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方式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风险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0例需进行输血患者作为分析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依据输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归类至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输血方式,研究组(45例)给予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方式,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发热病例为1例;皮肤红疹1例,胸闷、消化道反应、蛋白尿患者0例。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8%低于对照组32%,P<0.05。结论:和常规输血相较,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方法;不良反应;临床对比
近几年,医疗输血技术不断优化和发展,为临床抢救及外科手术提供有力支持。但输血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会对诊治疗效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多表现为发热反应,和患者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含量存在紧密关联[1]。在现阶段中,人们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也对输血技术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以往的输血方式相比,目前的输血技术已得到显著改善,那么,如何在血液制品中有效的滤除白细胞成分,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文观察病例为本院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进行输血的患者,合计90例。结合不同的输血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
对照组中,男性、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2例和23例,最大为69岁,最小为20岁,年龄均值为(39.87±2.56)岁;其中,产科出血患者15例,外科手术出血患者22例,其他原因出血患者8例。研究组中,男性、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1例和24例,最大为70岁,最小为21岁,年龄均值为(40.52±2.39)岁;其中,产科出血患者16例,外科手术出血患者23例,其他原因出血患者6例。评估两组间的临床材料,P>0.05,提示其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提前配备好应急物品的基础上,给予常规输血方式输血,内容包括血型检测、交叉配血试验等。
研究组患者则给予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并提前准备应急物品,将与输血要求相符的血液样本采至白细胞输血器中实施白细胞滤除,接着排出血袋内空气,热合血袋导管同时标注好标签,将其储存好以进行备用,如出现不良反应,则及时停止输血,并立即采取抗过敏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评估和观察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指标主要为患者于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呼吸困难、寒战、胸闷、皮肤红疹、体温升高1℃以上及消化道反应等过敏现象,或是可能发生的血红蛋白尿等严重过敏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运算和分析,组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百分比(%)方式呈现,行卡方检验。如P<0.05,则反映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 输血病例数结果
研究组45例,无中途退出者;对照组45例,无中途退出者。
2.2两组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发热病例为1例;皮肤红疹1例,胸闷、消化道反应、蛋白尿患者0例,不良反應发生率为2(8%)。
对照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发热病例为3例、胸闷1例、皮肤红疹2例、消化道反应1例、蛋白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
对比两组结果可知,研究组出现过敏现象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8%;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率32%。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率降低,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输血也越来越了解,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尽量降低输血反应也显得尤为重要。输血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较快恢复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液成分,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血型鉴定水平的提升,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概率也随之下降。在临床输血治疗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其较为多发的一种不良反应[2]。有相关研究提出,实施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有利于滤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并且能够有效改善输注血液成分中的炎性介质,防止患者在输血期间产生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发热病例为1例;皮肤红疹1例,胸闷、消化道反应、蛋白尿患者0例。输血不良反应率为8%远低于对照组的32%,P<0.05。由此说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综上所述,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和常规输血对比,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选取样本例数较少,不同输血方法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仍需纳入更大的样本数进行深入观察,以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德应,王玉明,柴华香,等.218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预防策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1):59-62.
[2] 刘亚梅,黄九兵.输血不良反应原因调查及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4):216-218,247.
关键词:输血方法;不良反应;临床对比
近几年,医疗输血技术不断优化和发展,为临床抢救及外科手术提供有力支持。但输血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会对诊治疗效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多表现为发热反应,和患者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含量存在紧密关联[1]。在现阶段中,人们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也对输血技术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以往的输血方式相比,目前的输血技术已得到显著改善,那么,如何在血液制品中有效的滤除白细胞成分,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文观察病例为本院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进行输血的患者,合计90例。结合不同的输血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
对照组中,男性、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2例和23例,最大为69岁,最小为20岁,年龄均值为(39.87±2.56)岁;其中,产科出血患者15例,外科手术出血患者22例,其他原因出血患者8例。研究组中,男性、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1例和24例,最大为70岁,最小为21岁,年龄均值为(40.52±2.39)岁;其中,产科出血患者16例,外科手术出血患者23例,其他原因出血患者6例。评估两组间的临床材料,P>0.05,提示其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提前配备好应急物品的基础上,给予常规输血方式输血,内容包括血型检测、交叉配血试验等。
研究组患者则给予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并提前准备应急物品,将与输血要求相符的血液样本采至白细胞输血器中实施白细胞滤除,接着排出血袋内空气,热合血袋导管同时标注好标签,将其储存好以进行备用,如出现不良反应,则及时停止输血,并立即采取抗过敏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评估和观察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指标主要为患者于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呼吸困难、寒战、胸闷、皮肤红疹、体温升高1℃以上及消化道反应等过敏现象,或是可能发生的血红蛋白尿等严重过敏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运算和分析,组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百分比(%)方式呈现,行卡方检验。如P<0.05,则反映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 输血病例数结果
研究组45例,无中途退出者;对照组45例,无中途退出者。
2.2两组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发热病例为1例;皮肤红疹1例,胸闷、消化道反应、蛋白尿患者0例,不良反應发生率为2(8%)。
对照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发热病例为3例、胸闷1例、皮肤红疹2例、消化道反应1例、蛋白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
对比两组结果可知,研究组出现过敏现象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8%;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率32%。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率降低,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输血也越来越了解,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尽量降低输血反应也显得尤为重要。输血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较快恢复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液成分,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血型鉴定水平的提升,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概率也随之下降。在临床输血治疗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其较为多发的一种不良反应[2]。有相关研究提出,实施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有利于滤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并且能够有效改善输注血液成分中的炎性介质,防止患者在输血期间产生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2小时内出现的发热病例为1例;皮肤红疹1例,胸闷、消化道反应、蛋白尿患者0例。输血不良反应率为8%远低于对照组的32%,P<0.05。由此说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综上所述,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和常规输血对比,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选取样本例数较少,不同输血方法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仍需纳入更大的样本数进行深入观察,以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德应,王玉明,柴华香,等.218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预防策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1):59-62.
[2] 刘亚梅,黄九兵.输血不良反应原因调查及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4):216-21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