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下旬以来,随着光伏市场的整体转暖以及自身业绩的不断向好,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港股上市公司——保利协鑫股价一路飙涨并稳定于2.55港元-2.7港元。值得一提的是,保利协鑫市值已超过400亿港元,约合52亿美元,成为新晋全球光伏股市值之最。其不仅超过美国第一太阳能的51亿美元市值,几乎与我国赴美上市的10家光伏下游企业市值总和相当。
身为民营企业,保利协鑫进入光伏行业7年即成为龙头老大,不可不提其创始人、主席朱共山。
民营电王:
火力发电厂不冒黑烟
在涉足光伏产业10年前,朱共山对外界讲得最多的是,为什么他的火力发电厂不冒黑烟。
朱共山1958年出生在江苏阜宁县东沟镇农村,在家排行老三,他的发家史在家乡近乎被神化。
朱共山从1978年就开始在阜宁打拼,靠销售电器起家。1981年,他毕业于南京电力专科学校。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创业。先是在海外注册成立协鑫集团(壳公司),以外商身份在内地找项目。其第一个项目,是在太仓建了一个热电厂,即1996年成立的太仓新海康协鑫热电有限公司。
这一公司由朱共山与香港新海康航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而后者的大股东,是保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香港嵘高贸易有限公司”,持股65%。也就是说,朱共山初次“出山”,就和央企保利集团站在一起唱大戏,这也是保利协鑫公司名称的由来。
朱共山性格豪爽,他在短时间内打通了江浙人脉,开始在这两省的二三线城市及经济开发区建立工业配套电厂,主攻垃圾发电、生物质能等环保再生能源电厂。
2003年6月,太仓环保电厂1号机组并网发电,《苏州日报》对此报道称,电厂那根矗立在长江边的210米高的大烟囱里,竟然看不到一缕黑烟。
朱共山说,为确保电厂投运后烟囱里不见黑龙,一期2台13.5万千瓦发电机组总投资只有12.5亿元,却有2.5亿元用到了安装脱硫装置上,换来了二氧化硫的低排放。此外,电厂的所有污水都要通过两次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于大量的粉煤灰,同样实现了废物利用,出售给建材部门制砖制水泥,给工程建设单位填土修路……
依靠这种手法,朱共山十年间建造了20多家电厂,被坊间称为“民营电王”;他将电厂资产打包,在2007年把保利协鑫带到了香港主板上市。
“长单”之赌:
不赚眼前赚长远
2006年,朱共山决定进入光伏产业门槛最高的上游——多晶硅原料行业。
他狠砸70亿元在徐州创立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中能)。那个时候,国内光伏企业密集在海外上市,朱共山之所以区别于无锡尚德、天威英利进入上游,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更是因为他是个“大胃王”。
朱共山敢赌。江苏中能投产之后,恰好碰到多晶硅价格一路高涨的行情。但就在多晶硅异常紧俏的疯狂时刻,他决定利用多晶硅供不应求的机会与下游客户签订长期战略供应合同。
随后,江苏中能并没有趁机大赚500美元/公斤的现货利润,而是选择与客户签订利润相对要少得多的8年长期合同,合同价比现货价要低40%-50%,按照账目算下来,朱共山放跑了上百亿元的利润。
朱共山一直认为签“长单”是他在光伏产业打的漂亮仗,这一招为江苏中能在金融危机逆市扩产做好铺垫。当时多晶硅价格已经跌到了100美元以下,但有了这些“长单”,江苏中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比其他企业的日子好过许多。
朱共山玩转新能源的效率之高与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2006年底才进入光伏产业,两年多就在全球多晶硅原料行业排行老三,2011年则成为全球最大;2010年,他又涉足硅片领域,只花了不足一年,就成为行业第一,不仅供应量占了全球约三成,成本更是业界最低。
而经过三年研发,2012年保利协鑫千吨硅烷流化床线中试成功。现在开始进行几十倍的产业化放大,计划在2014年万吨级硅烷流化床项目投产,届时保利协鑫将实现多晶硅惊人的成本——低于每公斤10美元。随着光伏市场的整体转暖,不难预测,占有全球最大多晶硅和硅片市场份额的保利协鑫,将是下一轮光伏回暖中最大的赢家。
全球第一:
极端追求下的人才战略
保利协鑫能够如此迅速地攀升到全球第一的位置,与朱共山对规模和速度的极端追求不无关系。朱共山认为,一家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机遇和规模。他乐此不疲地与央企合作,称自己“流着央企的血液”,他喜欢“国字头”,手下不少高管都来自央企或大型国企,其近年来的合作伙伴有中电投、中广核、招商局等。员工们说朱共山“到哪里都有办公室”。
朱曾说,他选择要做的行业,要做就做世界第一,要不就不做。一位2009年底加入协鑫硅材料的员工回忆说,当时看着一片荒芜的工地,心里嘀咕说,2010年年初投产恐怕只是口号吧。但后来他发现,施工进程速度远远超乎他想象,仅仅几天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协鑫硅材料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业内平均需要2年的建设任务。
但任何项目的攻克,最关键的永远是人才。2006年决意涉足多晶硅时,朱共山聘请国内最好的工程设计单位化工部第六设计院进行设计,人才则从中石油、中石化、扬子石化等寻找,还从半导体行业中挖人。据接近朱共山的人士介绍,朱寻求人才的通道非常广泛,且提供非常优厚的薪资待遇。一位协鑫子公司的高管曾被朱共山面试了5分钟,就敲定下来。2008年,他更是在美国华盛顿州里奇兰设立研发中心,吸引行业内最顶尖的外籍专家加入,现在这个研发团队超过三十人。而在徐州,硅烷流化床项目有20多人的专项课题组,江苏中能总工程师蒋立民说:“我们工作的节奏和方式是,可以八小时外、周末全部用来工作,也感染了外聘的专家和协作单位。他们本来的理念是不加班,后来也跟着我们周末一起工作。”
冲在一线:
“成吉思汗气质”
从某种程度上,朱的风格与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相当近似。两人都极有“成吉思汗”气质:对制造极为擅长,以规模来削低成本;喜欢亲赴一线指挥作战;当他闯进任何一个新领域,都会让对手胆寒;在管理上,朱共山的风格也和郭台铭有近似之处,那就是半军事化的严格控制。对“掉队者”,更不惜以铁腕进行整合。
熟悉朱共山的人说,朱颇有谋略,且喜欢冲在第一线。保利协鑫较大的项目,朱都会亲自指挥作战。在长途火车上,朱电话不断,向一个个项目发出最新指示。现在,朱已购买了一架私人飞机,方便在路途中召开会议。
朱共山敢赌,但也不是盲目地去赌,他会有自己的一些信息渠道,了解一个行业什么时候进入高点,什么时候爆发。“他认为大的方向他能判断准,决策交给别人来做,还不如自己来做。他身上有股霸气,很强势。”接近朱共山的人说。(编辑/张本科)
身为民营企业,保利协鑫进入光伏行业7年即成为龙头老大,不可不提其创始人、主席朱共山。
民营电王:
火力发电厂不冒黑烟
在涉足光伏产业10年前,朱共山对外界讲得最多的是,为什么他的火力发电厂不冒黑烟。
朱共山1958年出生在江苏阜宁县东沟镇农村,在家排行老三,他的发家史在家乡近乎被神化。
朱共山从1978年就开始在阜宁打拼,靠销售电器起家。1981年,他毕业于南京电力专科学校。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创业。先是在海外注册成立协鑫集团(壳公司),以外商身份在内地找项目。其第一个项目,是在太仓建了一个热电厂,即1996年成立的太仓新海康协鑫热电有限公司。
这一公司由朱共山与香港新海康航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而后者的大股东,是保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香港嵘高贸易有限公司”,持股65%。也就是说,朱共山初次“出山”,就和央企保利集团站在一起唱大戏,这也是保利协鑫公司名称的由来。
朱共山性格豪爽,他在短时间内打通了江浙人脉,开始在这两省的二三线城市及经济开发区建立工业配套电厂,主攻垃圾发电、生物质能等环保再生能源电厂。
2003年6月,太仓环保电厂1号机组并网发电,《苏州日报》对此报道称,电厂那根矗立在长江边的210米高的大烟囱里,竟然看不到一缕黑烟。
朱共山说,为确保电厂投运后烟囱里不见黑龙,一期2台13.5万千瓦发电机组总投资只有12.5亿元,却有2.5亿元用到了安装脱硫装置上,换来了二氧化硫的低排放。此外,电厂的所有污水都要通过两次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于大量的粉煤灰,同样实现了废物利用,出售给建材部门制砖制水泥,给工程建设单位填土修路……
依靠这种手法,朱共山十年间建造了20多家电厂,被坊间称为“民营电王”;他将电厂资产打包,在2007年把保利协鑫带到了香港主板上市。
“长单”之赌:
不赚眼前赚长远
2006年,朱共山决定进入光伏产业门槛最高的上游——多晶硅原料行业。
他狠砸70亿元在徐州创立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中能)。那个时候,国内光伏企业密集在海外上市,朱共山之所以区别于无锡尚德、天威英利进入上游,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更是因为他是个“大胃王”。
朱共山敢赌。江苏中能投产之后,恰好碰到多晶硅价格一路高涨的行情。但就在多晶硅异常紧俏的疯狂时刻,他决定利用多晶硅供不应求的机会与下游客户签订长期战略供应合同。
随后,江苏中能并没有趁机大赚500美元/公斤的现货利润,而是选择与客户签订利润相对要少得多的8年长期合同,合同价比现货价要低40%-50%,按照账目算下来,朱共山放跑了上百亿元的利润。
朱共山一直认为签“长单”是他在光伏产业打的漂亮仗,这一招为江苏中能在金融危机逆市扩产做好铺垫。当时多晶硅价格已经跌到了100美元以下,但有了这些“长单”,江苏中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比其他企业的日子好过许多。
朱共山玩转新能源的效率之高与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2006年底才进入光伏产业,两年多就在全球多晶硅原料行业排行老三,2011年则成为全球最大;2010年,他又涉足硅片领域,只花了不足一年,就成为行业第一,不仅供应量占了全球约三成,成本更是业界最低。
而经过三年研发,2012年保利协鑫千吨硅烷流化床线中试成功。现在开始进行几十倍的产业化放大,计划在2014年万吨级硅烷流化床项目投产,届时保利协鑫将实现多晶硅惊人的成本——低于每公斤10美元。随着光伏市场的整体转暖,不难预测,占有全球最大多晶硅和硅片市场份额的保利协鑫,将是下一轮光伏回暖中最大的赢家。
全球第一:
极端追求下的人才战略
保利协鑫能够如此迅速地攀升到全球第一的位置,与朱共山对规模和速度的极端追求不无关系。朱共山认为,一家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机遇和规模。他乐此不疲地与央企合作,称自己“流着央企的血液”,他喜欢“国字头”,手下不少高管都来自央企或大型国企,其近年来的合作伙伴有中电投、中广核、招商局等。员工们说朱共山“到哪里都有办公室”。
朱曾说,他选择要做的行业,要做就做世界第一,要不就不做。一位2009年底加入协鑫硅材料的员工回忆说,当时看着一片荒芜的工地,心里嘀咕说,2010年年初投产恐怕只是口号吧。但后来他发现,施工进程速度远远超乎他想象,仅仅几天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协鑫硅材料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业内平均需要2年的建设任务。
但任何项目的攻克,最关键的永远是人才。2006年决意涉足多晶硅时,朱共山聘请国内最好的工程设计单位化工部第六设计院进行设计,人才则从中石油、中石化、扬子石化等寻找,还从半导体行业中挖人。据接近朱共山的人士介绍,朱寻求人才的通道非常广泛,且提供非常优厚的薪资待遇。一位协鑫子公司的高管曾被朱共山面试了5分钟,就敲定下来。2008年,他更是在美国华盛顿州里奇兰设立研发中心,吸引行业内最顶尖的外籍专家加入,现在这个研发团队超过三十人。而在徐州,硅烷流化床项目有20多人的专项课题组,江苏中能总工程师蒋立民说:“我们工作的节奏和方式是,可以八小时外、周末全部用来工作,也感染了外聘的专家和协作单位。他们本来的理念是不加班,后来也跟着我们周末一起工作。”
冲在一线:
“成吉思汗气质”
从某种程度上,朱的风格与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相当近似。两人都极有“成吉思汗”气质:对制造极为擅长,以规模来削低成本;喜欢亲赴一线指挥作战;当他闯进任何一个新领域,都会让对手胆寒;在管理上,朱共山的风格也和郭台铭有近似之处,那就是半军事化的严格控制。对“掉队者”,更不惜以铁腕进行整合。
熟悉朱共山的人说,朱颇有谋略,且喜欢冲在第一线。保利协鑫较大的项目,朱都会亲自指挥作战。在长途火车上,朱电话不断,向一个个项目发出最新指示。现在,朱已购买了一架私人飞机,方便在路途中召开会议。
朱共山敢赌,但也不是盲目地去赌,他会有自己的一些信息渠道,了解一个行业什么时候进入高点,什么时候爆发。“他认为大的方向他能判断准,决策交给别人来做,还不如自己来做。他身上有股霸气,很强势。”接近朱共山的人说。(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