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2007年,“厦门PX事件”历经将近一年的曲折发展,从“缓建”到“环评”,最后以政府决策“迁址漳州”得到合理解决,这既是政府对民意择善而从的体现,亦是公众积极参政议政、具有社会民主标志意义的事件。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内容与形式。监督的客体是行使公权力的政府机关和个人,监督载体主要是批评性报道。《南方周末》是我国批评性报道的典范,本文以《南方周末》对“厦门PX事件”的报道为例,试论批评性报道对社会民主的促进作用。
对民意井喷的有效疏导
批评性报道反映了群众呼声,实施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抑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亦可以疏导民意,增进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与和谐。
2007年5月31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亿化工项目引发剧毒传闻厦门果断叫停应对公共危机》的报道,及时反映了“厦门PX项目”的情况,迅速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在这篇报道刊登前,厦门市民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了解到PX项目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由于没有可供咨询的权威信息渠道,其中部分传闻已近离奇,“PX易导致畸形儿”一说在市民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间,《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等报纸澄清“PX项目”的“正面报道”未能消除群众的疑惑。5月30日上午,厦门市政府宣布PX项目缓建。不少人认为缓建离他们希望迁址的要求太远,民意在此时终于井喷。
《南方周末》记者采写该报道时“采访不下20位对象,身份不一,去过海沧,去过项目工地,去过温厝村,去过厦门大学”①。记者还引用了中科院某位匿名化学专家的原话,否定了传闻中所说的“PX易导致畸形儿”一说。
众多读者纷纷在该报道的网上留言表示要理性对待PX项目。在民间力量以及舆论的压力之下,2007年6月1日,厦门市政府公开向广大民众包括新闻界朋友征求意见和建议。至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才陆续展开。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促进社会民主
我国新闻媒体所发表的批评性报道绝非西方国家某些以制造轰动效应为目的的“扒粪报道”。批评性报道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理念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07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登载了报道《环评座谈会全记录:“我誓死捍卫你说话权利”》。据报道,“106名参会市民代表中,近九成反对PX项目落户厦门。”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子鹭称,这是厦门市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且大张旗鼓的公众座谈会,也是政府与民众互动新模式的初次体验。
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公众通过正确的渠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2007年12月20日,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决定,厦门PX项目将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厦门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姿态聆听公众意见,接受媒体舆论监督,最终并没有“捅娄子”或者“丢面子”,反而赢得舆论的一致好评。2007年,经媒体揭露后,重庆钉子户、山西黑砖窑等事件得到解决,批评性报道在促进社会民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搭建人民参政议政的平台
在“厦门PX事件”中,我们见识了民间力量的巨大。民间力量尽管不够成熟,却是促进我国社会民主的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新闻媒体以批评性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亦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工具参政议政的表现。
新闻媒体为事件中的各方主体提供言论平台,使各方主体在公众面前获得平等对话的机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主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民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能够参加管理,提出批评和建议,进行监督②。
批评性报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舆论引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流言很容易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迅速扩散,具有传媒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应主动担负舆论监督与引导作用。2007年5月份,中国国内部分手机用户收到关于“香蕉含类似SARS病毒”的信息,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及时采访农业部和有关专家,证实该信息纯粹谣传,挽回了蕉农的损失。
强化批评性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由于人们对批评性报道存在误解,采写此类报道的记者在采写过程中经常受到当事者的阻挠。近年来,因撰写批评性报道而引来官司的记者不在少数,2008年1月,西丰县委书记违法“进京拘传《法制日报》记者”的荒唐行径,就曾引起全国舆论哗然。
批评性报道长期以来被一些习惯势力套上“负面报道”的头箍,甚至将批评性报道与“负面影响”混为一谈,导致一些地方官员不理解甚至阻挠记者的采访工作。其实,任何报道由于处理不当,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我们习惯说的“正面报道”③。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在抵抗雪灾、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等方面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这种批评性报道不是添乱,它可以集纳全社会的智慧,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寻求最有效的方式。
同时,批评性报道揭露的是负面事件,如果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运用不当,容易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导致破坏性结果。鉴于这种双重性,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以公共信息传播者为己任,消除各种不必要的担忧,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立足全局,实事求是,强化批评性报道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注释:
①朱红军:南方周末关于厦门PX评论以及网友评论,天涯论坛。
②刘佩弦、常冠吾、刘振坤、徐华纲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范以锦:《“负面报道”不是“负面影响”》,《南方周末》,2007年11月22日。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
编校:郑艳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内容与形式。监督的客体是行使公权力的政府机关和个人,监督载体主要是批评性报道。《南方周末》是我国批评性报道的典范,本文以《南方周末》对“厦门PX事件”的报道为例,试论批评性报道对社会民主的促进作用。
对民意井喷的有效疏导
批评性报道反映了群众呼声,实施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抑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亦可以疏导民意,增进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与和谐。
2007年5月31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亿化工项目引发剧毒传闻厦门果断叫停应对公共危机》的报道,及时反映了“厦门PX项目”的情况,迅速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在这篇报道刊登前,厦门市民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了解到PX项目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由于没有可供咨询的权威信息渠道,其中部分传闻已近离奇,“PX易导致畸形儿”一说在市民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间,《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等报纸澄清“PX项目”的“正面报道”未能消除群众的疑惑。5月30日上午,厦门市政府宣布PX项目缓建。不少人认为缓建离他们希望迁址的要求太远,民意在此时终于井喷。
《南方周末》记者采写该报道时“采访不下20位对象,身份不一,去过海沧,去过项目工地,去过温厝村,去过厦门大学”①。记者还引用了中科院某位匿名化学专家的原话,否定了传闻中所说的“PX易导致畸形儿”一说。
众多读者纷纷在该报道的网上留言表示要理性对待PX项目。在民间力量以及舆论的压力之下,2007年6月1日,厦门市政府公开向广大民众包括新闻界朋友征求意见和建议。至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才陆续展开。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促进社会民主
我国新闻媒体所发表的批评性报道绝非西方国家某些以制造轰动效应为目的的“扒粪报道”。批评性报道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理念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07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登载了报道《环评座谈会全记录:“我誓死捍卫你说话权利”》。据报道,“106名参会市民代表中,近九成反对PX项目落户厦门。”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子鹭称,这是厦门市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且大张旗鼓的公众座谈会,也是政府与民众互动新模式的初次体验。
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公众通过正确的渠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2007年12月20日,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决定,厦门PX项目将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厦门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姿态聆听公众意见,接受媒体舆论监督,最终并没有“捅娄子”或者“丢面子”,反而赢得舆论的一致好评。2007年,经媒体揭露后,重庆钉子户、山西黑砖窑等事件得到解决,批评性报道在促进社会民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搭建人民参政议政的平台
在“厦门PX事件”中,我们见识了民间力量的巨大。民间力量尽管不够成熟,却是促进我国社会民主的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新闻媒体以批评性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亦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工具参政议政的表现。
新闻媒体为事件中的各方主体提供言论平台,使各方主体在公众面前获得平等对话的机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主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民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能够参加管理,提出批评和建议,进行监督②。
批评性报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舆论引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流言很容易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迅速扩散,具有传媒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应主动担负舆论监督与引导作用。2007年5月份,中国国内部分手机用户收到关于“香蕉含类似SARS病毒”的信息,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及时采访农业部和有关专家,证实该信息纯粹谣传,挽回了蕉农的损失。
强化批评性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由于人们对批评性报道存在误解,采写此类报道的记者在采写过程中经常受到当事者的阻挠。近年来,因撰写批评性报道而引来官司的记者不在少数,2008年1月,西丰县委书记违法“进京拘传《法制日报》记者”的荒唐行径,就曾引起全国舆论哗然。
批评性报道长期以来被一些习惯势力套上“负面报道”的头箍,甚至将批评性报道与“负面影响”混为一谈,导致一些地方官员不理解甚至阻挠记者的采访工作。其实,任何报道由于处理不当,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我们习惯说的“正面报道”③。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在抵抗雪灾、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等方面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这种批评性报道不是添乱,它可以集纳全社会的智慧,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寻求最有效的方式。
同时,批评性报道揭露的是负面事件,如果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运用不当,容易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导致破坏性结果。鉴于这种双重性,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以公共信息传播者为己任,消除各种不必要的担忧,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立足全局,实事求是,强化批评性报道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注释:
①朱红军:南方周末关于厦门PX评论以及网友评论,天涯论坛。
②刘佩弦、常冠吾、刘振坤、徐华纲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范以锦:《“负面报道”不是“负面影响”》,《南方周末》,2007年11月22日。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