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喜欢学数学的逐渐多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改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成了“群言堂”。期间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动局面。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和方式也悄然发生着转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时转变,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新理念。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积极交流互助,共同发现的过程。教师也从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中解脱出来,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用“新课标、新理念”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材。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悟新知,获取新知,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不仅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审视过去,以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后果,而且对学生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要求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方法。原来总是老师教什么学什么,绝对服从,脱离现实,不用去思考教学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广泛的数学。学生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存储知识的载体,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在新课标下的数学,紧紧抓住了贴近现实这一主题,让学生学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我也想试一试,做一做的效果。比如,我在讲“用平面截几何体”这一节时,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几何体,材料是胡萝卜、土豆、橡皮泥等,学生们听说要动手做几何体,可有兴趣了,都在家作了充分的准备,有的是父母帮忙做的,有的是几个同学合作的。第二天我惊奇地发现:有的学生交出的竟然是自己爱吃的火腿肠、苹果当材料做成的几何体。上课后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切这些正方体,仔细观察切后的截面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各组学生纷纷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有的学生甚至切出了梯形。于是我就顺水推舟,抛出一个难题,能否截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呢?这下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又动手切了起来。在切割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切的截面边数与正方体表面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反复操作,终于找到了答案,从而突破了本章的难点。通过这样的动手实验,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会更真实可信。
新课标下的数学,更加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对某些现实问题有不同的经验和体会,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鼓励与倡导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互相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头脑,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例如,我在讲“估算”这一节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某地在一次地震后,大量房屋受损,大约有十万人需要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当地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计划从外地调运一批帐篷。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学生认为一个家庭有三口人,每个家庭需要一顶帐篷,大约需要三万;有些学生则认为一个家庭有四口人,大约需要两万。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鼓励他们,肯定各种答案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多给予关照和帮助,看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查阅有关材料,施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上有所创造。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滦县卫校 )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新理念。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积极交流互助,共同发现的过程。教师也从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中解脱出来,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用“新课标、新理念”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材。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悟新知,获取新知,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不仅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审视过去,以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后果,而且对学生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要求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方法。原来总是老师教什么学什么,绝对服从,脱离现实,不用去思考教学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广泛的数学。学生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存储知识的载体,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在新课标下的数学,紧紧抓住了贴近现实这一主题,让学生学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我也想试一试,做一做的效果。比如,我在讲“用平面截几何体”这一节时,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几何体,材料是胡萝卜、土豆、橡皮泥等,学生们听说要动手做几何体,可有兴趣了,都在家作了充分的准备,有的是父母帮忙做的,有的是几个同学合作的。第二天我惊奇地发现:有的学生交出的竟然是自己爱吃的火腿肠、苹果当材料做成的几何体。上课后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切这些正方体,仔细观察切后的截面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各组学生纷纷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有的学生甚至切出了梯形。于是我就顺水推舟,抛出一个难题,能否截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呢?这下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又动手切了起来。在切割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切的截面边数与正方体表面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反复操作,终于找到了答案,从而突破了本章的难点。通过这样的动手实验,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会更真实可信。
新课标下的数学,更加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对某些现实问题有不同的经验和体会,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鼓励与倡导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互相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头脑,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例如,我在讲“估算”这一节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某地在一次地震后,大量房屋受损,大约有十万人需要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当地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计划从外地调运一批帐篷。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学生认为一个家庭有三口人,每个家庭需要一顶帐篷,大约需要三万;有些学生则认为一个家庭有四口人,大约需要两万。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鼓励他们,肯定各种答案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多给予关照和帮助,看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查阅有关材料,施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上有所创造。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滦县卫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