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显微镜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1年到2014年1月中收治的颅脑肿瘤且进行显微镜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病灶特点采用不同入路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随访调查发现在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显著,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肿瘤患者,可以根据患者不同肿瘤病灶的部位以及特点,采用不同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不同入路 颅脑肿瘤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110-01
临床上各种肿瘤的发病率中脑瘤占到了2%,由于颅内肿瘤在患者的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为恶心、颅内高压以及视觉模糊等,导致出现误诊率比较高,如果对患者治疗不及时,严重影响术后康复[1]。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显微外科手术逐渐成为治疗颅脑肿瘤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创伤性小等优点[2]。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显微镜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以及临床效果,对我院收治的40例颅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2012年1年到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全部经过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3.6~64.7岁,平均为(45.3 5.2)岁。其中10例肿瘤在脑桥小脑角部,6例在岩斜区部,8例在第三脑室前部,5例在丘脑-基底节区部,4例在小脑部,4例在鞍区部,3例在颅前窝底部。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表位为:头部出现头痛、头麻和头晕等,消化系统症状为恶心、呕吐等,视乳头水肿等,或者出现由于肿瘤压迫导致的癫痫等症状;经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脑脊液中蛋白、压力以及白细胞计数等升高;经CT、MRI扫描发现患者肿瘤病灶部位强度出现变化;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此次试验全部同意。
1.3 治疗方法
对于肿瘤部位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对于脑桥小脑部患者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进行切除术治疗。对于岩斜区部位的患者,采用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切除术治疗。在患者的小脑幕下以及岩骨后进入,抬起小脑,将蛛网膜切开,然后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脑塌陷后肿瘤部位就能够显现出。对于第三脑室患者,主要采用经脑中线作弧形的皮肤切口,然后采用纵裂入路的方法进行切除,取机体的颅骨部位作为骨窗,然后牵离脑液,暴露出病灶后进行切除。对于丘脑-基底节区部患者,在机体的肿瘤侧成弧形处的皮肤做一切口,将骨窗打开后,然后将皮质切开,牵离脑组织,将病灶暴露后进行切除。对于小脑部患者,主要经患者的枕下旁正中切口入路进行切除术,在患者肿瘤一侧的皮肤做一个切口,开骨窗后,切开机体小脑皮层,然后将肿瘤分块进行切除。对于鞍区部患者,主要采用经患者的额下入路记性切除手术,将患者的额叶抬起,将外侧的裂池蛛网膜进行切开,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暴露出肿瘤后进行切除。对于颅前窝底部患者主要采用经右额眉上切口入路进行切除手术。
1.4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后对患者的评价标准主要有:(1)生活质量。对患者随访在1年以上,记录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情况,主要采用WHO制定的关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2)临床症状。通过CT和MRI进行扫描,观察患者手术后颅脑肿瘤的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主要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患者在手术前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5.2)分,经过手术治疗后,在手术后的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1.7 )、(83.2 )以及(93.4 )分。手术后相比于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对比
患者经过手术后,通过随访调查发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机体恢复显著,预后良好,相比于治疗前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又(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传统的治疗颅脑肿瘤的方法为开颅手术,该方法具有创伤较大,出血多、术后容易出现感染等缺点,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严重时候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危害,严重影响着机体的预后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显微外科手术逐渐成为了治疗颅脑肿瘤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对患者的危害比较小[3]。但是采用该方法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灶部位采取不同的入路治疗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显微外科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以及效果,经过试验发现,患者经过手术后,生活质量相比于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对于颅脑肿瘤患者的治疗可以采用不同入路的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洪澎,曾现伟,李明远,等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 附12 例报告 )[J]. 山东医药,2012,52(2):40-41.
[2] 周大彪,罗世祺,马振宇,等 .1267 例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3(1):4-7.
[3] 王久忠,王立江,韩光良,等 .平稳控制血压在老年高血压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0):3747-3749.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不同入路 颅脑肿瘤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110-01
临床上各种肿瘤的发病率中脑瘤占到了2%,由于颅内肿瘤在患者的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为恶心、颅内高压以及视觉模糊等,导致出现误诊率比较高,如果对患者治疗不及时,严重影响术后康复[1]。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显微外科手术逐渐成为治疗颅脑肿瘤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创伤性小等优点[2]。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显微镜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以及临床效果,对我院收治的40例颅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2012年1年到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全部经过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3.6~64.7岁,平均为(45.3 5.2)岁。其中10例肿瘤在脑桥小脑角部,6例在岩斜区部,8例在第三脑室前部,5例在丘脑-基底节区部,4例在小脑部,4例在鞍区部,3例在颅前窝底部。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表位为:头部出现头痛、头麻和头晕等,消化系统症状为恶心、呕吐等,视乳头水肿等,或者出现由于肿瘤压迫导致的癫痫等症状;经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脑脊液中蛋白、压力以及白细胞计数等升高;经CT、MRI扫描发现患者肿瘤病灶部位强度出现变化;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此次试验全部同意。
1.3 治疗方法
对于肿瘤部位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对于脑桥小脑部患者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进行切除术治疗。对于岩斜区部位的患者,采用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切除术治疗。在患者的小脑幕下以及岩骨后进入,抬起小脑,将蛛网膜切开,然后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脑塌陷后肿瘤部位就能够显现出。对于第三脑室患者,主要采用经脑中线作弧形的皮肤切口,然后采用纵裂入路的方法进行切除,取机体的颅骨部位作为骨窗,然后牵离脑液,暴露出病灶后进行切除。对于丘脑-基底节区部患者,在机体的肿瘤侧成弧形处的皮肤做一切口,将骨窗打开后,然后将皮质切开,牵离脑组织,将病灶暴露后进行切除。对于小脑部患者,主要经患者的枕下旁正中切口入路进行切除术,在患者肿瘤一侧的皮肤做一个切口,开骨窗后,切开机体小脑皮层,然后将肿瘤分块进行切除。对于鞍区部患者,主要采用经患者的额下入路记性切除手术,将患者的额叶抬起,将外侧的裂池蛛网膜进行切开,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暴露出肿瘤后进行切除。对于颅前窝底部患者主要采用经右额眉上切口入路进行切除手术。
1.4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后对患者的评价标准主要有:(1)生活质量。对患者随访在1年以上,记录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情况,主要采用WHO制定的关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2)临床症状。通过CT和MRI进行扫描,观察患者手术后颅脑肿瘤的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主要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患者在手术前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5.2)分,经过手术治疗后,在手术后的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1.7 )、(83.2 )以及(93.4 )分。手术后相比于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对比
患者经过手术后,通过随访调查发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机体恢复显著,预后良好,相比于治疗前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又(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传统的治疗颅脑肿瘤的方法为开颅手术,该方法具有创伤较大,出血多、术后容易出现感染等缺点,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严重时候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危害,严重影响着机体的预后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显微外科手术逐渐成为了治疗颅脑肿瘤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对患者的危害比较小[3]。但是采用该方法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灶部位采取不同的入路治疗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显微外科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以及效果,经过试验发现,患者经过手术后,生活质量相比于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对于颅脑肿瘤患者的治疗可以采用不同入路的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洪澎,曾现伟,李明远,等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 附12 例报告 )[J]. 山东医药,2012,52(2):40-41.
[2] 周大彪,罗世祺,马振宇,等 .1267 例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3(1):4-7.
[3] 王久忠,王立江,韩光良,等 .平稳控制血压在老年高血压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0):3747-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