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是公认的事实,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更是难中之难。该文从毕业生自身和外部环境等两方面分析造成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难的原因,并探索应对之策。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1]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力和就业率,对社会稳定发展、学校育人成效、家庭幸福指数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弱势群体定义与类型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活动中,由于自己或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业竞争能力较差或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导致不能及时就业或无法就业的大学生群体。[2]就业弱势群体,是相对的概念,相比之下这个群体的就业力较弱、就业率较低。常见的就业弱势主要包括家庭弱势、心理弱势、专业弱势等。
(一)家庭弱势型就业群体
家庭弱势型就业群体,主要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缺乏教育资源。有些学生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自卑心理,无法充分锻炼各方面能力,导致就业竞争力较弱。其次家庭弱势群体掌握的就业资源较少,家庭难以提供有效的就业支持。
(二)心理弱势型就业群体
心理弱势型就业群体,主要指就业心态不佳、心理受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较常见的是依赖型和眼高手低型群体。依赖型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表现为“啃校族”、“啃老族”。他们长期依赖学校或父母,在心理上不主动“断奶”,在行动上不愿面对社会。眼高手低型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就业形势没有准确的评估,盲目追求高薪酬且轻松的工作。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就业目标无法实现,导致就业困难。
(三)专业弱势型就业群体
专业弱势型就业群体,主要指专业能力或专业技能较弱的学生。这类型学生,大多数的专业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比较薄弱。他们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中的专业能力要求无法相匹配,难以胜任相关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专业弱势型就业群体是冷门专业、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在就业时也常常受挫。
二、提升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力和就业率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就业指导,达到精准帮扶
高职院校应充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把家庭弱势型学生纳入重点关注对象,主动将学费减免、助学金、生活费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并在就业帮扶工作中主动作为,立足真正脱贫。通过推荐到校企合作单位、专业教研室教师推荐等方式,对就业渠道和就业资源匮乏的贫困生给予就业支持和帮扶。
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利用校内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就业观,正确看待就业难问题,帮助他们在就业受挫时调适心情,增强就业自信心。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及时跟踪关注就业弱势群体的心理和就业动态,与心理咨询机构联动,适时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
(二)激励专业学习与实践,提高专业竞争力
针对专业弱势型群体,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提升教书育人水平。专业老师应着重跟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在弱势群体学习困难时及时跟进,给予额外的课程辅导和专业精神培育,激励他们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全程监控弱势群体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状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情感关怀、激励支撑,提高专业帮扶效果。职业指导教师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咨询服务,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辅导学生提前做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储备工作,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提供对应的职业指导。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3]高职院校应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作为,精准发力,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多渠道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缺乏、创业知识薄弱、创业能力较差、学校创业指导不足等现状,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一是借助校外权威机构,组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参加创业课程和创业指导师培训,逐渐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师;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创业型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杰出校友等引进学校,开设创业讲座、沙龙、比赛项目指导会等,在学校营造深厚的创业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创业知识;三是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开展创业模拟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新意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语
高职院校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大学生家庭幸福、学校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就业精准帮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激励专业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努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就业弱势群体顺利就业。(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1]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力和就业率,对社会稳定发展、学校育人成效、家庭幸福指数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弱势群体定义与类型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活动中,由于自己或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业竞争能力较差或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导致不能及时就业或无法就业的大学生群体。[2]就业弱势群体,是相对的概念,相比之下这个群体的就业力较弱、就业率较低。常见的就业弱势主要包括家庭弱势、心理弱势、专业弱势等。
(一)家庭弱势型就业群体
家庭弱势型就业群体,主要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缺乏教育资源。有些学生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自卑心理,无法充分锻炼各方面能力,导致就业竞争力较弱。其次家庭弱势群体掌握的就业资源较少,家庭难以提供有效的就业支持。
(二)心理弱势型就业群体
心理弱势型就业群体,主要指就业心态不佳、心理受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较常见的是依赖型和眼高手低型群体。依赖型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表现为“啃校族”、“啃老族”。他们长期依赖学校或父母,在心理上不主动“断奶”,在行动上不愿面对社会。眼高手低型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就业形势没有准确的评估,盲目追求高薪酬且轻松的工作。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就业目标无法实现,导致就业困难。
(三)专业弱势型就业群体
专业弱势型就业群体,主要指专业能力或专业技能较弱的学生。这类型学生,大多数的专业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比较薄弱。他们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中的专业能力要求无法相匹配,难以胜任相关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专业弱势型就业群体是冷门专业、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在就业时也常常受挫。
二、提升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力和就业率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就业指导,达到精准帮扶
高职院校应充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把家庭弱势型学生纳入重点关注对象,主动将学费减免、助学金、生活费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并在就业帮扶工作中主动作为,立足真正脱贫。通过推荐到校企合作单位、专业教研室教师推荐等方式,对就业渠道和就业资源匮乏的贫困生给予就业支持和帮扶。
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利用校内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就业观,正确看待就业难问题,帮助他们在就业受挫时调适心情,增强就业自信心。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及时跟踪关注就业弱势群体的心理和就业动态,与心理咨询机构联动,适时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
(二)激励专业学习与实践,提高专业竞争力
针对专业弱势型群体,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提升教书育人水平。专业老师应着重跟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在弱势群体学习困难时及时跟进,给予额外的课程辅导和专业精神培育,激励他们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全程监控弱势群体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状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情感关怀、激励支撑,提高专业帮扶效果。职业指导教师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咨询服务,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辅导学生提前做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储备工作,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提供对应的职业指导。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3]高职院校应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作为,精准发力,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多渠道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缺乏、创业知识薄弱、创业能力较差、学校创业指导不足等现状,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一是借助校外权威机构,组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参加创业课程和创业指导师培训,逐渐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养过硬的创新创业教师;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创业型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杰出校友等引进学校,开设创业讲座、沙龙、比赛项目指导会等,在学校营造深厚的创业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创业知识;三是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开展创业模拟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新意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语
高职院校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大学生家庭幸福、学校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就业精准帮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激励专业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努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就业弱势群体顺利就业。(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