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是创新模式的关键要素,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培养模式。
一、关于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分析
一般地说,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既是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它可以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通过理论概括而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学生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中关键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
1.培养目标
教育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它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而创新人才,是指培养学生技能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形成的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从规划设计、目标确定、实施计划以及过程管理的整个过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抓好主干专业,突出重点专业,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培养模式。
2.培养规格
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第一,搞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遴选优势、强势专业,并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轴心,紧贴市场,依据就业市场形势,强化专业特色,第二,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就业的门槛更高,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会用技术、学会创新和创业,这样的人才正是我们国家现在急需的人才,如新兴的灰领阶层。第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以便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学分标准化以便利于课程与课程组间的相互替换,保证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
3.培养过程
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一是,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按学科打基础,宽口径大类培养。二是,建构保证高层次、高质量教学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学风督查队伍,开展学生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活动,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格局。三是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设计活动;组建特色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二、关于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的再认识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形成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职业素质教育新体系。
(一)知识方面的再认识
1.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
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基础化,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其次加强基础是应对多变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社会。
高职创新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基础课的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面面俱到,要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举一反三。
2.综合化是构建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目标。
在高职学校知识综合化方面:一是注意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重视知识与实用性的沟通、转化,在高新技术的教学应用实践中体会知识综合化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知识解决专业性、技术性问题;二是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与迁移。
(二)能力方面的再认识
高职学生的能力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获取知识的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学的飞跃。同时,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高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2.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既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又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同时,它强调企业、社会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当务之急是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把教学中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允许学生转系、转专业、选课;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技术、工艺流程的应用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创新,创新教育要用创新的理论和理念武装、指导学生,用创新的舆论和氛围引导、熏陶学生,用创新的精神和实践塑造、锻炼学生,用创新的成果和作品鼓舞、激励学生,加强科研实训基地建设,引进新设备、新机器、新技术,开放实验室,营造创新氛围。
3.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目前,我国急需技术工人,企业职工队伍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0%以上,虽有人力成本优势,但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低,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弱,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
(三)素质方面的再认识
1.要建立并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纳入该体系之中,也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素质结构按照不同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将人的素质划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三种。
2.培养学生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高职学生素质方面除了不易改变的先天自然素质之外,还有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主要在国内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社会的认可度不够,高职学生中的一部分人难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一要培养学生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二要创造运用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构造积极、适当的自我意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不断塑造自我;三要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实行以性格培养性格,用情感培育情感,以情绪感染情绪,用情操唤起情操。
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是相对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高职教育应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应在全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校要立足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要发挥党、团、学生会组织的优势,通过“抓活动、抓实践、抓骨干、抓社团”等有效手段,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日常学习生活教育与管理。
在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的行为品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规章制度的制定,一方面规范学生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如《学生综合测评条例》、《奖学金评定条件》、 《优秀毕业生的评选表彰规定》等,以突出学生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择业技巧、应试技巧指导,对相关就业政策予以公布和执行,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学生就业的有关善后工作。以市场观念、产品理念指导就业工作,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即时反馈信息,对我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事体制等即时做出调整,使学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4.立足人才培养,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以成才为目的,以活动创新为重点,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大型活动制度化;二是文化艺术实践经常化;三是社团活动群体化,鼓励社团参加社会各类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以“成才、创业、建功”为宗旨,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
5.教学评价多样化。
具有创新特征的教学模式,应突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特征,指导学生的课外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活动,在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过程中,能够获取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大量信息,学生创新活动的成果,如论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发明创造等也能提供大量信息。因此,增加平时考察、作品评价、面试等多种评价手段,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
[3]陈庆合.论高职教育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J].职教论坛,2004,(1).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培养模式。
一、关于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分析
一般地说,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既是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它可以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通过理论概括而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学生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中关键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
1.培养目标
教育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它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而创新人才,是指培养学生技能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形成的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从规划设计、目标确定、实施计划以及过程管理的整个过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抓好主干专业,突出重点专业,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培养模式。
2.培养规格
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第一,搞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遴选优势、强势专业,并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轴心,紧贴市场,依据就业市场形势,强化专业特色,第二,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就业的门槛更高,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会用技术、学会创新和创业,这样的人才正是我们国家现在急需的人才,如新兴的灰领阶层。第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以便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学分标准化以便利于课程与课程组间的相互替换,保证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
3.培养过程
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一是,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按学科打基础,宽口径大类培养。二是,建构保证高层次、高质量教学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学风督查队伍,开展学生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活动,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格局。三是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设计活动;组建特色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二、关于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的再认识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形成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职业素质教育新体系。
(一)知识方面的再认识
1.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
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基础化,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其次加强基础是应对多变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社会。
高职创新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基础课的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面面俱到,要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举一反三。
2.综合化是构建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目标。
在高职学校知识综合化方面:一是注意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重视知识与实用性的沟通、转化,在高新技术的教学应用实践中体会知识综合化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知识解决专业性、技术性问题;二是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与迁移。
(二)能力方面的再认识
高职学生的能力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获取知识的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学的飞跃。同时,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高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2.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既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又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同时,它强调企业、社会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当务之急是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把教学中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允许学生转系、转专业、选课;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技术、工艺流程的应用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创新,创新教育要用创新的理论和理念武装、指导学生,用创新的舆论和氛围引导、熏陶学生,用创新的精神和实践塑造、锻炼学生,用创新的成果和作品鼓舞、激励学生,加强科研实训基地建设,引进新设备、新机器、新技术,开放实验室,营造创新氛围。
3.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目前,我国急需技术工人,企业职工队伍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0%以上,虽有人力成本优势,但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低,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弱,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
(三)素质方面的再认识
1.要建立并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纳入该体系之中,也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素质结构按照不同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将人的素质划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三种。
2.培养学生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高职学生素质方面除了不易改变的先天自然素质之外,还有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主要在国内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社会的认可度不够,高职学生中的一部分人难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一要培养学生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二要创造运用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构造积极、适当的自我意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不断塑造自我;三要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实行以性格培养性格,用情感培育情感,以情绪感染情绪,用情操唤起情操。
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是相对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高职教育应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应在全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校要立足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要发挥党、团、学生会组织的优势,通过“抓活动、抓实践、抓骨干、抓社团”等有效手段,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日常学习生活教育与管理。
在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的行为品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规章制度的制定,一方面规范学生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如《学生综合测评条例》、《奖学金评定条件》、 《优秀毕业生的评选表彰规定》等,以突出学生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择业技巧、应试技巧指导,对相关就业政策予以公布和执行,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学生就业的有关善后工作。以市场观念、产品理念指导就业工作,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即时反馈信息,对我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事体制等即时做出调整,使学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4.立足人才培养,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以成才为目的,以活动创新为重点,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大型活动制度化;二是文化艺术实践经常化;三是社团活动群体化,鼓励社团参加社会各类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以“成才、创业、建功”为宗旨,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
5.教学评价多样化。
具有创新特征的教学模式,应突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特征,指导学生的课外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活动,在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过程中,能够获取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大量信息,学生创新活动的成果,如论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发明创造等也能提供大量信息。因此,增加平时考察、作品评价、面试等多种评价手段,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
[3]陈庆合.论高职教育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J].职教论坛,2004,(1).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