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要用筷子?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訓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目前,有关中国为何要用筷子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筷子古代称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礼记·曲礼》中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的“竹夹”。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在3世纪的日本,已有技术将竹子弯曲后加工而成的像镊子一样的器物,日语中称为“折箸”。而中国的竹夹与日本的折箸其实是同类物品,都是筷子的早期形态。这类竹夹既可以握持,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随着先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食,手指间的配合日趋熟练,最终去掉了竹夹间的连接,筷子由此诞生。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筷子和竹夹同时被人们使用着。
   那么,筷子是如何击败其他进食器具,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中国早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到了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
   竹夹又为何会被淘汰呢?首先,使用竹夹虽然不用学习,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灵活。而一旦学会了使用筷子,再使用竹夹就成为多余。其次,竹夹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象牙、金、银、玉石等多种材质制作,在筷子上面还可以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最后,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为低廉。竹夹需要选择合适的竹材,经过加工制作才能制成,刀、叉、勺等更是如此。
   有人会提出疑问:印度、东南亚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其原因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影响餐具使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气侯。与热带、亚热带国家不同,欧洲、中国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习俗,并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梳理出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热食的习俗,由于热食不能用手直接触碰,需要餐具帮助进餐,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竹子良好的弹性,首先制造出了竹夹,并在使用中积累了经验,最终演化出了筷子。
其他文献
冬天的风吹到哪里都是刺骨的冷。正午时分,我出差乘坐的列车缓缓到达这个名叫“紫霞”的小站。列车在此停留五分钟。车刚停稳,我对面的中年男子突然利落地打开了车窗。也许实在是不能忍受车厢里的浑浊,他居然将头伸出了窗外。  “小菲!小菲!”他忽然大喊,我被他吓了一跳。周围的乘客也都惊奇地看着他。很快,一个妇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她40岁左右的样子, 皮肤粗糙,微微有些发福,不过可以清晰地推测出她年轻时的娟秀。
马来西亚插画家Kamwei Fong 使用针管笔创造了一个顽皮的黑猫动物园。艺术家使用无数简短的细线建立每个猫科动物形态,改变细线的密度以创造出明显的毛茸茸的感觉。这些插画都是单色绘制,每一只猫咪都有着独立的个性,在保证可爱的前提下,赋予貓咪极富表现力的体态。这些猫咪在艺术家笔下显得充满活力,它们似乎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故事,期待被人们去解读。Kamwei Fong以“快乐”为座右铭,希望通过作品能带
越来越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手艺人。  只是匠气不重。  写文字的人,其实内心非常泛滥,但表面上一定清凉冷冽。  我们的手艺在心里。  小时候最爱去看弹棉花。外婆拿着自己的旧棉絮去弹棉花。听,“弹棉花”三个字就这样美。到邻居老张家,老张穿灰扑扑的衣服,一身的棉絮,连脸上都是,睫毛上也是。满屋的蜘蛛上也挂了棉花丝,整个屋白花花的,什么都看不清。在我童年的心里,倒像一个童话。  我那時的梦想,不过是要跟着老
都说人是大写的人  为突出人,把大平平一横  砍掉。人单胳膊单腿,在世间  挑着,平衡得多累  吃饭,穿衣  房契地契,灵堂墓柩  要眼前的保障,要身后的无忧  读书,交际  亲情爱情,婚外情  要坚实的物质,要超脱的灵魂  远行看天色,近前看脸色  声色犬马爱憎痴嗲嗔  放不下拿不起  不可悟無可逃  太多  不愿意的,太多  不愿做清晨的一丝炊烟  不愿做桃园的一缕晨雾  不愿做寒寺的一声钟鸣
我一直非常喜欢一张特别简单的平面广告,那个广告只是一个素色的背景,然后中央写着一句文案:   Cancer cures smoking.   这句话直译过来是“癌症专治吸烟”。   如果揣测这则广告的背后逻辑,则其策略idea其实平淡无奇,“希望大家意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但如何表述吸烟对健康的损害?这个问题已经被无数人回答过无数遍了,有人只是将“吸烟有害健康”白纸黑字地陈述出来,有人是展示各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十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
米友仁(1074-1153年),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晚号懒拙老人。山西太原人,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南宋书画家,系宋四家之一米芾之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与其父米芾并称“大小米”。早年以书画知名,南渡后备受宋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法,虽不及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
当你专注于阅读一本小说时,在你大脑的想象中都看到了些什么?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不管小说本身写得有多么生动,在脑海中只不过形成一种模糊的、低对比度的场景???????????????????。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大脑中生成的图像,却可能如身临其境一般逼真???????????????????。   对于这种超想象能力的研究,揭示出了有关人类意识的一些奥秘,包括我们的想象力如何塑造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以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日本是适合孩子生活的国家。许多人读完文章之后,都产生了一個共同的疑问:“既然日本这么适合孩子生活,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  面对这样的疑问,不想生孩子的日本人,最简单的回答应该是两个字:“面倒。”  “面倒”,是指“麻烦、费事、棘手”的意思。  “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句话,许多中国人都早已知道了。因为在介绍日本的公共秩序为什么那么好时,这
早六点半,闹钟响。五分钟后会再响一次。儿子今天却迟迟不肯起床。  我叫了两次,他熟睡如定。才三岁呀,要不要多睡一会儿呢?有一种恐怖叫“开始上学”。一想到往后十几年的时间已经被安排:几点起床,上学,做功课,几点上床。是,有星期六星期天,寒暑假。但基本上就像闹钟一样被设置了程序,动弹不得。直到上班,才觉得虽然也是程式化,但多了些许灵活。孩子不起床,要给他请假吗?学校老师的警训回荡在耳边:那会影响他日后