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晶设计师bertil vallien
在北纬67度至北纬90度,会出现天文学所描述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夏季迎来持续不尽的白天,冬季经历寒冷而漫长的黑夜。瑞典这个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正好有六分之一的国土处于北极圈之内,对于瑞典人来说,明媚的阳光就显得万分珍贵,出于对光明的向往,晶莹剔透的水晶就成了全瑞典人的精神寄托。
水晶缔造国
透过无色的水晶,我们可以看到光;透过同一片水晶,我们可以看到色彩。这大概就是瑞典人独爱水晶的理由,就像陶瓷之于中国,世界上没有谁比瑞典人更深谙水晶的制作法则和精髓所在了。他们有最古老的水晶工厂,有技艺精湛的制作工匠,有顶尖的水晶设计大师,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深陷于水晶的神奇魔法之中,称之为水晶王国,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水晶王国的缔造者却是一位脾气暴躁爱摔东西的国王。1720年,弗雷德里克一世担任瑞典的国王,他脾气暴躁,却非常喜欢水晶和玻璃制品,常常将出自威尼斯的水晶工艺品拿在手中欣赏与把玩,高兴的时候捧在掌心,看不顺眼时就当花瓶砸碎,一件件水晶艺术品经他之手成为一钱不值的残渣。300年前的威尼斯水晶制品价格不菲,这种砸法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于是财政官就想出了一个法子,干脆建一家皇家水晶工厂,专门制造水晶供国王消遣。随后,第一家水晶工厂的成立拉开了这个古老水晶王国的序幕。
弗雷德里克一世在瑞典南部挑选了两个县作为水晶生产的试验田,分别为Kronoberg和Kalmar郡,辖地的长官为Anders Koskull和Stael von Holstein,此二人是卡尔12世时期参加纳尔瓦战役的功勋军官。1742年,两人很默契的用自己的名字组合成了“Ko—Sta”,正式开始了通往水晶世界的航行。
在经过260多年的历史沉淀之后,Kosta Boda已成为了瑞典人引以为傲的国宝级艺术水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瑞典馆将整面墙的展位献给了它,在一个又一个白色的凹槽内,一件件出自大师之手的水晶制品静待游人的观摩,这个全世界最古老的水晶工厂正向世界展示着水晶的神奇魔力,而在瑞典那么多的水晶工厂中,也只有Kosta Boda能担此殊荣。
如今,在瑞典东南边的Smaland小镇上,你还能看见200多年前古老的水晶工厂,在红砖砌成的墙上,有着“Kosta 1742”的标志。倘若有幸能参观到Kosta的饭店,那绝对是一次令人振奋的绝妙体验。由设计师Kjell Engman设计的110个房间里面全是水晶餐桌、水晶咖啡桌、水晶灯具和水晶艺术品,梦幻的水晶成了一切的中心,你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童话的地方了。
凝固瞬息的精华
在武汉唯一一家Kosta Boda的店铺中,也不乏让人惊艳的大师之作。作为瑞典皇室的供应商,女王储维多利亚公主大婚时用的水晶器皿当然也是出自Kosta。看起来普通的酒杯,仅在杯低和杯柱进行喷砂处理,使其看起来犹如香槟刚倒入时所起的气泡,简单的一道工序,让杯子自然生出不一样的味道,大气和华贵感油然而生。Kjell Engman设计的用7个酒瓶表现一周7天的不同状态,每一个酒瓶全球仅一支,其中代表星期三的酒杯是店里孤品,很具有珍藏价值。
Kosta Boda的水晶全为手工之作,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精益求精。以北欧森林深处未经污染的水源搭配特选的原材料,使水晶制品天然不含铅;颜色的调配都以纯矿物为主,保证了色调的纯正鲜艳,摒弃了瑞典本土的沙子,采用比利时的纯硅砂,力求让整个水晶艺术品更加剔透和原汁原味。
制作水晶看似简单,实则有6道工序之多。将水晶的原料在1450度的高温中融化成糖浆状,然后用2米长的铁棒吹成胚胎模型,等温度降至1180度,再用工具塑造成想要的形状,然后经过浇注、喷砂、彩绘等处理,最后冷却。在这些工序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吹制水晶的过程,看似容易,实则相当难以操作,水晶泡泡变形、破裂和硬化得都太快了,全凭技师对水晶感觉的把握,至少需要10年的经验才能驾驭。
Bertil Vallien是Kosta Boda最著名的水晶设计师,被称为瑞典水晶艺术的奠基人。从1963年合作至今,他创作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水晶艺术品,看到他的作品,你会生发出一种出自于灵魂深处的震撼。
他的妻子Ulrica Hydman—Vallien则是Kosta另一位灵魂般的人物,在她的每一件作品中,你都能找到“蛇”的存在,用颜料绘制的蛇、用沙喷制的蛇,即使是在象征美好爱情的玻璃盘中,你也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蛇的身影。
Bertil Vallien曾说道:“水晶玻璃提供的机会是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它包罗万象。于我而言,水晶玻璃吹制间就是一切的中心,它好比火山中汲取灼热的熔岩,再看着它结成冰,要准确掌握好在何时捕捉光线的变化,获取水晶玻璃蕴含的奥秘,这就是水晶玻璃吹制的精华。”
2008年诺贝尔晚宴上,由Goran Warff设计的小丑杯造型十分独特,从2008年首推6个以来,每年仅出一款,至今共推出了9款,2011年为红色小丑杯。
水晶设计师Bertil Vallien的作品“双面神”,试图利用玻璃吸收光线的方式来表现玻璃神秘气息和隐藏的深度,银色的面部、蓝色玻璃里的面孔以及光线作用下玻璃反射里的另一张脸。
在北纬67度至北纬90度,会出现天文学所描述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夏季迎来持续不尽的白天,冬季经历寒冷而漫长的黑夜。瑞典这个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正好有六分之一的国土处于北极圈之内,对于瑞典人来说,明媚的阳光就显得万分珍贵,出于对光明的向往,晶莹剔透的水晶就成了全瑞典人的精神寄托。
水晶缔造国
透过无色的水晶,我们可以看到光;透过同一片水晶,我们可以看到色彩。这大概就是瑞典人独爱水晶的理由,就像陶瓷之于中国,世界上没有谁比瑞典人更深谙水晶的制作法则和精髓所在了。他们有最古老的水晶工厂,有技艺精湛的制作工匠,有顶尖的水晶设计大师,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深陷于水晶的神奇魔法之中,称之为水晶王国,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水晶王国的缔造者却是一位脾气暴躁爱摔东西的国王。1720年,弗雷德里克一世担任瑞典的国王,他脾气暴躁,却非常喜欢水晶和玻璃制品,常常将出自威尼斯的水晶工艺品拿在手中欣赏与把玩,高兴的时候捧在掌心,看不顺眼时就当花瓶砸碎,一件件水晶艺术品经他之手成为一钱不值的残渣。300年前的威尼斯水晶制品价格不菲,这种砸法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于是财政官就想出了一个法子,干脆建一家皇家水晶工厂,专门制造水晶供国王消遣。随后,第一家水晶工厂的成立拉开了这个古老水晶王国的序幕。
弗雷德里克一世在瑞典南部挑选了两个县作为水晶生产的试验田,分别为Kronoberg和Kalmar郡,辖地的长官为Anders Koskull和Stael von Holstein,此二人是卡尔12世时期参加纳尔瓦战役的功勋军官。1742年,两人很默契的用自己的名字组合成了“Ko—Sta”,正式开始了通往水晶世界的航行。
在经过260多年的历史沉淀之后,Kosta Boda已成为了瑞典人引以为傲的国宝级艺术水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瑞典馆将整面墙的展位献给了它,在一个又一个白色的凹槽内,一件件出自大师之手的水晶制品静待游人的观摩,这个全世界最古老的水晶工厂正向世界展示着水晶的神奇魔力,而在瑞典那么多的水晶工厂中,也只有Kosta Boda能担此殊荣。
如今,在瑞典东南边的Smaland小镇上,你还能看见200多年前古老的水晶工厂,在红砖砌成的墙上,有着“Kosta 1742”的标志。倘若有幸能参观到Kosta的饭店,那绝对是一次令人振奋的绝妙体验。由设计师Kjell Engman设计的110个房间里面全是水晶餐桌、水晶咖啡桌、水晶灯具和水晶艺术品,梦幻的水晶成了一切的中心,你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童话的地方了。
凝固瞬息的精华
在武汉唯一一家Kosta Boda的店铺中,也不乏让人惊艳的大师之作。作为瑞典皇室的供应商,女王储维多利亚公主大婚时用的水晶器皿当然也是出自Kosta。看起来普通的酒杯,仅在杯低和杯柱进行喷砂处理,使其看起来犹如香槟刚倒入时所起的气泡,简单的一道工序,让杯子自然生出不一样的味道,大气和华贵感油然而生。Kjell Engman设计的用7个酒瓶表现一周7天的不同状态,每一个酒瓶全球仅一支,其中代表星期三的酒杯是店里孤品,很具有珍藏价值。
Kosta Boda的水晶全为手工之作,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精益求精。以北欧森林深处未经污染的水源搭配特选的原材料,使水晶制品天然不含铅;颜色的调配都以纯矿物为主,保证了色调的纯正鲜艳,摒弃了瑞典本土的沙子,采用比利时的纯硅砂,力求让整个水晶艺术品更加剔透和原汁原味。
制作水晶看似简单,实则有6道工序之多。将水晶的原料在1450度的高温中融化成糖浆状,然后用2米长的铁棒吹成胚胎模型,等温度降至1180度,再用工具塑造成想要的形状,然后经过浇注、喷砂、彩绘等处理,最后冷却。在这些工序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吹制水晶的过程,看似容易,实则相当难以操作,水晶泡泡变形、破裂和硬化得都太快了,全凭技师对水晶感觉的把握,至少需要10年的经验才能驾驭。
Bertil Vallien是Kosta Boda最著名的水晶设计师,被称为瑞典水晶艺术的奠基人。从1963年合作至今,他创作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水晶艺术品,看到他的作品,你会生发出一种出自于灵魂深处的震撼。
他的妻子Ulrica Hydman—Vallien则是Kosta另一位灵魂般的人物,在她的每一件作品中,你都能找到“蛇”的存在,用颜料绘制的蛇、用沙喷制的蛇,即使是在象征美好爱情的玻璃盘中,你也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蛇的身影。
Bertil Vallien曾说道:“水晶玻璃提供的机会是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它包罗万象。于我而言,水晶玻璃吹制间就是一切的中心,它好比火山中汲取灼热的熔岩,再看着它结成冰,要准确掌握好在何时捕捉光线的变化,获取水晶玻璃蕴含的奥秘,这就是水晶玻璃吹制的精华。”
2008年诺贝尔晚宴上,由Goran Warff设计的小丑杯造型十分独特,从2008年首推6个以来,每年仅出一款,至今共推出了9款,2011年为红色小丑杯。
水晶设计师Bertil Vallien的作品“双面神”,试图利用玻璃吸收光线的方式来表现玻璃神秘气息和隐藏的深度,银色的面部、蓝色玻璃里的面孔以及光线作用下玻璃反射里的另一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