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74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在情境中激发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喜欢问个“是什么”和“为什么”。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创造性思维。
  数学课只要体现在情景的创设中,在特殊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而“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一旦这种欲望被激起,他们将会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创设激疑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亲临其境,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引起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闰年、平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由同学们任意说出一个年份,老师立即回答出是闰年还是平年,再经学生验证,发现老师是正确的。经过几轮下来,同学们惊奇了,疑问就自然出现了:“老师没经过计算,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了结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很自觉会去寻找其中的奥秘,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他们就能比较好的掌握另一种不一样的思维方法。再如:在教学《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这节课时,先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课桌有多长,然后设问:“为什么他们说得数都不同呢?有没有更好的测量方法呢?”学生在疑问中开始了猜想与思考,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二、在思考中掌握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一题多解
  数学课上,一位老师出了一道加法题:8+8+8+2+8+8+8=?教师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解答该题。有的用了逐项累加法;有的用了8╳6+2的方法;也有的用8╳5+(8+2)的方法;更有少数同学想出了8╳7- 6的方法,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因为他经过思考在“2”的位置上想出一个不存在的“8”又依据“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最后通过推理论证,从积中减去多加的6。正是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一题多用
  这是对题中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各化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如教学应用题:“三年级有男生50人,女生比男生多10人,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时,在学生掌握了这道题的解法后,可以改第三个条件为“女生比男生少数10人‘或’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2倍”,引导学生解答后,再比较三道题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3、一题多议
  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的撞击,激发网开八面的理解。如给定算式10÷2,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1)10里面有几个2?(2)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3)2除10得多少?(4)2和什么相乘得10???这样,在一题多议的过程中,学生思维驾驭着各种旧知,得以充分合理地发散。
  4、一题多编
  引导学生突破模式,从不同角度灵活编题:如给出问题“三(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让学生编应用题。学生看到“共”字,一般都能编成用加法或乘法计算的应用题。这时,教师可追问学生:“谁能编出不用加法、乘法计算的应用题?”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就能摆脱加法、乘法思路的束缚,向减法、除法思路发散。如:(1)三(2)班共有学生56人,比三(1)班多4人。三(1)班共有多少人?(2)“六一”儿童节,学校发给三(1)班小朋友80个汽球,正好平均每人分到2个。三(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学生对数量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构想和重组,最终实现了思维的发散。
  三、在活动中深化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实验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采取物质化的教学手段,能够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方法。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学生动手切土豆。
  老师先要求学生切第一刀,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一个“面”
  接着切第二刀,
  师又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又发现了一条“棱”
  最后要求学生切第三刀,
  师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了一个“项点”
  …………
  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既遵循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又在物质化操作活动中建立了“面、棱、顶点”的概念。
  四、在学习中升华创造性思维
  人的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理想,又无艰苦奋斗、努力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经常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树立远大的理想:经常让学生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了解数的产生,计算方法的来历、演变;阅读古今中外的数学名著,了解数学家的光辉思想、业绩,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逐步把自己塑造成具有坚毅、谦让、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的人,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产生持久的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即使是天真维稚的问题,教师也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问,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作者单位:昆山裕元实验学校江苏】
其他文献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即学习者应该自始至终把自己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探索、主动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倡导教学民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最好的学习素材,凡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作为一名小学教
一、大蒜对外界条件的要求:大蒜栽培与外界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影响大蒜生长的外界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光照和气体、营养等.
一、引言  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科学教育是综合了学科、活动与环境等教育要素的有机整体,其不只局限于科技方面,还涉及到更多拓展与延伸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解释与阐述客观事物或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念与科学实践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  下面以小学科学探究
发展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化社会,已是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已被世界各国视为推进终教育体系构建进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