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想象力是现代语文素质教育培养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又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从创设情境、领悟内涵、表现个性化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阅读 创新 思维 联想 想象 能力
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而想象又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品味语句,创设情境
打开语文课本,学生看到的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见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张先生的《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如果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月亮透过云的缝隙,花儿舞弄着影子”,既没有生气,又没有诗味。为此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花儿”如何“弄影”?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花儿随风摆动的姿态倒映在水中,犹如少女搔首弄姿。”尽管有些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花儿在水中的倒影,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当暮色笼罩整个池塘之际,天上浮云掩月,突然,微风吹拂,浮云飘散,月光穿过云际,露出圆圆的笑脸,照射着池塘中的一切。这样,词人发现,那即将凋残的春花,把自己的身影投向水面,而且随着春风的吹拂不断摆动自己的腰身,仿佛在搔首弄姿。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进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愁和喜。
二、搭建桥梁,领悟内蕴
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荷塘月色》第五段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似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些文字看起来很平淡,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以“酣睡”与“小睡”比喻什么?有何用意?比喻义都能答出,“酣睡”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那用意只是“朗照好,朦胧也好”吗?能不能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当时的心态来看呢?学生思考片刻,有的说:“富裕的生活固然好,清贫也别有风味。”有的说:“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有的说:“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后两个学生回答太深刻了,如果不激发学生联系背景、作者进行想象,作品的深层内蕴就很难把握。
三、大胆想象,表现个性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理解。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齐恒晋文之事》主要是讲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的核心就是要“仁爱”,这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畅谈个人理解的好机会。课堂上,我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孟子主张以“仁”治天下,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需不需要“仁爱”?学生纷纷发言:
“我班的班主任就采用了‘仁政’,管理深得人心,班级的各项活动都能取得好的成绩,看,墙上的奖状就是我们团结努力的见证。”
……
我对学生的发言非常满意,因为他们已经落实了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了。就在讨论快要结束时,一位学生又站起来说:“我不否认以上同学的看法,但我认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治理,只有‘仁’没有‘法’不行。因为现在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能做领导、掌握权力,这样就必须有‘法’来约束他们,如果只有‘仁’没有‘法’,是不是还让犯罪分子在社会上继续为非作歹呢?因此在讲仁政治家、治国的同时,必须有‘法制’作后盾。”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不少同学的赞同,有的点头称是,有的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课堂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进而迸发出创造新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关键词:阅读 创新 思维 联想 想象 能力
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而想象又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品味语句,创设情境
打开语文课本,学生看到的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见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张先生的《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如果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月亮透过云的缝隙,花儿舞弄着影子”,既没有生气,又没有诗味。为此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花儿”如何“弄影”?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花儿随风摆动的姿态倒映在水中,犹如少女搔首弄姿。”尽管有些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花儿在水中的倒影,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当暮色笼罩整个池塘之际,天上浮云掩月,突然,微风吹拂,浮云飘散,月光穿过云际,露出圆圆的笑脸,照射着池塘中的一切。这样,词人发现,那即将凋残的春花,把自己的身影投向水面,而且随着春风的吹拂不断摆动自己的腰身,仿佛在搔首弄姿。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进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愁和喜。
二、搭建桥梁,领悟内蕴
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荷塘月色》第五段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似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些文字看起来很平淡,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以“酣睡”与“小睡”比喻什么?有何用意?比喻义都能答出,“酣睡”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那用意只是“朗照好,朦胧也好”吗?能不能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当时的心态来看呢?学生思考片刻,有的说:“富裕的生活固然好,清贫也别有风味。”有的说:“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有的说:“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后两个学生回答太深刻了,如果不激发学生联系背景、作者进行想象,作品的深层内蕴就很难把握。
三、大胆想象,表现个性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理解。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齐恒晋文之事》主要是讲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的核心就是要“仁爱”,这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畅谈个人理解的好机会。课堂上,我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孟子主张以“仁”治天下,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需不需要“仁爱”?学生纷纷发言:
“我班的班主任就采用了‘仁政’,管理深得人心,班级的各项活动都能取得好的成绩,看,墙上的奖状就是我们团结努力的见证。”
……
我对学生的发言非常满意,因为他们已经落实了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了。就在讨论快要结束时,一位学生又站起来说:“我不否认以上同学的看法,但我认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治理,只有‘仁’没有‘法’不行。因为现在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能做领导、掌握权力,这样就必须有‘法’来约束他们,如果只有‘仁’没有‘法’,是不是还让犯罪分子在社会上继续为非作歹呢?因此在讲仁政治家、治国的同时,必须有‘法制’作后盾。”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不少同学的赞同,有的点头称是,有的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课堂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进而迸发出创造新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