条主线,通过艰苦的努力及出色的工作,充分发挥其教育基地的独特功能。
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项伟大事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机遇固然难得而宝贵,挑战则是必须跨过的门坎。我们不仅面临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巨大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自己,而且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商品交换原则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社会意识及人们的观念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少数反华势力阻挠中国发展,阻挠中华民族统一。在国内,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的暴露又容易造成群众的不理解,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形成尖锐的社会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爱国主义思想凝聚人心,激励群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理念。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遣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雄厚的、鲜活的、独特的教育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教育作用。遗憾的是,这些基地多年来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靠上级指示,经费靠政府拨付,展览等观众上门。教育基地在发挥其教育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社会、大众实际需求关注不够,脱离现实生活,存在闭门造车现象。更没有走出去,通过广泛的宣教工作扩大社会影响,以至于还处在“深闺大院”被动的局面,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未尽其用。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文博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是要求把文博工作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来,将文博工作的专业性、教育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文博的大众化。也只有在大众化前提下,才能有效发挥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三贴近”是文博工作改革的方向,是文博工作者肩负的一项神圣职能,惟有此才能充分体现教育基地公益性的神圣使命。
改革陈展方式,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吸引力
基本陈展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和重要依托,是衡量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沿袭的是传统的陈展方式,陈展方式单一,讲解机械、专业、枯燥,对广大群众产生不了足够的吸引力,在教育效果上大打折扣。要改革传统的陈展方针,首先要改变陈展观念,突破重视专家、忽视群众的时兴方式,力戒摆出“教育别人”、“居高临下”的姿态,与观众来一个换位思考,从“我要办”换位为“观众要看”。陈展以观众的需要和口味为出发点,以收到应有的展示教育效果为目标。其次,要综合运用文物、图片、模式、雕塑等多种形式,善于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基本陈展内容陈旧、手段方式落后状况。从大纲撰写、形式设计到实物制作、展品布置与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研究,大胆改进创新。第三,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陈展与观众的互助,使观众既听讲,又动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精心组织一些高水平的专题展览,打造陈列精品,形成展览亮点,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观众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才能最终实现其教育功能。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争放异彩。博物馆、纪念馆等教育基地要充分捕捉信息,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按照“三贴近”要求多办一些临时性展览,同样能起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作用。贴近实际,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反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精神风貌;贴近生活,就是加强陈展中的生活气息,让群众感受到高雅的陈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群众,就是要以人为本,重视和研究广大群众的需求,把观众满意,做为办展工作的出发点。一句话,从人本理念出发,搞活搞好陈展,是发挥教育作用的基本途径,也是发挥教育作用的正确选择。
提高讲解水平,有效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讲解是通过与观众直接接触和沟通的形式来更生动有效地展示延伸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讲解过程可以辐射很多附带信息与观众沟通,增强现场的可看性和教育性,可以说讲解是教育基地的一道移动风景。因此提高讲解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讲解队伍不尽如人意。讲解或显知识贫乏,或专业性太强,缺乏针对性,缺少趣味性。观众听后或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讲解队伍乃是其中的关键。要大力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以改革的精神重新确认讲解岗位工作的特殊性,通过统筹规划,提升讲解工作定位和人员的自我工作定位,建成一支“专家型”、“复合型”讲解队伍,已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而作为讲解员本身要努力丰富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随着接待外宾人数的增多,要注意培养外语讲解员,提高外语的讲解水平。一些外语院校出来的讲解员,外语水平固然高,但专业知识欠缺,要不断学习,积累各种工作需要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才会使工作做得更出色,真正起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社会观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拓展教育渠道,不断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
教育基地在坚守基本教育阵地的同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途径展示其教育功能。在这个问题上要特别关心两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农民。我们不仅要在教育基地建设中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而且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送展览到学校、下农村,特别是一些专题展览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利用自身资源为学校提供特色服务,使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还应与所在地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空间。
中国是一个有9亿农民的国家。农民不仅是社会的大多数,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博物馆不能不关注大多数人的问题,而仅仅成为城里人的专利品。当然由于文博工作的特殊性及博物馆的不可移动性,对农民的教育受到这样那样的局限,但我们仍可以想出一些办法给广大农民朋友送去精神食粮。比如,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组织一些文物到乡下巡回展览。可以举办一些农民关心的展览,如农业技术、增收减负、科学养殖、三农问题、环境灾害、卫生知识、工程事故等等。这就要求各类教育基地走出象牙之塔,到实际生活中去,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这就要求教育基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多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把展览送到学校,送到农村,送到厂区,送到社区,提高普及性、大众性,使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成为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选项。
此外,还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组织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通过举办研讨会、演讲会、报告会和文艺演出,不断增强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让人们在参与互动中受到启迪。要以“革命圣地”为依托,与旅游部门相联系,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组织开展“红色旅游”,要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实现藏品管理科学化和网络查询规范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实现文物资源全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共享。总之,从事文博事业的工作人员,要适应时代要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紧扣爱国主义这条主线,通过艰苦的努力及出色的工作,充分发挥其教育基地的独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