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普遍对作文的兴趣不浓厚,害怕作文、厌烦作文的居多。学生“苦”于写不好作文,老师“惑”于教不好作文。难道作文教学真的走入了死胡同?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药方”,与同行共同切磋、交流。
一、没有“源头活水”,哪来“涓涓细流”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好作文是老师教出来的。其实,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长期积累的结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的脑子里空空如也,光教给他们写作的技巧,又有什么用呢?教师的讲解与批改再精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会有很大提高。现实中,一些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他们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不少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提笔成文。中外许多知名的作家,他们都是从小就读了很多的书。这样的例子中外文学史上俯拾皆是。多读书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只有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源头活水,学生才会有的写,也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回归现实,贴近生活
作文应该是学生情感生活的自然流露,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于文字的一种自由的创作过程。当前写作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注重了课堂讲析与写法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学生走进了文本却远离了生活。孰不知你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写作模式、写作方法,但却无法教给他们人生的经历、思想、见解,更无法代替他们去认识和感受生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反复讲析,精心指导,而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八股”就是很机械,毫无情感。这也就是许多教师认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简单地可以“学”来的原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停地写。写自己身边的东西,写平凡的生活,写真实的情感。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没有社会经历,没有生活感悟,没有真实情感,学生的作文就只能瞎编乱造,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对自然、社会、人生赋予生命的感情,这才是作文强调的真实。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不了解社会和生活,或认识比较肤浅,有的学校为了片面强调升学率,搞所谓封闭式管理,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全部被囚禁在校园的方寸之地内,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整天呆在教室里,能接触的只有教材和讲义。且不说我们能否把教材让学生融会贯通,即使是融会贯通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呢,课本能替代吗?让人可悲的是现实社会中,这种教育认识上的错误,有许多人不仅没有认识到,还在追捧这种“三点一线”式的教育方式。家长怕学生走进生活变坏了,教师怕学生走进社会心野了不好管理,学校怕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乱了纲常。仿佛只有囚禁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作文教学中这种漠视学生心灵的错误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是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教育只有从根本上解放学生,学生才能有时间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人间善恶美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何愁写不出具有灵性的、富有情感的作文?别忘了,人,是社会的人。
三、改变角色,更新观念
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可谓是“任务型”教学。教师布置文题,学生带着任务去写作。每一学期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布置若干篇作文,任务完成万事大吉。很少有教师去从作文的角度,设计作文教学计划,帮助和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积累、怎样观察和了解生活、怎样从生活中发掘作文的素材、怎样写出生活中的“自我”以及“我”眼中的生活。虽然他们也深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却无所适从,感觉无事可做。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讲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甚微,自己又不能代替学生去认识生活、感悟社会。所以作文教学中,他们只能做旁观者或者只能做一些指手画脚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教师切记要遵循一定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注重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求异和敢于批判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签于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切切实实转变理念,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首席”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他们想写的情况下,指导他们怎样写,懂得写作的规律,掌握表达的技巧。其次是蹲下身来做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和学生一起探讨写作,真正做到亦师亦友,平等对话。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已经很少有几个能坚持写“下水作文”的了。教学过程中他们只知道对学生讲述理论,却不知道“下水”体验,当然也就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了。我们必须真正蹲下身来认识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出学生经验范围内的题目,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充分给学生思维空间和思想空间的自由以及自我表达的自由。这样学生才能想写、乐写,也才能写好。
四、科学评价,尊重真实
多年来,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往往是以自己的标准和成人的眼光为尺度,很少有教师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珍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其实是对学生创造个性的扼杀。
我们的作文教学评价必须学会欣赏学生的体验和心情,尊重学生的言说方式,关注学生的“童年体验”。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全责备,要尽量发现和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使学生能敢于真实的表达,乐于真实的表达。
作文教学是展现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怎样使学生写出好作文,这是我们永远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体验生活、多思考、勤动笔应是使学生写好作文的不二法门。
一、没有“源头活水”,哪来“涓涓细流”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好作文是老师教出来的。其实,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长期积累的结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的脑子里空空如也,光教给他们写作的技巧,又有什么用呢?教师的讲解与批改再精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会有很大提高。现实中,一些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他们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不少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提笔成文。中外许多知名的作家,他们都是从小就读了很多的书。这样的例子中外文学史上俯拾皆是。多读书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只有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源头活水,学生才会有的写,也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回归现实,贴近生活
作文应该是学生情感生活的自然流露,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于文字的一种自由的创作过程。当前写作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注重了课堂讲析与写法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学生走进了文本却远离了生活。孰不知你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写作模式、写作方法,但却无法教给他们人生的经历、思想、见解,更无法代替他们去认识和感受生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反复讲析,精心指导,而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八股”就是很机械,毫无情感。这也就是许多教师认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简单地可以“学”来的原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停地写。写自己身边的东西,写平凡的生活,写真实的情感。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没有社会经历,没有生活感悟,没有真实情感,学生的作文就只能瞎编乱造,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对自然、社会、人生赋予生命的感情,这才是作文强调的真实。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不了解社会和生活,或认识比较肤浅,有的学校为了片面强调升学率,搞所谓封闭式管理,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全部被囚禁在校园的方寸之地内,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整天呆在教室里,能接触的只有教材和讲义。且不说我们能否把教材让学生融会贯通,即使是融会贯通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呢,课本能替代吗?让人可悲的是现实社会中,这种教育认识上的错误,有许多人不仅没有认识到,还在追捧这种“三点一线”式的教育方式。家长怕学生走进生活变坏了,教师怕学生走进社会心野了不好管理,学校怕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乱了纲常。仿佛只有囚禁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作文教学中这种漠视学生心灵的错误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是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教育只有从根本上解放学生,学生才能有时间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人间善恶美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何愁写不出具有灵性的、富有情感的作文?别忘了,人,是社会的人。
三、改变角色,更新观念
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可谓是“任务型”教学。教师布置文题,学生带着任务去写作。每一学期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布置若干篇作文,任务完成万事大吉。很少有教师去从作文的角度,设计作文教学计划,帮助和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积累、怎样观察和了解生活、怎样从生活中发掘作文的素材、怎样写出生活中的“自我”以及“我”眼中的生活。虽然他们也深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却无所适从,感觉无事可做。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讲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甚微,自己又不能代替学生去认识生活、感悟社会。所以作文教学中,他们只能做旁观者或者只能做一些指手画脚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教师切记要遵循一定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注重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求异和敢于批判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签于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切切实实转变理念,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首席”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他们想写的情况下,指导他们怎样写,懂得写作的规律,掌握表达的技巧。其次是蹲下身来做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和学生一起探讨写作,真正做到亦师亦友,平等对话。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已经很少有几个能坚持写“下水作文”的了。教学过程中他们只知道对学生讲述理论,却不知道“下水”体验,当然也就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了。我们必须真正蹲下身来认识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出学生经验范围内的题目,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充分给学生思维空间和思想空间的自由以及自我表达的自由。这样学生才能想写、乐写,也才能写好。
四、科学评价,尊重真实
多年来,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往往是以自己的标准和成人的眼光为尺度,很少有教师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珍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其实是对学生创造个性的扼杀。
我们的作文教学评价必须学会欣赏学生的体验和心情,尊重学生的言说方式,关注学生的“童年体验”。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全责备,要尽量发现和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使学生能敢于真实的表达,乐于真实的表达。
作文教学是展现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怎样使学生写出好作文,这是我们永远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体验生活、多思考、勤动笔应是使学生写好作文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