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要在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上讲创新、求实效,开拓性地实现学员的个性发展与院校的共性培养相统一,积极营造有益于学员全面发展、健康成材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创新理念;科学;育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知识军事的特征日益凸现。为了全面贯彻和大力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战略,军队院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军校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从事军事教育的工作者应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呢?
一、培育“自然性”,焕发军校学员的生命活力
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军校学员的这种“自然性”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自然性”是军校学员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于教员去唤醒。我们大多数担负课程教学的教员,所从事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特别是政治思想及科学文化教学,其内容往往是以构建智能、塑造心灵等为目的的人化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能感受到部分教员的意念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些看法:军校学员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员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对人类现有文化知识的选择继承与吸收;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灌输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这些观点貌似有理,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见物不见人,忽视了军校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军校青年学员的自然活力和灵性。因此,每个教员不仅要向军校学员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军校学员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员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军校学员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
二、培养“社会性”,充实军校学员的心灵空间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军校教育也同样要开启军校学员的这种“社会性”,从而广泛地充实学员的心灵空间,绝不能因军事教育的特殊性而“自我封闭”“与世隔绝”。而事实上,在传统的军事教育观念中,为了保持军校学员心灵的“纯洁”,总是尽量回避甚至不让军校学员涉足社会,特别是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如此以来,学员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果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以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非旦如此,传统封闭式教学中,军校学员学习与周围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军校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军校学员反而“适应性”差,难以应对军队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更难以在军队建设与社会生活中找准平衡点。
为此,军校教育必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一方面,打开校门,引导军校学员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促进军校学员与地方院校、与社会的交流。另一方面,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军校学员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能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焦等形式,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培育“发展性”,铺就军校学员的成才之路
军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军校学员的合理发展,偏离了这一根本任务,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在教育教学中要确立发展变化的学生观,要能够正视每位军校学员潜藏的“发展性”,培育和发掘军校学员的发展潜能。每个社会青年刚踏入军校大门时都是一片有待开发、耕耘的土地,蕴藏着无限生机,军事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军校学员的发展需要,强调在学员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随着军校学员身体的发育成长,在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的过程中,创新发展的能力往往为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基础。无数教学实践也恰恰证明,教学活动方式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对学员创新发展的潜能开发越有益,学员今后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广阔。所以,身处一线的军校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善待军校学员的创新潜能”意识,才能为军校学员筑起创新成才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培养“个体性”,展现军校学员的多彩世界
每位军校学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即使他们的学习环境具有整齐划一的条令要求与体现,但也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个体间的差异存在,抹杀军校学员的个性发展。有教育家曾指出:众多学生来到学校,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然而,传统的学历教育、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必然会磨平军校学员个性的棱角,加之进入军校后穿着统一的军装,使他们俨然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尤其是那些聪明活泼、爱动脑动手的军校学员,更易为这种“统得过死”的教学体系所伤害,这实际上可以说是对军校学员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军校学员个性才华的施展。
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军校教育应从尊重军校学员的个性出发,承认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陈旧僵化,坚持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员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员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创新理念;科学;育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知识军事的特征日益凸现。为了全面贯彻和大力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战略,军队院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军校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从事军事教育的工作者应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呢?
一、培育“自然性”,焕发军校学员的生命活力
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军校学员的这种“自然性”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自然性”是军校学员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于教员去唤醒。我们大多数担负课程教学的教员,所从事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特别是政治思想及科学文化教学,其内容往往是以构建智能、塑造心灵等为目的的人化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能感受到部分教员的意念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些看法:军校学员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员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对人类现有文化知识的选择继承与吸收;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灌输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这些观点貌似有理,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见物不见人,忽视了军校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军校青年学员的自然活力和灵性。因此,每个教员不仅要向军校学员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军校学员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员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军校学员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
二、培养“社会性”,充实军校学员的心灵空间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军校教育也同样要开启军校学员的这种“社会性”,从而广泛地充实学员的心灵空间,绝不能因军事教育的特殊性而“自我封闭”“与世隔绝”。而事实上,在传统的军事教育观念中,为了保持军校学员心灵的“纯洁”,总是尽量回避甚至不让军校学员涉足社会,特别是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如此以来,学员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果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以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非旦如此,传统封闭式教学中,军校学员学习与周围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军校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军校学员反而“适应性”差,难以应对军队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更难以在军队建设与社会生活中找准平衡点。
为此,军校教育必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一方面,打开校门,引导军校学员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促进军校学员与地方院校、与社会的交流。另一方面,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军校学员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能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焦等形式,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培育“发展性”,铺就军校学员的成才之路
军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军校学员的合理发展,偏离了这一根本任务,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在教育教学中要确立发展变化的学生观,要能够正视每位军校学员潜藏的“发展性”,培育和发掘军校学员的发展潜能。每个社会青年刚踏入军校大门时都是一片有待开发、耕耘的土地,蕴藏着无限生机,军事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军校学员的发展需要,强调在学员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随着军校学员身体的发育成长,在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的过程中,创新发展的能力往往为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基础。无数教学实践也恰恰证明,教学活动方式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对学员创新发展的潜能开发越有益,学员今后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广阔。所以,身处一线的军校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善待军校学员的创新潜能”意识,才能为军校学员筑起创新成才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培养“个体性”,展现军校学员的多彩世界
每位军校学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即使他们的学习环境具有整齐划一的条令要求与体现,但也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个体间的差异存在,抹杀军校学员的个性发展。有教育家曾指出:众多学生来到学校,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然而,传统的学历教育、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必然会磨平军校学员个性的棱角,加之进入军校后穿着统一的军装,使他们俨然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尤其是那些聪明活泼、爱动脑动手的军校学员,更易为这种“统得过死”的教学体系所伤害,这实际上可以说是对军校学员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军校学员个性才华的施展。
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军校教育应从尊重军校学员的个性出发,承认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陈旧僵化,坚持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员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员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