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9日,在天津河西区中心小学,我有幸聆听了侯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侯老师讲课朴实,不讲表面,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设计、扎实落实。他不会因为要赶时间而放弃一次指导学生的机会,也不会因为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侯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技艺,自己的文化素养,为我们诠释了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该有的风味。循着听课本上记录着的文字, 让几个精彩瞬间在脑中定格,再定格……
定格一:“八个成语”进行到底。
1.课前,让学生读成语,并试着背一背。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以身殉国 勇往直前 舍生取义 气吞山河 力挽狂澜 赴汤蹈火
2.课中,理解“壮士”一词。
根据不同词典里的含义(《国语辞典》壮士:意气勇壮之士;《现代汉语词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初步看壮士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词穷,师又出示八个成语引导学生描述,让学生明白能按这些词所做的人就是壮士)
3.课结束,齐读前面八个成语送别五壮士,布置作业:运用课堂上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八个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你看到过的英雄人物。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词语教学是根基。我们平时教学有时也给学生一些词语,但仅仅是孤立的提供,教学中没有贯穿始终,运用到底。侯老师在引导学生三次读成语和运用成语中,使学生对壮士的理解更具体,理解“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以身殉国、勇往直前、舍生取义、气吞山河、力挽狂澜、赴汤蹈火”这些成语就是对壮士的诠释,把词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语文课上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定格二:品“字”的精妙、无痕。
学习“接受任务”部分。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交代背景的句子,读,用成语概括当时形势,敌众我寡。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想想还看出什么?敌人的猖獗从哪个词看出的?抓住“日寇”“大举进犯”讲解分析。
出示“寇”字在《说文解字》中含义:“寇”即暴乱;劫掠;强盗;另解读为:手持器械到人家里打人的头。
师:“日寇”就是干这种勾当的人。
出示“犯”字在《说文解字》中含义:“犯”即侵也;随即让学生用“侵”组词,再出示:“犯”即侵犯,侵略,侵害。另解读为:从高处下来凶恶的狗。
师:从这两个汉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暴虐、无人性。
品字,在侯老师的课上可是一大特色。他经常会拿一些我们看似熟识的字进行“深加工”,进而让学生通过对该字的理解达到对词语甚至整个句子的理解。他深挖“寇”和“犯”字,从字的原义理解词义,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日寇”、“大举进犯”这两个词,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在他的讲解下,我们发现汉字原来这么有趣,原来也可以这样理解词语,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原本枯燥无味的汉字经侯老师这么一“烹”,“语文味”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
定格三:引入拓展,读中感悟。
1.在理解“壮士”一词时,侯老师引入《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给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让学生深情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早在战国时期,河北就出壮士。
2.“走”的思考:班长是在什么情况下命令的?引导学生抓住分号理解:选择分号前的路就选择了什么?选了分号后的路就选了什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分号前后的内容。教师出示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让学生有感情朗读, 得出分号前“生”,分号后“死”, 一下就悟到“舍生取义”之举,在生死抉择面前,选择“舍生取义”“以身殉国”这是壮士之举。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世代遗传下来的“骨气”。
然后侯老师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选择。让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战士”“壮士”的转换。
最后让学生齐读前面八个成语及《易水歌》,反复读,送别五壮士,使学生从始至终对五壮士充满尊敬、爱戴、崇敬之情。
语言具有丰富性的特点。有些语言,表面上是一层意思,事实上还暗含另一层意思,甚至多层意思;有些词语,孤立地看来平淡无奇,如果适时给学生提供文本背后的资料、拓展内容,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就变得别有情味,境界新出。这些内涵丰富的词句,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品味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品析诵读中,伴随着理解的深入,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五壮士的心。
从侯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的魅力不在色彩、表演,魅力在语言文字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语境,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使人文性凸显出来,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在“豪华落尽见真淳”中显示沉甸甸的务实。■
定格一:“八个成语”进行到底。
1.课前,让学生读成语,并试着背一背。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以身殉国 勇往直前 舍生取义 气吞山河 力挽狂澜 赴汤蹈火
2.课中,理解“壮士”一词。
根据不同词典里的含义(《国语辞典》壮士:意气勇壮之士;《现代汉语词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初步看壮士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词穷,师又出示八个成语引导学生描述,让学生明白能按这些词所做的人就是壮士)
3.课结束,齐读前面八个成语送别五壮士,布置作业:运用课堂上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八个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你看到过的英雄人物。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词语教学是根基。我们平时教学有时也给学生一些词语,但仅仅是孤立的提供,教学中没有贯穿始终,运用到底。侯老师在引导学生三次读成语和运用成语中,使学生对壮士的理解更具体,理解“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以身殉国、勇往直前、舍生取义、气吞山河、力挽狂澜、赴汤蹈火”这些成语就是对壮士的诠释,把词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语文课上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定格二:品“字”的精妙、无痕。
学习“接受任务”部分。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交代背景的句子,读,用成语概括当时形势,敌众我寡。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想想还看出什么?敌人的猖獗从哪个词看出的?抓住“日寇”“大举进犯”讲解分析。
出示“寇”字在《说文解字》中含义:“寇”即暴乱;劫掠;强盗;另解读为:手持器械到人家里打人的头。
师:“日寇”就是干这种勾当的人。
出示“犯”字在《说文解字》中含义:“犯”即侵也;随即让学生用“侵”组词,再出示:“犯”即侵犯,侵略,侵害。另解读为:从高处下来凶恶的狗。
师:从这两个汉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暴虐、无人性。
品字,在侯老师的课上可是一大特色。他经常会拿一些我们看似熟识的字进行“深加工”,进而让学生通过对该字的理解达到对词语甚至整个句子的理解。他深挖“寇”和“犯”字,从字的原义理解词义,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日寇”、“大举进犯”这两个词,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在他的讲解下,我们发现汉字原来这么有趣,原来也可以这样理解词语,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原本枯燥无味的汉字经侯老师这么一“烹”,“语文味”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
定格三:引入拓展,读中感悟。
1.在理解“壮士”一词时,侯老师引入《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给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让学生深情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早在战国时期,河北就出壮士。
2.“走”的思考:班长是在什么情况下命令的?引导学生抓住分号理解:选择分号前的路就选择了什么?选了分号后的路就选了什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分号前后的内容。教师出示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让学生有感情朗读, 得出分号前“生”,分号后“死”, 一下就悟到“舍生取义”之举,在生死抉择面前,选择“舍生取义”“以身殉国”这是壮士之举。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世代遗传下来的“骨气”。
然后侯老师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选择。让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战士”“壮士”的转换。
最后让学生齐读前面八个成语及《易水歌》,反复读,送别五壮士,使学生从始至终对五壮士充满尊敬、爱戴、崇敬之情。
语言具有丰富性的特点。有些语言,表面上是一层意思,事实上还暗含另一层意思,甚至多层意思;有些词语,孤立地看来平淡无奇,如果适时给学生提供文本背后的资料、拓展内容,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就变得别有情味,境界新出。这些内涵丰富的词句,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品味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品析诵读中,伴随着理解的深入,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五壮士的心。
从侯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的魅力不在色彩、表演,魅力在语言文字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语境,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使人文性凸显出来,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在“豪华落尽见真淳”中显示沉甸甸的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