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由此看来,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由此看来,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1 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沉”入课堂,“溶”于学生之中,营造一个宽松、融洽、民主、和谐的氛围,发扬教学民主,教师重引导,学生重自主参与,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追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
我在教完正比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举一个正比例的例子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真可谓多姿多彩,他们列举了许多已学过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几个学生举出了几个特殊的不是正比例关系的例子,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积极的争议,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在辩论中升华了认识,纠正了偏差,也充分体现了矛盾、问题从学生中来和到学生中解决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可以说是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由创造的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想象力。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创新是一个吐旧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巧妙灵活地设计问题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年中有7个月大,4个月小和一个二月,你能算出平年有多少天吗?闰年呢?”学生通过开动脑筋,多次尝试,纷纷发表意见,提出了多种解法。
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
3 注重实践操作,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实践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锻炼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方式,自己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实践活动可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4 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在数学习题中,绝大多数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题目,基本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知认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模仿代替学生智力。这就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发展。如适度地进行变式训练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超的发挥。具体方法有:⑴改变条件;⑵改变问题;⑶解题方法多样化等。训练有素题可由教师设定,也可将原习题加以变化,有层次、有针对性,使不同学生都能思考,让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智,获得全面,正确结论。
如,有100名学生乘车去旅游,每辆小车坐4人,租金10元,每辆大车坐6人,租金12元。若让你去联系租车,你会怎样租?在这个训练中,对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要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多找答案,尽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思考,使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老师要鼓励他们,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所有的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品质。
5 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总是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目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这样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们还能不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吗?还会不爱创新吗?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创新方法,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
[2] 教育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由此看来,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1 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沉”入课堂,“溶”于学生之中,营造一个宽松、融洽、民主、和谐的氛围,发扬教学民主,教师重引导,学生重自主参与,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追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
我在教完正比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举一个正比例的例子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真可谓多姿多彩,他们列举了许多已学过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几个学生举出了几个特殊的不是正比例关系的例子,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积极的争议,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在辩论中升华了认识,纠正了偏差,也充分体现了矛盾、问题从学生中来和到学生中解决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可以说是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由创造的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想象力。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创新是一个吐旧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巧妙灵活地设计问题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年中有7个月大,4个月小和一个二月,你能算出平年有多少天吗?闰年呢?”学生通过开动脑筋,多次尝试,纷纷发表意见,提出了多种解法。
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
3 注重实践操作,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实践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锻炼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方式,自己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实践活动可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4 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在数学习题中,绝大多数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题目,基本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知认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模仿代替学生智力。这就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发展。如适度地进行变式训练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超的发挥。具体方法有:⑴改变条件;⑵改变问题;⑶解题方法多样化等。训练有素题可由教师设定,也可将原习题加以变化,有层次、有针对性,使不同学生都能思考,让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智,获得全面,正确结论。
如,有100名学生乘车去旅游,每辆小车坐4人,租金10元,每辆大车坐6人,租金12元。若让你去联系租车,你会怎样租?在这个训练中,对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要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多找答案,尽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思考,使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老师要鼓励他们,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所有的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品质。
5 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总是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目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这样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们还能不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吗?还会不爱创新吗?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创新方法,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
[2] 教育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