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现实题材取胜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对大厂商来说,中小工作室对于现实主义题材保持着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过去几年里,已有不少国内独立游戏开发者尝试过以题材取胜,其中一部分作品在现实题材这条路径上甚至成功实现了突围。
如去年上线的《中国式家长》,“现实题材”即是该作走红的一大要素。现实题材的国产游戏自然不止这一款,同类作品还包括《众生》《一亿小目标》《买房记》《流浪日记》和《篱笆庄秘闻》等,每一款游戏均采用真实世界的主题,通过围绕中国人熟悉的事件来构建玩法,扩大潜在玩家的范围。
这些游戏并没有强IP,玩法交互也都较为简单,有限的投入下更称不上有多么精良的制作品质。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甚至一跃成为爆款的原因,离不开开发者将社会情绪作为游戏制作的一大导向。那些贴合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情境设置,在让玩家产生共鸣的同时,也构成了一定的社交传播因子。
现实题材游戏在国内的风险和挑战
尽管现实题材游戏存在着不小的市场潜力,但在笔者看来,此类题材向游戏在国内环境下也面临着不少风险和问题。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它在中国有多少想象空间—在市场蛋糕不大的情况下,去年《中国式家长》达到了百万级销量,这实际上已经打破现实题材游戏的天花板。因此如何继续扩宽用户大盘,便是这块细分市场所面临的一个课题。而对于现实题材市场的持续培育,离不开游戏厂商对该品类进行多元化的挖掘方式,但就现阶段来说,国内开发者似乎没有这样的意识。
近两年国产现实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基本上都囿于“现实”二字,也就是说相关游戏只是把现实事件作为噱头,而没有做更多针对性的拓展。具体而言,这类现实题材游戏在表达上不够多元,玩法形式也比较单一,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有多半作品都是经营模拟类游戏。
就算说是模拟类游戏,相关产品的制作模式也趋于一致。从《众生》到《中国式家长》,再到《买房记》《一亿小目标》与《爸爸,活下去》等,这些作品不外乎是将中国人生活中的现实片段截取出来,转化为游戏里头的模拟部分,让玩家以预设的视角去经历现实事件。
这样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内容支撑,同时也存在一定接受门槛,于是开发者往往会引入数值系统、随机要素以及更具娱乐性的内容来保证游戏的时长。
国产现实题材游戏起步没多久,我们似乎已经得出了一个公式,“社会事件 数值系统 随机要素 娱乐包装”。另外在题材选择上,开發者的关注视野也都聚焦于社会情绪,很少有人试图跳出这个范围,去探索被忽略的事实与现象。
反观海外的现实题材游戏,则是将关注视角提升到不同的广度上,将玩家很少能够亲历的社会事实反映到游戏内容中,如《这是我的战争》《请出示***》《旁观者》和《这是警察》等,更是带有现实主义批判色彩。另外在模拟经营品类下,海外游戏所涉及的现实题材更显得更加多元,办农场、开卡车和养动物等均属此列。
相较之下,目前国产现实题材游戏不仅品类单一,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角度也不够广,而在制作上走的还是悬浮、架空的路子,不论是维度还是深度都有待继续拓宽。对于一个细分题材市场的挖掘,如果方式过于单一,恐怕很难扩宽用户的大盘。
现实题材仍然具有尝试的空间
现实主义题材在影视市场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一种参考,用以说明相同题材在游戏市场中的可能性。而相关游戏作品的市场成绩,则进一步揭示了这条路径的潜力。尤其是对中小型厂商来说,这块大厂并未过多涉足的领域,有着更多可发挥的空间。
不过在面对细分市场的可能性同时,笔者认为开发者们也要多加注意背后潜在的风险。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目前国内市场可想象空间不够大,需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和拓宽用户大盘。在这一点上,开发者趋于单一的挖掘方式,显然无益于现实题材市场的成熟。与此同时,一部分作品展现出以流量话题为导向的迹象,给人以功利性的观感。
这种以社会情绪为导向、模板化的生产方式也许能够获得短期成功,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无法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块细分市场的成熟,离不开多元化的尝试。国内现实主义题材的潜力很充分,只是现有产品对于这类题材的诠释不够丰富多元,维度及深度还有待再度拓宽。
结束语
“现实题材”这块细分领域还有很大的尝试空间,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有更多打破套路化的现实题材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