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消化不良、上腹部存在饱胀感或者疼痛感,对患者的饮食、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院对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分组,为提高治疗效果,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疗效理想。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份到2014年8月份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44例男性患者以及3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23岁到72岁,平均年龄为(43.2±3.2)岁。经胃镜检查,均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排除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严重异型增生或者疑似恶变患者。患者2周内均无实施抑酸、铋剂以及抗生素治疗,无合并严重器官系统疾病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包括性别、年龄等,均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西医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药物选择奥美拉唑,剂量为每次20毫克,与晨间服用;阿莫西林剂量为每次1克,每天2次;克拉霉素剂量为每次0.5克,每天2次;维酶素片剂量为每次1克,每天3次;叶酸剂量为每次50毫克,每天2次;胶体枸橼酸铋钾剂量为每次110毫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以连续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存在腹胀的患者,可增加莫沙必利,剂量为5毫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汤剂治疗,药方包括党参、黄芪、茯苓、丹参各20克,白术、白芍、麦冬以及元胡各15克,炙甘草、木香、柴胡、砂仁、莪术各10克,三七粉3克。上述药方用水煎煮,每天1剂,分早中晚三餐前半小时服用,以连续治疗2个月为一个疗程。对于严重腹痛的患者,可增加延胡索、甘松以及川芎;恶心呕吐的患者增加陈皮以及半夏;返酸明显的患者增加瓦楞子;腹胀患者增加枳实、神曲、厚朴以及大黄;合并腺体增生的患者增加穿山甲、浙贝母以及牡蛎;合并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增加水蛭以及三棱;Hp阳性的患者增加半枝莲、白头翁、红藤、大黄以及黄连。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之后对疗效进行评估。治疗过程均严禁进行其余药物治疗,严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
(1)显效:患者经治療,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完全消失,幽门螺杆菌转阴,胃镜检查显示病灶消失。
(2)有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有所改善,幽门螺杆菌转阴,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病灶有所改善。
(3)无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无明显变化,胃黏膜病灶无改善迹象,幽门螺杆菌未转阴,或者病情加重。
不良反应观察主要包括恶心、腹泻、头晕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40 24 13 3 37(92.5%)
对照组 40 20 12 8 32(80%)
可见,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4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4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6例患者出现补链反应,发生率为15%,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恶心,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邝耀均[1]在研究中指出,该病主要因胃黏膜表面受到长期损害,导致原本的腺体出现萎缩,黏膜肌层因病理改变而增厚。腺体的萎缩或者消失,会导致胃黏膜厚度变小,且大多合并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以及不典型增生。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认为与胆汁反流、药物因素、免疫因素、生物因素、急性胃炎、感染等因素有关。
单纯的西医治疗主要从抗感染、消炎、增加胃动力方面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其副作用较大,病情容易反复,具有较高的局限性。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痞胀”以及“胃脘痛”等范围,多因饮食伤胃、脾胃虚弱以及肝气犯胃等所致,导致胃部受纳腐熟功能异常,继而出现胃脘痛。治疗上主要采取生津益气以及和胃降逆的方式。此次研究中,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以及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效果;白术则健脾燥湿以及扶助运化;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效果;黄芪以及炙甘草则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柴胡以及白芍能够理气消痞以及疏肝行气;莪术则具有消积止痛以及破血行气的效果;当归起到止血和补血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联合,起到疏肝健脾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其总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这与张莹[2]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理想,值得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邝耀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200-201.
[2]张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68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4):245-24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消化不良、上腹部存在饱胀感或者疼痛感,对患者的饮食、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院对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分组,为提高治疗效果,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疗效理想。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份到2014年8月份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44例男性患者以及3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23岁到72岁,平均年龄为(43.2±3.2)岁。经胃镜检查,均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排除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严重异型增生或者疑似恶变患者。患者2周内均无实施抑酸、铋剂以及抗生素治疗,无合并严重器官系统疾病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包括性别、年龄等,均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西医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药物选择奥美拉唑,剂量为每次20毫克,与晨间服用;阿莫西林剂量为每次1克,每天2次;克拉霉素剂量为每次0.5克,每天2次;维酶素片剂量为每次1克,每天3次;叶酸剂量为每次50毫克,每天2次;胶体枸橼酸铋钾剂量为每次110毫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以连续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存在腹胀的患者,可增加莫沙必利,剂量为5毫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汤剂治疗,药方包括党参、黄芪、茯苓、丹参各20克,白术、白芍、麦冬以及元胡各15克,炙甘草、木香、柴胡、砂仁、莪术各10克,三七粉3克。上述药方用水煎煮,每天1剂,分早中晚三餐前半小时服用,以连续治疗2个月为一个疗程。对于严重腹痛的患者,可增加延胡索、甘松以及川芎;恶心呕吐的患者增加陈皮以及半夏;返酸明显的患者增加瓦楞子;腹胀患者增加枳实、神曲、厚朴以及大黄;合并腺体增生的患者增加穿山甲、浙贝母以及牡蛎;合并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增加水蛭以及三棱;Hp阳性的患者增加半枝莲、白头翁、红藤、大黄以及黄连。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之后对疗效进行评估。治疗过程均严禁进行其余药物治疗,严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
(1)显效:患者经治療,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完全消失,幽门螺杆菌转阴,胃镜检查显示病灶消失。
(2)有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有所改善,幽门螺杆菌转阴,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病灶有所改善。
(3)无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无明显变化,胃黏膜病灶无改善迹象,幽门螺杆菌未转阴,或者病情加重。
不良反应观察主要包括恶心、腹泻、头晕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40 24 13 3 37(92.5%)
对照组 40 20 12 8 32(80%)
可见,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4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4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6例患者出现补链反应,发生率为15%,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恶心,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邝耀均[1]在研究中指出,该病主要因胃黏膜表面受到长期损害,导致原本的腺体出现萎缩,黏膜肌层因病理改变而增厚。腺体的萎缩或者消失,会导致胃黏膜厚度变小,且大多合并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以及不典型增生。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认为与胆汁反流、药物因素、免疫因素、生物因素、急性胃炎、感染等因素有关。
单纯的西医治疗主要从抗感染、消炎、增加胃动力方面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其副作用较大,病情容易反复,具有较高的局限性。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痞胀”以及“胃脘痛”等范围,多因饮食伤胃、脾胃虚弱以及肝气犯胃等所致,导致胃部受纳腐熟功能异常,继而出现胃脘痛。治疗上主要采取生津益气以及和胃降逆的方式。此次研究中,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以及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效果;白术则健脾燥湿以及扶助运化;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效果;黄芪以及炙甘草则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柴胡以及白芍能够理气消痞以及疏肝行气;莪术则具有消积止痛以及破血行气的效果;当归起到止血和补血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联合,起到疏肝健脾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其总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这与张莹[2]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理想,值得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邝耀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200-201.
[2]张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68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4):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