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阅读方式是受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制约的,有什么样的阅读介质,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新媒体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纸质与数字阅读并存共融的时代”。新兴的数字阅读媒介呈现出蔓延、增长、发展的势头,但是,传统的印刷媒介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已有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具有网络阅读及其他阅读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的媒介形态的基础性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信息时代的日益深化和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引发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深阅读”到“浅阅读”、从“书本阅读”到“数字阅读”、从“读书”到“读图”、从“熟读”到“遍览”……阅读的习惯在改变,阅读的方式日益多元。近几年来,“阅读革命”“阅读危机”“阅读率走低”“纸介出版物是否会消亡”等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面对新媒体带来的阅读的转变,国民阅读行为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媒体阅读带来的影响,国民阅读走势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国民阅读需求旺盛 阅读活动期盼度较高
1.近七成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较高,半数以上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近七成(68.9%)的人认为阅读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阅读不重要(“非常不重要”或“比较不重要”)的18-70周岁国民只是极少数(3.5%)。
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0.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另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
2.近六成读者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而读书
在2011年读过图书的人群中,知识导向型和休闲型读者较多。具体来说,59.3%的图书读者是为了“增加知识,开阔眼界”而读书;有四成左右的读者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40.2%)或“打发时间/休闲消遣”(37.9%)而读书。另外,有30.6%的读者是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有28.8%的读者是为了“掌握一些实用技能”而读书,有27.2%的读者是为了“工作学习需要”而读书,有18.4%的读者则是为了“增加与别人交流的谈资”而读书。
3.国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21.2%的18-70周岁国民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20.9%的国民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另有57.9%的国民表示一般。我国国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其中,城市居民中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0.6%,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4.0%。
二、国民阅读内容丰富多彩 阅读场所灵活多变
1.阅读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变得丰富多彩
传统纸质阅读的主要内容为专业书籍、文学作品、技能考试等,而在网络阅读中,休闲娱乐是人们的首选,其次是新闻时政,再次是文学艺术,阅读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变得丰富多彩。调查数据显示,“文学”和“日常生活”类图书是我国18-70周岁国民最喜欢的图书类型,选择比例均接近三成;历史、医药卫生、心理、经济管理和军事类图书的喜爱者相对较多,喜爱者在国民总体中的比例均超过10%。
相比较而言,网络阅读的娱乐功能则排在首位。我国18-70周岁网民中,72.7%将“网上聊天/交友”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50.0%的网民将“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1.5%的网民将“网络游戏”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信息获取功能也受到较多网民的重视,有63.1%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6.3%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有16.0%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2.阅读媒介的新旧并存,使得人们在选择阅读场所时变得灵活多变
古人有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阅读场所,但还有局限性。而今天,对于爱好阅读的人来说,阅读可以无处不在,除了家里,图书馆、旅途中、网络上、手机上都可以阅读,伴随着阅读方式的多元化,阅读场所也变得多元化了。在有阅读习惯的国民中,除了绝大多数在家阅读外,还有在学校或单位读以及在图书馆阅读的;而手机和电子阅读器阅读者,乘坐交通工具时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媒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媒介的读者阅读场所选择的比例
三、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共同发展 拉动国民阅读率提升
1.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率缓慢爬升
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对比近几年来传统纸质书报刊的阅读率发展趋势,纸质图书阅读率从2008年的49.3%,到2011年的53.9%呈缓慢爬升趋势。2006年第四次调查显示首次低于50%,到2009年第七次调查显示,再次回暖至50%以上,这一过程经历了三年,这三年也是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全民阅读的结果。经历了这次回暖历程后,从2009年到2011年之后的三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开始逐渐爬升,呈现上扬态势。
图1 1999—2011年国民图书阅读率趋势图
2.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势强劲,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进行。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
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具体来看,2011年有29.9%的18-70周岁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10年的18.1%增加了11.8个百分点;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有5.4%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10年的3.9%增加了1.5个百分点;有2.4%的国民用光盘取读,比2010年的1.8%增加了0.6个百分点;有3.9%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10年的2.6%增加了1.3个百分点。可以看到,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去年增幅均超过30%,而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如图2所示。
图2 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年度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从对书报刊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分析来看,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杂志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5.9%。
图3 电子书报刊阅读率
3.国民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健提升
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了0.5个百分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方合力共同组织和推进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民阅读的热情,增进了全民阅读的氛围。这些举措把越来越多的国民吸引到阅读中来,这无疑有利于国民综合阅读率的提高。
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数字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还将共同融合发展,这一局面也对扩大人们的阅读视野以及对阅读内容、载体的选择起到拉动效应。这些无疑对助力国民阅读率的提升起到催化作用。
四、数字阅读发展迅猛 增势强于传统阅读
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是单向传播而网络不但包括单向传播,还包括双向沟通:网络阅读、手机阅读、荧屏阅读等新媒体阅读形式多样、类型丰富,获取信息便利,可以即时互动、在线搜索,便于查找相关信息;相对于传统文本纯文本的形式,新媒体可以提供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在内的多样的阅读内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出版物对信息的采集、把关、发表的垄断状态,通过博客、电子杂志、网络出版等方式,读者也都是阅读内容的提供者,可以参与网络出版内容的形成。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不可逆的,其发展优势和增长的势头均超过传统媒体。从阅读习惯上看,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1.4%的报纸读者只选择阅读电子报;有将近1%(0.98%)的杂志读者只选择阅读电子杂志而不读纸质杂志了。
1.价格优势、购买便利等因素诱使一部分群体转向数字阅读
在数字阅读的读者中,41.8%的18-70周岁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数字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50元,价格接受程度比2010年的3.45元略有增加。而对于购买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纸质简装书,我国国民能接受的平均价格为13.43元。这样一个价格,对于愿意付费阅读的读者而言,花购买1本纸质图书的钱,可以读到3.9本付费购买的电子书。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59.2%的数字阅读读者表示“获取便利”是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显然,纸质读物在购买方面,明显地不如数字读物“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也是读者转向数字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例达到40.0%。此外,有29.2%的数字阅读者表示“方便检索信息”是他们选择数字阅读方式的原因,很明显,与数字阅读方式相比较,传统纸媒也不便于信息检索。2011年我国国民仅有34.9%的国民表示购买过纸质图书,这一比例比2010年的36.4%又略有降低。2011年国民年均购书2.20次,比2010年的2.63次也有所减少。此外,购书网点的分布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我国国民居住地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3.27公里,其中,城镇居民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2.17公里,农村居民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4.04公里。
2.数字阅读群体基数和阅读时长的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
如果说一个人每天的阅读时长是相对固定的话,分解到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时长将形成杠杆式此消彼长的态势。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认为“自己增加了数字阅读的内容”的国民中,农村居民(占到54.7%)、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63.7%)和年龄在18-39周岁之间的青年人(占到87.8%)均各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概括而言,2011年增加了数字阅读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学历较低、年龄较轻的农村居民中。
相比较而言,认为“自己减少了纸质内容阅读”的国民57.1%集中在农村居民中,且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70.0%,18-39周岁之间的占到66.7%。
可见,“增加数字阅读内容”和“减少了纸质阅读内容”的群体,都是农村居民占据着绝大多数,且在低学历人群中“减少了纸质阅读”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增加了数字阅读”的比例。而我国农村居民和低学历人口的基数较大,这样一增一减的趋势必然导致人均数字阅读时长的增加和人均纸质阅读时长的减少。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从我国18-70周岁国民每天接触各类媒介的时长来看,2011年,传统纸质媒介(图书、报纸、期刊)和传统电波媒介(电视、广播)的接触时长,均比2010年有所减少;但新兴数字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均比2010年有所增加。详见表2。
表2 2010年、2011年国民各媒介接触时长变化情况
在新兴媒介中,互联网的接触时长最长,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47.53分钟,比2010年的42.73分钟增加了4.80分钟。手机阅读接触时长方面,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3.53分钟,比2010年的10.32分钟增加了3.21分钟。此外,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3.11分钟,比2010年的1.75分钟增加了1.36分钟。从新兴媒介的增长幅度来看,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增幅相对较大,分别为31.1%和77.7%。
五、纸质阅读仍是国民偏好的主流阅读形式 依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人类认知世界有四个层次: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数字阅读在前两个层次上更具优势。在传统媒体背景下的阅读中,信息主要是有序地被固定在纸张上的,相对有限的阅读区域让读者比较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阅读内容,从而深入地思考问题。但是,新媒体背景下的在线阅读常常伴随着广告、FLASH动画、弹出窗口的干扰,读者的思维被分割成零散、跳跃的片段,同时,网页中的超文本、多链接的形式容易偏移或分散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无法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纵深分析和判断,从而使阅读成为放松精神、休闲娱乐的渠道,久而久之使读者养成浮躁的阅读习惯,难以专注阅读。此外,网络信息的无序性也使读者感到“无书可读”。在网上,阅读只需点点鼠标便可达成,但实际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读者因此而面临着信息膨胀所带来的“选择恐惧症”。因此,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平时更倾向于哪种形式的阅读时,有75.3%的18-70周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1.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9.4%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2.5%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另外,在阅读过电子书的人群中,有11.8%的人表示在阅读过某一电子书后还曾购买过该书的纸质版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率仅为42.4%,要低于全国图书阅读率的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倾向手捧纸书阅读的国民,实际上平时阅读纸书的习惯反而不及他人。从年龄结构上看,这部分群体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39周岁以下。其中,30-39周岁之间,占到28.9%,18-29周岁之间,占到22.1%。
表3 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国民年龄分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阅读正处在一个分化和变化的阶段。在这场分化和变化的革命中,年轻群体依然倾向于手捧纸质图书阅读,足以见证传统的阅读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依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不同的阅读方式是共存的、互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全民阅读推广和促进工作应积极采取传统媒体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既要注意传统媒体阅读的引导,又要加强新媒体阅读的指导。也就是说,相关阅读促进机构应通过适当的方式积极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将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相结合,进一步拉动国民阅读需求,提升国民阅读率。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组长郝振省,副组长魏玉山、徐升国,课题组成员屈明颖、刘志永、赵文飞等,本文执笔人屈明颖,文中部分数据处理由刘志永协助完成。)
一、国民阅读需求旺盛 阅读活动期盼度较高
1.近七成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较高,半数以上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近七成(68.9%)的人认为阅读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阅读不重要(“非常不重要”或“比较不重要”)的18-70周岁国民只是极少数(3.5%)。
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0.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另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
2.近六成读者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而读书
在2011年读过图书的人群中,知识导向型和休闲型读者较多。具体来说,59.3%的图书读者是为了“增加知识,开阔眼界”而读书;有四成左右的读者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40.2%)或“打发时间/休闲消遣”(37.9%)而读书。另外,有30.6%的读者是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有28.8%的读者是为了“掌握一些实用技能”而读书,有27.2%的读者是为了“工作学习需要”而读书,有18.4%的读者则是为了“增加与别人交流的谈资”而读书。
3.国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21.2%的18-70周岁国民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20.9%的国民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另有57.9%的国民表示一般。我国国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其中,城市居民中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0.6%,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4.0%。
二、国民阅读内容丰富多彩 阅读场所灵活多变
1.阅读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变得丰富多彩
传统纸质阅读的主要内容为专业书籍、文学作品、技能考试等,而在网络阅读中,休闲娱乐是人们的首选,其次是新闻时政,再次是文学艺术,阅读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变得丰富多彩。调查数据显示,“文学”和“日常生活”类图书是我国18-70周岁国民最喜欢的图书类型,选择比例均接近三成;历史、医药卫生、心理、经济管理和军事类图书的喜爱者相对较多,喜爱者在国民总体中的比例均超过10%。
相比较而言,网络阅读的娱乐功能则排在首位。我国18-70周岁网民中,72.7%将“网上聊天/交友”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50.0%的网民将“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1.5%的网民将“网络游戏”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信息获取功能也受到较多网民的重视,有63.1%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6.3%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有16.0%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2.阅读媒介的新旧并存,使得人们在选择阅读场所时变得灵活多变
古人有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阅读场所,但还有局限性。而今天,对于爱好阅读的人来说,阅读可以无处不在,除了家里,图书馆、旅途中、网络上、手机上都可以阅读,伴随着阅读方式的多元化,阅读场所也变得多元化了。在有阅读习惯的国民中,除了绝大多数在家阅读外,还有在学校或单位读以及在图书馆阅读的;而手机和电子阅读器阅读者,乘坐交通工具时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媒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媒介的读者阅读场所选择的比例
三、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共同发展 拉动国民阅读率提升
1.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率缓慢爬升
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对比近几年来传统纸质书报刊的阅读率发展趋势,纸质图书阅读率从2008年的49.3%,到2011年的53.9%呈缓慢爬升趋势。2006年第四次调查显示首次低于50%,到2009年第七次调查显示,再次回暖至50%以上,这一过程经历了三年,这三年也是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全民阅读的结果。经历了这次回暖历程后,从2009年到2011年之后的三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开始逐渐爬升,呈现上扬态势。
图1 1999—2011年国民图书阅读率趋势图
2.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势强劲,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进行。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
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具体来看,2011年有29.9%的18-70周岁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10年的18.1%增加了11.8个百分点;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有5.4%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10年的3.9%增加了1.5个百分点;有2.4%的国民用光盘取读,比2010年的1.8%增加了0.6个百分点;有3.9%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10年的2.6%增加了1.3个百分点。可以看到,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去年增幅均超过30%,而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如图2所示。
图2 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年度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从对书报刊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分析来看,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杂志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5.9%。
图3 电子书报刊阅读率
3.国民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健提升
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了0.5个百分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方合力共同组织和推进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民阅读的热情,增进了全民阅读的氛围。这些举措把越来越多的国民吸引到阅读中来,这无疑有利于国民综合阅读率的提高。
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数字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还将共同融合发展,这一局面也对扩大人们的阅读视野以及对阅读内容、载体的选择起到拉动效应。这些无疑对助力国民阅读率的提升起到催化作用。
四、数字阅读发展迅猛 增势强于传统阅读
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是单向传播而网络不但包括单向传播,还包括双向沟通:网络阅读、手机阅读、荧屏阅读等新媒体阅读形式多样、类型丰富,获取信息便利,可以即时互动、在线搜索,便于查找相关信息;相对于传统文本纯文本的形式,新媒体可以提供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在内的多样的阅读内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出版物对信息的采集、把关、发表的垄断状态,通过博客、电子杂志、网络出版等方式,读者也都是阅读内容的提供者,可以参与网络出版内容的形成。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不可逆的,其发展优势和增长的势头均超过传统媒体。从阅读习惯上看,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1.4%的报纸读者只选择阅读电子报;有将近1%(0.98%)的杂志读者只选择阅读电子杂志而不读纸质杂志了。
1.价格优势、购买便利等因素诱使一部分群体转向数字阅读
在数字阅读的读者中,41.8%的18-70周岁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数字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50元,价格接受程度比2010年的3.45元略有增加。而对于购买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纸质简装书,我国国民能接受的平均价格为13.43元。这样一个价格,对于愿意付费阅读的读者而言,花购买1本纸质图书的钱,可以读到3.9本付费购买的电子书。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59.2%的数字阅读读者表示“获取便利”是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显然,纸质读物在购买方面,明显地不如数字读物“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也是读者转向数字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例达到40.0%。此外,有29.2%的数字阅读者表示“方便检索信息”是他们选择数字阅读方式的原因,很明显,与数字阅读方式相比较,传统纸媒也不便于信息检索。2011年我国国民仅有34.9%的国民表示购买过纸质图书,这一比例比2010年的36.4%又略有降低。2011年国民年均购书2.20次,比2010年的2.63次也有所减少。此外,购书网点的分布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我国国民居住地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3.27公里,其中,城镇居民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2.17公里,农村居民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4.04公里。
2.数字阅读群体基数和阅读时长的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
如果说一个人每天的阅读时长是相对固定的话,分解到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时长将形成杠杆式此消彼长的态势。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认为“自己增加了数字阅读的内容”的国民中,农村居民(占到54.7%)、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63.7%)和年龄在18-39周岁之间的青年人(占到87.8%)均各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概括而言,2011年增加了数字阅读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学历较低、年龄较轻的农村居民中。
相比较而言,认为“自己减少了纸质内容阅读”的国民57.1%集中在农村居民中,且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70.0%,18-39周岁之间的占到66.7%。
可见,“增加数字阅读内容”和“减少了纸质阅读内容”的群体,都是农村居民占据着绝大多数,且在低学历人群中“减少了纸质阅读”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增加了数字阅读”的比例。而我国农村居民和低学历人口的基数较大,这样一增一减的趋势必然导致人均数字阅读时长的增加和人均纸质阅读时长的减少。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从我国18-70周岁国民每天接触各类媒介的时长来看,2011年,传统纸质媒介(图书、报纸、期刊)和传统电波媒介(电视、广播)的接触时长,均比2010年有所减少;但新兴数字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均比2010年有所增加。详见表2。
表2 2010年、2011年国民各媒介接触时长变化情况
在新兴媒介中,互联网的接触时长最长,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47.53分钟,比2010年的42.73分钟增加了4.80分钟。手机阅读接触时长方面,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3.53分钟,比2010年的10.32分钟增加了3.21分钟。此外,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3.11分钟,比2010年的1.75分钟增加了1.36分钟。从新兴媒介的增长幅度来看,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增幅相对较大,分别为31.1%和77.7%。
五、纸质阅读仍是国民偏好的主流阅读形式 依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人类认知世界有四个层次: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数字阅读在前两个层次上更具优势。在传统媒体背景下的阅读中,信息主要是有序地被固定在纸张上的,相对有限的阅读区域让读者比较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阅读内容,从而深入地思考问题。但是,新媒体背景下的在线阅读常常伴随着广告、FLASH动画、弹出窗口的干扰,读者的思维被分割成零散、跳跃的片段,同时,网页中的超文本、多链接的形式容易偏移或分散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无法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纵深分析和判断,从而使阅读成为放松精神、休闲娱乐的渠道,久而久之使读者养成浮躁的阅读习惯,难以专注阅读。此外,网络信息的无序性也使读者感到“无书可读”。在网上,阅读只需点点鼠标便可达成,但实际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读者因此而面临着信息膨胀所带来的“选择恐惧症”。因此,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平时更倾向于哪种形式的阅读时,有75.3%的18-70周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1.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9.4%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2.5%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另外,在阅读过电子书的人群中,有11.8%的人表示在阅读过某一电子书后还曾购买过该书的纸质版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率仅为42.4%,要低于全国图书阅读率的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倾向手捧纸书阅读的国民,实际上平时阅读纸书的习惯反而不及他人。从年龄结构上看,这部分群体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39周岁以下。其中,30-39周岁之间,占到28.9%,18-29周岁之间,占到22.1%。
表3 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国民年龄分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阅读正处在一个分化和变化的阶段。在这场分化和变化的革命中,年轻群体依然倾向于手捧纸质图书阅读,足以见证传统的阅读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依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不同的阅读方式是共存的、互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全民阅读推广和促进工作应积极采取传统媒体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既要注意传统媒体阅读的引导,又要加强新媒体阅读的指导。也就是说,相关阅读促进机构应通过适当的方式积极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将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相结合,进一步拉动国民阅读需求,提升国民阅读率。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组长郝振省,副组长魏玉山、徐升国,课题组成员屈明颖、刘志永、赵文飞等,本文执笔人屈明颖,文中部分数据处理由刘志永协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