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抓住重要影响因素,并探寻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合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方法,基于组织行为的视角,尝试对国内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以期对相关学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组织行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1403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现阶段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从微观层次上,深入分析和研究是何种因素引发了企业的创新行为,何种机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锐、石金涛(2006)从组织行为角度出发,针对以上主题,对国内和国外企业创新影响要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了国内企业创新相关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该文中关于国内文献的总结较为简单和粗略,而对于国外文献的述评则详细与精炼,具有较好的引导意义。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自“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被提升至新高度,距今接近七年的时间,我国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稳步提升,相关理论成果也相应取得了较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一总结归纳。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主题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比较详细与精炼的综述。因此,本文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方法,基于组织行为的视角,尝试对国内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以期对相关学者有所裨益。
1国内研究成果总结及评述
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研究企业创新的文献近年来大量增加,而且组织行为包含的维度较多,如何尽量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从笔者初步搜索的结果来看,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所高校: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另外,源于学科的属性,深厚的研究积淀是管理学科优秀研究成果的必要基础。因此,在后续的文章中,笔者将重点关注这四所高校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1.1浙江大学
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的做法,我们将CNKI中搜索到的相关文献按研究特征、研究变量以及主要研究者三个方面进行归类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同理得到表2、3、4的内容)。
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浙江大学的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发展。如有关组织特征、组织学习、愿景等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都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发展的结果。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2007)关于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在该文中作者利用浙江省企业信息化和组织行为的数据研究了企业信息化、企业基本组织行为和生产绩效、企业竞争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关系。他们的基本结论是:①企业生产绩效、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随着企业信息化投资增加而增加;②刚性的企业组织行为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生产绩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③刚性的组织行为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刚性组织行为和企业信息化资本以及企业员工和经理合作之间存在互补性。
(2)形成大量全新的研究成果。如分析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网络、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都鲜有提及,尤其是有关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创新搜寻方面邬爱其、李生校(2011)研究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该文通过将创新和创新搜寻理论引入产业集群研究,以浙江省新创集群企业为对象,实证检验了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创集群企业采取着竞争广度和深度、合作广度和深度、业外广度和深度等六种专业知识搜寻战略,不同的搜寻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竞争广度与深度、业外深度三种搜寻战略有助于产品创新,竞争广度和合作深度两种搜寻战略有助于市场创新。
互博意愿方面余浩、陈劲(2012)关于战略导向、互博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目前研究尚未明确互博意愿的内在结构和具体绩效影响关系,从而无法解决企业创新实践中的存在认知与行为差异的“知行悖论”。该文以互博意愿为起点,以生物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战略导向——互博意愿——创新绩效”绩效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互博意愿对于创新绩效作用显著,同时互博意愿是战略导向与创新绩效的部分中介变量。
动态能力的提出,是对组织行为视角的补充与修正。张钢、王宇峰(2012)认为目前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通常将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归因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这就会陷入“能力解释能力”的困境,为此就不能仅从组织行为及其结果的层面上探讨创新能力,而需要从微观的层次上分析企业创新活动所赖以支撑的能力基础。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能力是企业创新活动的能力基础,而组织模块化和知识基础分别是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基础和认知基础,动态能力在组织模块化和创新绩效、知识基础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3)重点研究集群企业。很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以集群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有大量的集群企业,这有利于浙江
1.2西安交通大学
从表2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的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而几乎没有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如信任、组织学习、沟通以及领导方式等,这些影响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有所提及并分析。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们的贡献,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杨建君、刘刃、马婷(2009)关于变革型领导风格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该文编制了结构化的变革型领导风格、人际信任与组织承诺等问卷,对来自多家企业的200多名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了实证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革型领导风格、人际信任、组织承诺、创新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创新文化充当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3)人际信任、组织承诺充当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4)企业创新文化与人际信任、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刘衡、李西垚(2010)基于组织公平理论的相关观点,探讨了程序公平、分配公平与企业创新投入及创新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程序公平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并开展渐进创新,分配公平则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并开展突变创新。特别是,在变革型领导方式下,程序公平对于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在交易型领导方式下,分配公平对于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在变革型领导方式下,程序公平对于渐进创新的偏好性将会减弱,而在交易型领导方式下,分配公平对于突变创新的偏好性将会减弱。
1.3清华大学与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与南京大学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放在一块讨论。从表3、4可以发现,除了在政府行为与创新网络上的部分研究成果,其余成果也都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这两所高校研究成果具备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关注集群企业,这同样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在北京以及江苏都具有大量的集群产业。两所高校学者有关政府行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重要的借鉴意义,选择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介绍如下:
赵剑波、杨震宁、王以华(2012)研究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该文主要研究在强调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政府的作用对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行为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并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企业规模以及不同性质集群内部的企业的创新绩效。作者调研了国内不同区域的企业集群,并对回收的量表采用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集群内部规模较小的企业比大规模企业有较高的创新水平;软件工业园性质的企业集群比其他性质的集群创新水平要高;政府的直接帮助政策并不能够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水平,而政府对于集群内部竞争环境的创造和维护以及增加集群地域吸引力和加强信息服务的一些政府措施,则有利于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龙静,刘海健(2012)试图将组织行为理论和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探讨政府机构不同的权力运用方式,是如何影响政府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并进而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通过对244家企业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政府机构的权力运用方式,不论是运用个人权力(参照、专家和信息权力)还是运用职务权力(奖励、合法和强制权力),都会对它们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产生正影响,并且会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正影响,中小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强度在政府机构的权力运用方式和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构成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政府机构应当通过适当地运用不同的权力资源来积极地影响它们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并进而影响其创新水平。
2相关思考
从上面的结果来看,一方面,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四所高校的研究成果分别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是另一方面,四所高校之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如何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从前文的结果来看,显然,各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巨大的差别。与其它高校相比,浙江大学形成大量全新的研究成果,如分析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网络、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都鲜有提及,尤其是有关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但是,其它三所高校的学者在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全国研究该领域最集中的几所高校,在研究成果上竟然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反映出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有待更多的努力。
(2)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研究?结果中反映出来的一个事实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都重点关注集群企业的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并且挖掘了一些影响企业创新的全新的因素,而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对以往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并没有开拓新的研究视角。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北京市以及江苏省都具有研究集群企业的有利条件,而西安交通大学更多的是依靠过去积累的深厚基础。
(3)如何增加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的影响?从前文的结果来看,浙江大学重点在于挖掘影响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的新视角,而西安交通大学侧重于对以往的影响因素的再深入研究。但是浙江大学在新视角方面的一枝独大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在传统领域的努力耕耘并没有带动其他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这反映出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无法释放足够的影响力,更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氛围。
3结语
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抓住重要影响因素,并探寻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合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孙锐、石金涛(2006)已经对国内外有关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研究做了述评,但是其关于国内文献的总结较为简单和粗略,另外,近年来我国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稳步提升,相关理论成果也相应取得了较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一总结归纳。
由于孙锐、石金涛(2006)对于国外文献的述评较为详细与精炼,具有较好的引导意义。因此本文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方法,基于组织行为的视角,将国内研究该领域的主要集聚地: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研究成果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尝试对国内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对国内最新成果的总结反映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研究?如何增加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解答将有利于促进与提升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锐,石金涛.企业创新组织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7):1419.
[2]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96104,129.
[3]邬爱其,李生校.从“到哪里学习”转向“向谁学习”——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9061913.
[4]余浩,陈劲.战略导向、互博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5):17.
[5]张钢,王宇峰.组织模块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2):206220.
[6]杨建君,刘刃,马婷.变革型领导风格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2):94101.
[7]刘衡,李西垚.研发团队公平感、领导方式对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S1):2431.
[8]赵剑波,杨震宁,王以华.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国内科技园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2):1117,78.
[9]龙静,刘海健.政府机构的权力运用方式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5):96105.
关键词: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组织行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1403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现阶段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从微观层次上,深入分析和研究是何种因素引发了企业的创新行为,何种机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锐、石金涛(2006)从组织行为角度出发,针对以上主题,对国内和国外企业创新影响要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了国内企业创新相关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该文中关于国内文献的总结较为简单和粗略,而对于国外文献的述评则详细与精炼,具有较好的引导意义。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自“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被提升至新高度,距今接近七年的时间,我国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稳步提升,相关理论成果也相应取得了较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一总结归纳。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主题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比较详细与精炼的综述。因此,本文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方法,基于组织行为的视角,尝试对国内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以期对相关学者有所裨益。
1国内研究成果总结及评述
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研究企业创新的文献近年来大量增加,而且组织行为包含的维度较多,如何尽量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从笔者初步搜索的结果来看,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所高校: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另外,源于学科的属性,深厚的研究积淀是管理学科优秀研究成果的必要基础。因此,在后续的文章中,笔者将重点关注这四所高校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1.1浙江大学
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的做法,我们将CNKI中搜索到的相关文献按研究特征、研究变量以及主要研究者三个方面进行归类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同理得到表2、3、4的内容)。
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浙江大学的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发展。如有关组织特征、组织学习、愿景等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都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发展的结果。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2007)关于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在该文中作者利用浙江省企业信息化和组织行为的数据研究了企业信息化、企业基本组织行为和生产绩效、企业竞争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关系。他们的基本结论是:①企业生产绩效、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随着企业信息化投资增加而增加;②刚性的企业组织行为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生产绩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③刚性的组织行为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刚性组织行为和企业信息化资本以及企业员工和经理合作之间存在互补性。
(2)形成大量全新的研究成果。如分析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网络、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都鲜有提及,尤其是有关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创新搜寻方面邬爱其、李生校(2011)研究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该文通过将创新和创新搜寻理论引入产业集群研究,以浙江省新创集群企业为对象,实证检验了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创集群企业采取着竞争广度和深度、合作广度和深度、业外广度和深度等六种专业知识搜寻战略,不同的搜寻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竞争广度与深度、业外深度三种搜寻战略有助于产品创新,竞争广度和合作深度两种搜寻战略有助于市场创新。
互博意愿方面余浩、陈劲(2012)关于战略导向、互博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目前研究尚未明确互博意愿的内在结构和具体绩效影响关系,从而无法解决企业创新实践中的存在认知与行为差异的“知行悖论”。该文以互博意愿为起点,以生物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战略导向——互博意愿——创新绩效”绩效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互博意愿对于创新绩效作用显著,同时互博意愿是战略导向与创新绩效的部分中介变量。
动态能力的提出,是对组织行为视角的补充与修正。张钢、王宇峰(2012)认为目前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通常将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归因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这就会陷入“能力解释能力”的困境,为此就不能仅从组织行为及其结果的层面上探讨创新能力,而需要从微观的层次上分析企业创新活动所赖以支撑的能力基础。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能力是企业创新活动的能力基础,而组织模块化和知识基础分别是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基础和认知基础,动态能力在组织模块化和创新绩效、知识基础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3)重点研究集群企业。很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以集群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有大量的集群企业,这有利于浙江
1.2西安交通大学
从表2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的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而几乎没有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如信任、组织学习、沟通以及领导方式等,这些影响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有所提及并分析。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们的贡献,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杨建君、刘刃、马婷(2009)关于变革型领导风格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该文编制了结构化的变革型领导风格、人际信任与组织承诺等问卷,对来自多家企业的200多名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了实证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革型领导风格、人际信任、组织承诺、创新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创新文化充当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3)人际信任、组织承诺充当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4)企业创新文化与人际信任、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刘衡、李西垚(2010)基于组织公平理论的相关观点,探讨了程序公平、分配公平与企业创新投入及创新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程序公平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并开展渐进创新,分配公平则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并开展突变创新。特别是,在变革型领导方式下,程序公平对于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在交易型领导方式下,分配公平对于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在变革型领导方式下,程序公平对于渐进创新的偏好性将会减弱,而在交易型领导方式下,分配公平对于突变创新的偏好性将会减弱。
1.3清华大学与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与南京大学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放在一块讨论。从表3、4可以发现,除了在政府行为与创新网络上的部分研究成果,其余成果也都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这两所高校研究成果具备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关注集群企业,这同样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在北京以及江苏都具有大量的集群产业。两所高校学者有关政府行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重要的借鉴意义,选择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介绍如下:
赵剑波、杨震宁、王以华(2012)研究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该文主要研究在强调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政府的作用对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行为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并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企业规模以及不同性质集群内部的企业的创新绩效。作者调研了国内不同区域的企业集群,并对回收的量表采用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集群内部规模较小的企业比大规模企业有较高的创新水平;软件工业园性质的企业集群比其他性质的集群创新水平要高;政府的直接帮助政策并不能够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水平,而政府对于集群内部竞争环境的创造和维护以及增加集群地域吸引力和加强信息服务的一些政府措施,则有利于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龙静,刘海健(2012)试图将组织行为理论和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探讨政府机构不同的权力运用方式,是如何影响政府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并进而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通过对244家企业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政府机构的权力运用方式,不论是运用个人权力(参照、专家和信息权力)还是运用职务权力(奖励、合法和强制权力),都会对它们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产生正影响,并且会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正影响,中小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强度在政府机构的权力运用方式和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构成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政府机构应当通过适当地运用不同的权力资源来积极地影响它们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并进而影响其创新水平。
2相关思考
从上面的结果来看,一方面,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四所高校的研究成果分别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是另一方面,四所高校之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如何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从前文的结果来看,显然,各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巨大的差别。与其它高校相比,浙江大学形成大量全新的研究成果,如分析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网络、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都鲜有提及,尤其是有关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但是,其它三所高校的学者在动态能力、创新搜寻、互博意愿等方面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全国研究该领域最集中的几所高校,在研究成果上竟然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反映出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有待更多的努力。
(2)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研究?结果中反映出来的一个事实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都重点关注集群企业的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并且挖掘了一些影响企业创新的全新的因素,而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对以往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并没有开拓新的研究视角。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北京市以及江苏省都具有研究集群企业的有利条件,而西安交通大学更多的是依靠过去积累的深厚基础。
(3)如何增加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的影响?从前文的结果来看,浙江大学重点在于挖掘影响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的新视角,而西安交通大学侧重于对以往的影响因素的再深入研究。但是浙江大学在新视角方面的一枝独大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在传统领域的努力耕耘并没有带动其他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这反映出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无法释放足够的影响力,更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氛围。
3结语
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抓住重要影响因素,并探寻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合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孙锐、石金涛(2006)已经对国内外有关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研究做了述评,但是其关于国内文献的总结较为简单和粗略,另外,近年来我国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稳步提升,相关理论成果也相应取得了较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一总结归纳。
由于孙锐、石金涛(2006)对于国外文献的述评较为详细与精炼,具有较好的引导意义。因此本文借鉴孙锐、石金涛(2006)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方法,基于组织行为的视角,将国内研究该领域的主要集聚地: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研究成果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尝试对国内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对国内最新成果的总结反映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促进和深化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如何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研究?如何增加具有引领优势的高校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解答将有利于促进与提升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锐,石金涛.企业创新组织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7):1419.
[2]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96104,129.
[3]邬爱其,李生校.从“到哪里学习”转向“向谁学习”——专业知识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9061913.
[4]余浩,陈劲.战略导向、互博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5):17.
[5]张钢,王宇峰.组织模块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2):206220.
[6]杨建君,刘刃,马婷.变革型领导风格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2):94101.
[7]刘衡,李西垚.研发团队公平感、领导方式对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S1):2431.
[8]赵剑波,杨震宁,王以华.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国内科技园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2):1117,78.
[9]龙静,刘海健.政府机构的权力运用方式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5):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